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料】高考语文知识点

 许愿真 2016-08-03

  高考语文中560个常考易错成语

  401.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谷子,表示非常的渺小。

  402. 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403. 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折桂,指人考中进士。旧时指人登科。

  404.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405.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殃,灾祸;池,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406. 良莠不齐:良,善良,指好人;莠,恶草,比喻坏人。指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

  407. 诚惶诚恐:惶,害怕。原来是封建臣子对君王上奏的套语,表示尊敬、服从,又恐惧不安。现在用来形容尊敬、服从或不安的样子。带有贬义。

  408. 魑魅魍魉:传说中的妖怪,现在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Chimeiwangliang 1433(声调)

  409. 充耳不闻:充,堵塞。塞住耳朵不听。形容存心不听别人的话。

  410. 抽薪止沸:抽去锅下的柴草来停止锅里开水的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比喻方法不彻底。)

  411. 出水芙蓉:原来比喻诗歌写得清新,后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412. 晨钟暮鼓:寺院里早晚用来报时的钟鼓。后用来形容僧尼孤寂的生活,也用来比喻让人警醒的语言。

  413. 础润知雨:屋的基石。看到基石湿润就知道要下雨。比喻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

  414. 吹毛求疵:求,寻找;疵,小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415. 春风化雨:能长养万物的风和雨。后用来指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常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416.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417. 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418. 错彩镂金:错,涂饰;镂,刻。涂绘五彩,雕刻金银,装饰的十分工丽。形容文学作品词汇绚烂。

  419. 大而无当:虽然很大,但不实用。

  420.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421. 大放厥词:厥,其,代词,他的。现在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

  422. 椎心泣血:椎心,捶打胸脯;泣血,悲切得哭不出声音,就象眼睛中要流泪一样。形容悲痛到了极点。读音chui

  423. 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不能离开。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424.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厉害共同。

  425. 大腹便便:腹,肚子;便便,肥大的样子。肚子肥大,多形容孕妇和剥削者。

  426. 大相径庭:劲挺,相差很大。形容彼此相去很远。

  427. 大巧若拙。真正灵巧的人,不自己炫耀,表面好象很笨拙。

  428. 待价而沽:沽,出卖。等待高价出售。旧时比喻某些人等待时机出来作官。

  429. 戴月披星:形容早出晚归,也形容不分昼夜地走路或在野外辛勤的劳作。

  430. 箪食壶浆:箪,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古时候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老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此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431. 箪食瓢饮:一箪的食物,一瓢的饮料。古代指贫苦的生活。读音si4

  432.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高深的地步。也写作升堂入室。

  433. 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434.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透彻深刻,就像看火一样。

  435. 大快人心:使人们的心里非常痛快。常用以指坏人坏事受到应得的惩罚或打击。

  436. 殚精竭虑:耗尽精力,费尽心思。竭,用尽;虑,思索。

  437. 等量齐观:等,同等;齐,一样地。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438. 多事之秋:秋,年岁,时候。事变很多的时期。形容国家不安定。

  439.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惧的声音。原来形容说话伤人,令人难受。现在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也指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赶上。

  440. 咄咄怪事:咄咄,叹词,表示惊诧。用来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441. 豆蔻年华:旧时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442. 东施效颦:比喻不知道别人好在哪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胡乱去学。

  443.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444.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严肃不易接近的样子。形容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贬义。

  445. 断鹤续凫:截短鹤的长腿,续接野鸭的短腿。比喻强行违反自然规律办事。

  446. 道路以目:旧时形容社会的黑暗和同志者的暴虐。

  447. 尔虞我诈:尔,你;虞,欺骗;你欺骗我,我欺骗你。彼此互相玩弄手段。

  448. 耳鬓厮磨:鬓,面颊两边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指小儿女的相爱。

  449.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450. 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浸渍。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指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451.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指教,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希望他永不忘记。形容教诲殷切。

  452. 方枘(ruì)圆凿意思是:方榫(sǔn)头不能楔(xiē)进圆孔洞,比喻两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

  453. 发愤图强:发愤,下定决心努力。图,谋求。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

  454. 发聋振聩:聩,耳聋。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也作振聋发聩。

  455. 发指眦裂:发指,头发向上直竖;眦裂,眼眶睁得开裂。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456. 翻然(幡然)悔悟:翻(幡)然,大转变的样子。形容很快悔改醒悟。

  457. 翻云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权术,反复无常。

  458. 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459. 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没有停止。多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460. 防微杜渐:微,细小,指事物的苗头;杜,杜绝,堵塞;渐,事物的开端。在坏思想、坏事物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

  461. 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原来指一般人想不到的人。后来指思想离奇。

  462. 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463. 飞扬跋扈:飞扬,放纵;跋扈,蛮横。多指蛮横放肆,目中无人。

  464.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形体。行动没有拘检。旧指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465. 焚膏继晷:焚,烧;膏,油脂,灯炷;晷,日光。点着灯炷接替日光来照明。形容夜以继日的工作或学习。

  466. 粉墨登场:原来指演戏前涂上粉或墨,装扮好了,上台演出。现在多用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467. 风雨如晦:晦,夜晚,昏暗。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暗得像夜晚一样。比喻动乱或黑暗的年代。

  468. 奉为圭臬: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把某些事物、言论奉为准则。

  469. 浮光掠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轻轻擦过,闪过。水面的反光,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470. 俯仰之间:在头一低一抬的时间里。形容时间极短。

  471. 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雷电交加。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472. 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也说付诸一炬。

  473. 高屋建瓴:gāowūjiànlíng]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建:倾倒;翎:盛水的瓶子),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见于《史记o高祖本纪》)。

  474. 瓜田李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原诗字面的意思是: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在结着李子的树下,不要举手整地帽子。意思是让人们要注意自己所处的地位,避免嫌疑。而瓜田李下就是指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475. 高山流水:[gāoshānliúshuǐ]《列子o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476. 高山仰止: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仰,仰望,向往。常与"景行行止"连用,合为"高山景行"(语本《诗o小雅o车辖》。高山,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喻行为正大光明。后因以"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止。都为语气词。

  477. 管窥蠡测:管窥蠡测

  478. 这个成语是截短《函数o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而成的。原话表面的意思是:从竹管的小孔里看天,用瓠瓢量海水。它的引申义是:目光短浅,眼光狭小,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都很肤浅。类似"坐井观天"的意思。

  479. 鬼使神差:使、差,派遣,指使。比喻事情的发生完全出于意外。差,音chai

  480. 甘之如饴:甘,甜,引申为情愿、乐意;饴,麦芽糖。把它看得像糖一样甜。比喻乐意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勇于承担最大的牺牲。。

  481.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东西的后面。

  482. 过犹不及:犹,如、同;不及,赶不上。过头了同不及一个样。

  483. 隔靴搔痒:在靴子外面搔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也比喻做事不切实际,不解决问题,徒劳无功。

  484.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不像人工所制成。

  485. 功败垂成:垂,接近。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含有惋惜的意思。

  486. 刚愎自用:刚,强硬;愎,任性;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

  487. 刚正不阿:只要求读音e 曲从,迎合。

  488. 功亏一篑:kui。愧,差,欠;篑,盛土的筐。比喻一件事只差一点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489. 沽名钓誉:沽,买;钓,骗取。故意做出或用某种手段以骗取名誉。

  490. 蛊惑人心:只要求读音 gu3

  491. 毁家纾难:毁家,分散家财;纾,缓解,缓和。捐献全部家产,解救国难。注意读音nan4

  492. 怙恶不悛:怙,依赖,依靠;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493. 邯郸学步:比喻生硬的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固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494.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汗牛,指用牛拉车运书,牛累得出汗;充栋,指书堆满了屋子,一直顶到房梁。

  495. 含英咀华:口中含着花慢慢地咀嚼。比喻细细地玩味和体会文章的精华。

  496. 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就溶解了。比喻疑虑、误会很快就消除了。

  497. 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得不到好处。

  498. 祸起萧墙:祸乱就发生在内部。萧墙,宫室内的照壁,比喻内部。

  499. 厚此薄彼:重视优待这个,轻视、冷淡这个。形容不平等相待。厚,优待、看重;薄,看不起;彼,那个。

  500.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501. 讳莫如深:讳,隐秘不说;深,事件重大。后来形容瞒得很紧,惟恐别人知道。

  502. 河清海晏:河,黄河;晏,平静。比喻天下太平。

  503. 沆瀣一气:沆瀣,夜间的水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504. 含糊其辞:故意把话说得不清楚,不明确。

  505. 集腋成裘: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比喻积少可以成多。

  506. 疾首蹙额:疾首,头疼;蹙额,皱眉头。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507. 见微知著:微,小,苗头;著,明显。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看清发展的趋向和实质性的问题。

  508. 吉光片羽:古代神话中的神马名;片羽,一种羽毛。比喻残余仅存的古代文物。

  509. 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原来比喻除去坏人,奖励好人。现在比喻发扬好的,去除坏的。

  510. 既往不咎: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加罪。对过去做错的事不再责备。

  511. 积重难返:积重,积习深重;返,回头。长时间形成的习惯,不易改变。多指恶习、弊端发展到难以革除的地步。

  512.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现在多用贬义。

  513. 间不容发:间,空隙,隔开。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下一根头发。Jian1 fa 4

  514. 胶柱鼓瑟:瑟,一种古乐器;柱,瑟上调音的短木。用胶把柱粘住,音就不能调整。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515. 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516.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517. 精卫填海:精卫,神话中的鸟名。比喻意志坚定。

  518. 久假不归:假,借用;归,归还。长期的借用不归还。

  519. 开门揖盗:揖,作揖,表示欢迎。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520. 涸辙之鲋:干困在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涸,水干枯。

  521. 开源节流:源,水源。比喻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522. 开宗明义:宗,旨,指文章的主题,行动的目的等。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把主要意思点明。

  523. 侃侃而谈:侃侃,从容不迫的样子。不慌不忙的谈。

  524. 空穴来风:穴,洞,孔;来,招致。比喻流言乘隙而入。

  525. 苦心孤诣:用尽心思刻苦钻研,达到别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苦心,刻苦的用心;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526. 刻鹘类鹜:鹘,天鹅;鹜,鸭。刻画天鹅不像,但还像个鸭子。意思是仿效得虽然不太逼真,但还相似。Hu2 wu 4

  527. 脍炙人口:脍,细切的肉;炙,烤肉。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528. 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529.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530. 流言蜚(飞)语:毫无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污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

  531. 洛阳纸贵:比喻著作风行一时

  532. 每况愈下:况,比拟,比方;愈,更加。情况越来越快。

  533. 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多形容音乐。柔弱、颓废、萎靡不振的音乐。Mi 3

  534.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到了极为纯熟的地步。

  535.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536. 满城风雨: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

  537. 貌合神离:表面关系密切,而实际怀着两条心。

  538.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比喻本质不好,而装扮得很像样。

  539.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等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540. 蓬筚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题赠的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541. 否极泰来:形容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542. 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543. 披肝沥胆:,披,揭露,揭开;沥,向下滴。比喻竭尽忠诚,开诚相见。

  544. 披沙拣金:披,分开。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细心挑选,去粗存精。也形容工作的繁难。蚍蜉撼树:蚍蜉,蚂蚁;撼,摇动。比喻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

  545. 皮里阳(春)秋:形容表面不批评别人而心中自有褒贬。

  546.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基础没有了,建筑在基础上的东西也就无法存在。

  547.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548. 气味相投:思想作风和意趣情调都一样,互相合得来。

  549. 恰如其分(fen4)形容说话办事正合分寸。

  550. 韬光养晦:韬,隐藏;晦,隐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551. 罄竹难书:磬,尽。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写不完。

  552. 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553. 曲突徙薪:突:烟囱。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禾,避免发生火灾。比喻事先预防,以免发生危险。

  554. 千夫所指:受到众人的指责。形容众怒难犯。指:指责。

  555. 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处境困穷,诗就写得好。工:巧妙。

  556.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

  557. 鹊巢鸠占:喜鹊的巢被斑鸠所占住。比喻坏人强占别人的住处。

  558. 奇货可居:指商人把难得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比喻人有某种独特的技能或成就,拿它作为要求名利地位的本钱。

  559. 囚首垢面:形容久未梳头和洗脸,仪容、衣着不整齐。

  560. 人浮于事:工作人员的数目超过工作的需要;事少人多。

  【高中语文解题技巧】 欢迎补充~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即写什么——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二)、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即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要求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2).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三)、审美鉴赏性试题,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种,是读者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即短文赏析的中心论点;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进而进行富有个性的鉴赏。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从文章结构鉴赏:①铺垫呼应,结构严谨。②前后对比,鲜明突出。③先抑后扬,曲折有致。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⑤先总后分,层次分明。⑥板块结构,美观严谨。⑦一线贯之,形散神聚。⑧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注:一般来说,题目只会要求从某个方面(或主题、或构思、或艺术特点等)来进行赏析,答题时只需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高考语文阅读常用答题步骤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2、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重视语言标志,即那些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臂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答题时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

  ※文首:

  1).结构上,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或中心(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答题模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直抒胸臆,展现了作者……的胸怀或思想情感。

  ※主题句一般是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意思?

  ※关键词句位置:文章每一段特别是首段或末段的首句或末句,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答题模式:通过……的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5、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描写

  △描写景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叙述)方式:正面描写、反面描写(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描写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抒情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或神奇景象描述作用:增加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6、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或讲解道理;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比喻说理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2)、比喻叙事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作用:

  △表现喜爱的事物:栩栩如生,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丑态毕露,强烈的厌恶感。

  1)、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引起共鸣,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夸张作用:

  1)、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态度,强烈地唤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形象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度和表达效果,烘托环境气氛,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排比作用: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强调内容(突出中心)、加重感情(强烈奔放);

  (或: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1)、排比写人,入木三分、细致入微。

  2)、排比写景,层次清楚、细腻动人、形象可感。

  3)、排比说理,透彻清楚,令人信服,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4)、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引用作用: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4).增强说服力,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反复作用: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叠词、短句作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借代作用: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增强语言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 对偶作用: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1).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

  2).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设问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1)、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2)、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象征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说明文阅读理解:

  ※文体特点:简洁性、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条理性、逻辑性、趣味性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加强说服力)

  3).打比方(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4).列数据(使说明对象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5).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明白相关事物性状,把握具体鲜明印象)

  6).下定义(使读者对说明对象、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7).作诠释(对事物、事理的某些特点所作的解释说明,揭示概念的部分含义)

  8).画图表(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9).引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10).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说明结构: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解题思路和技巧

  1)、明确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需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弄清说明的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a、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b、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事物特征: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3)、归纳说明方法:

  ※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5)、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6)、体会语言准确性:注意分析关键词语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不拘一格。

  8、记叙文阅读理解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a、一种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即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

  b、一种是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轮番叙述,使读者对甲和乙的命运都处于关心的状态中。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记叙特点:

  1).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2).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一面》。

  3).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4).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白杨礼赞》。

  ※记叙人称:

  1).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2).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解题思路和技巧

  1)、概括文章的内容:

  a、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b、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c、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2)、结构特点(划分段落)方式:

  a、以时空变化划分 b、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c、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d、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划分层次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9、议论文阅读理解

  ※议论要素:论点(要证明什么)、论据(用什么来证明)、论证(如何进行论证)

  ※议论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论点特点:正确性、鲜明性、新颖性

  1)、论点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2)、论点位置: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3)、呈现方式:有的论点在文章中有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论点位置:文题、开头、中间、结尾

  ※论据要求: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论据材料: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或感受

  2)、理论材料:前人的经典著作或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或规律等等。

  ※论证要求: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A立论: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1)、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3)、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B驳论: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1)、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2)、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

  3)、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常见的考试题型:

  1)、找出论据加以概括(人名+事件名+论据属性);2)、论据作用(为论点或分论点服务)

  ▲ 答题模式:

  ①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②理论论据: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突出……的观点,更突出强调地证明了……观点

  ④比喻论证:用……来比喻……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10、散文阅读理解

  ※散文类型:

  1)、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将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使描写自然风物,也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它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叙事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某人,重点在后,介绍某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某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①、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②、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用对某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某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写景)散文模式

  【开头】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②发挥联想。

  【结尾】作者的怀想或感慨

  11、小说阅读理解

  ※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环境、具体情节

  ※环境种类: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情节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