外治法有许多, 膏貼法的臨床應用,膏貼法综述。 1. 薄貼 薄貼療法是以膏藥敷貼,以協助患者克服病痛的外治法,也稱作膏藥療法。膏藥是按照處方,並將藥物放置於油中煎熬,去渣加入黃丹,再煎後所凝結而成的製劑。膏藥按方劑組成的不同,而有寒熱溫涼之別,醫者需辨證施治之。又膏藥的攤製有厚、薄之別,薄型者適用於潰瘍,宜勤換;厚型者適用於腫瘍,宜5~7日更換一次。如太乙膏,性偏寒涼,可清火消腫、解毒生肌,適用於陽證之疔瘡、潰瘍、腫瘍等;而陽和解凝膏,性偏溫熱,可溫經和陽、袪風散寒、調氣活血、化瘀通絡,適用於陰證未潰者,如骨結核伴寒性膿腫。 2. 敷貼 敷貼療法是把藥物敷在體表之特定部位,以克服病痛的一種外治法。上古時期,先民就已學會用泥土、草根、樹皮外敷傷口以止血。宋朝太平惠民方,這本書就記載用地龍糞研餅,敷在小兒囟門,用以治療小兒頭熱、鼻塞不通。明朝普濟方這本書中也記載,用生附子研末和蔥涎為泥,敷於湧泉穴以治療鼻淵。 若藥物為新鮮者,只需搗爛後外敷即可,但若藥物為乾品,則須先研為細末,再加入適量的賦形劑,如酒、蜜糖、醋、蔥、薑、韭、蒜汁,水或雞蛋清等,調成糊狀後敷用,目前則多用凡士林來調劑。外敷藥也有寒熱溫涼之分別,一樣需辨證後選用之。敷貼之適用範圍非常廣泛,諸如頭痛、盜汗、自汗、胃痛、脫肛、面神經麻痺、痺症、急性乳腺炎、疔瘡、癬症、皮炎、扭挫傷、燙傷等,都可應用此法治療。 3. 藥膏 藥膏是把外用的膏藥、油膏、軟膏等,透過皮膚黏膜的吸收作用,進而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及袪邪外出的目的。 所選用之藥物為氣味俱厚之品,將其研成細末後再以賦形劑(如飴糖、蜜、油、水、鮮藥汁、酒、醋、凡士林等)調成厚糊狀之藥膏,即可貯存備用,其賦形劑與藥物之比例約為3:1。閉合性之損傷,敷藥所使用的賦形劑可選用飴糖;而開放性創面則用黃白蠟或凡士林溶化,取其柔軟、滋潤的作用,以潤澤創面以利生肌長肉;而對陳舊性損傷、血腫可用酒做調料,以增強其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例如使用於創口不收的生肌玉紅膏(當歸、白芷、白蠟、輕粉、甘草、紫草、血竭、麻油)即屬藥膏類。 4. 穴位敷貼 穴位敷貼是將膏藥,截成適當大小,選定適當穴位後,貼敷其上之外治法。常用之膏藥有麝香風濕膏、風濕止痛膏、香桂活血膏和消炎止痛膏,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除痺止痛之功效。例如將膏藥同時貼在雙側耳穴,或左右耳交替敷貼,每3日換一次膏藥。 5. 膏貼法的臨床應用 理瀹駢文中記載久痢可使用回春泄痢膏貼關元穴,以其溫腎澀腸、去瘀固脫,而幫助泄痢的患者。還指出胃寒型胃炎,上腹部脹滿不適、隱痛,遇寒尤甚,不思飲食,噁心嘔吐,噯氣,常伴有大便溏瀉、苔白、脈緩等症狀,可使用平胃散加味溫胃膏(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神麯、麥芽、黃連、吳茱萸、香附、枳殼、枳實、高良薑、肉桂、白芍、當歸各等分,麻油煎,鉛丹收)貼上、中、下脘或臍,每次貼1~2張,七日更換一次,以恢復腸胃功能。而胃熱型胃炎,上腹部灼熱疼痛,陣作、泛酸、噁心、嘔吐、胃出血、心煩易怒、口乾、口苦、大便溏瀉熱臭、大便秘結、身熱惡寒、舌紅、苔黃厚,用青胃膏貼上、中、下脘或臍,每次貼1~2張,七日更換一次,可收功效。該書也記載用天麻餅(天麻、川烏、草烏、細辛、白附子、雄黃、全蠍、川芎、蒼朮、薄荷、甘松香、防風、白芷、甘草)研末,加大蔥汁調膏,敷貼於太陽穴上,用以協助偏頭痛患者。 大陸湖北學者楊清龍以木鱉、杏仁、巴豆、白胡椒研成細末,以雄雞苦膽三枚及雞蛋清適量,共調成糊狀,穴貼於湧泉穴上,並以紗布固定後,臥床休息,七天一次,共三次,幫助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心慌、氣短、兩顴呈紫紅色、口唇輕度紫紺、雙下肢浮腫、聽孕募鈪^可聽見二尖瓣狹窄和閉鎖不全所造成之病理性心雜音)克服該病。 內蒙古李樹果報導馬錢子以食醋浸泡3~5天後,以刀片切薄片,置於麝香止痛膏上,貼於合谷、頰車、四白、地倉、陽白、瞳子髎、牽正、迎香、承漿、人中、翳風等穴,每日換藥一次,幫助78位突然口眼歪斜的患者,7~21天後,100%改善症狀。 武漢張士杰把延胡索、白芥子、細辛、殭蠶,浸泡於75%之乙醇溶液,密閉2週後,以此液體塗抹並按摩天突、膻中、定喘、魚際、合谷等穴位,使150位喘咳患者症狀均獲改善。 湖北劉文江用新鮮的夏枯草及蒲公英搗泥,平攤在紗布上,協助42位瘰癧(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謂的頸淋巴結核)患者。 湖北曾昭雄用梔子外敷50位踝關節扭挫傷,且X光攝影無骨折的患者,改善了局部腫、脹、痛及皮膚呈紫色之症狀。 山東崔進磊以王不留行籽,貼壓耳部之肩關節、肩、神門、鎖骨、及腎上腺穴位,以協助患者克服肩圍炎。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年報導哮喘膏貼於督脈的身柱穴,成人貼三天,三次為一療程,協助87位支氣管哮喘、偏寒哮的患者,用以溫肺散寒、止咳平喘。 1990年陝西中醫報導100位中風偏癱失語的患者,使用中風膏(丹參、丹皮、全蠍、延胡索各等分研末,製成藥膏)貼廉泉、華蓋、神厥、湧泉穴,每日一次,15天為一療程,經過2~4個療程後,有百分之九十二患者改善症狀。 1986年湖北中醫記載11位中風後半身不遂患者,以麝雄大活絡散(麝香、冰片、川牛膝、木瓜、樟腦、雄黃、桃仁、半夏)敷患側肩俞(或尺澤)、環跳(或委中),晚敷早取,半個月為一療程,有消除血流阻滯、改善血行障礙之作用。 1987年上海中醫藥雜誌報導,使用麻油熬成的冠心膏外貼,內關、神門、通里、三陰交、膻中,每次選2~3個穴位,48小時後撕去,休息24小時後再貼,每20次為一個療程,協助42個冠心病心絞痛的患者。 1986年中國針灸報導,用降壓膏藥餅貼兩側心俞、肝俞、腎俞、關元穴,並用膠布固定之,協助100位高血壓併有頭痛、眩暈、目赤、失眠症狀的患者。 1994年新醫藥學雜誌報導,用蓖麻仁及五倍子末混勻,打爛成糊,製成藥餅緊貼百會穴(可剃去頭髮),用紗布繃帶包紮固定,用以疏肝解鬱、消食導滯、通絡化瘀、補益脾胃,因而協助胃下垂(腹脹、噁心、噯氣、胃痛、腹瀉、便秘、眩暈、心悸,屬於中醫痞滿、胃痛之範疇)患者。 1992年實用中醫內科雜誌報導50位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患者,腹痛時以膽痛散(大黃、木香、乳香、白芥子、冰片共研細末和勻),每次取15g,用煮沸之食醋拌成糊狀,貼敷膽囊壓痛點,並用膠布固定,一小時後,疼痛明顯緩解的有23位。 1992年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報導以馬錢子(馬錢子一粒泡溫水24小時後,以小刀橫切成兩瓣)切面,貼於太陽穴及下關穴,再用膠布覆蓋固定,隔日換藥一次,3~4天後於患側加貼頰車穴,以協助面神經麻痺患者,45位中有40位效果顯著。 1992年陝西中醫報導宣痺止痛膏,適量貼於穴位及壓痛點,用以協助100位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之患者。 1987年雲南中醫報導,使用芷香外敷散,外敷臍中或關元穴,以協助寒凝血瘀型之閉經、痛經、產後腹痛、惡露不下、人工流產後之腹痛等。 江蘇省中醫研究所,亦曾報導使用肉桂散(肉桂、丹參、延胡索、紅花)於經前三天敷臍,並以膠布固定之,經至時,則敷於關元穴上,每日更換一次,連用3~4次後可協助痛經患者緩解症狀。 大陸學者還有用麝香痛經膏(麝香、川芎、肉桂)於經前2~3天或月經當天起,貼氣海、子宮、三陰交以協助痛經(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 1989年中西醫結合雜誌報導,將新鮮生薑搗成泥狀,分別貼敷雙側至陰穴後,並用塑料薄膜包裹,使薑泥保持潮濕狀態,用以協助106位胎位異常(婦女妊娠30週後,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為橫位、臀位、斜位及足位)之孕婦,敷貼一天後即有轉位,使用時間最長不超過七天,以懷孕33週前貼效果最好。 1990年江蘇中醫報導以白芥子5g,浸泡於30°C溫水中,攪拌成泥狀,將其塗於一塊方形布上後,貼在小腹膀胱脹滿部位,其上覆蓋一條毛巾,再加熱水袋貼敷10~15分鐘,共協助了22位產後尿瀦留的婦女,但芥子泥對皮膚刺激性強,故敷貼時間不可過久。 1985年湖北中醫雜誌報導用止痛散(生大黃、丹參、紅花、元胡、冰片研細末,以蜂蜜及75%酒精各半調為糊狀)均勻敷於患處,再以繃帶包紮固定,每日換藥一次,協助550名軟組織損傷患者,改善了腫脹、疼痛的症狀。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