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红旗:一件东汉虑虒玉尺的探讨

 1234qinr 2016-08-03

一件东汉虑虒玉尺的探讨

作者:王红旗

    2016年7月初的一天,一位福建福州名叫张建榕的朋友,风尘仆仆的来到办公室,简单几句家常后,打开层层包裹的木盒,取出一件刻有文字的长方形玉板(如下图)。

玉板正反面

福建福州张建榕先生

    玉板长117.84mm(已残,修磨后),宽35.48mm,厚11.17mm。

    正面琢饰“虑虒玉尺建初六年八” 九个方篆及隶书字(玉板残断,字已不全),残断处已做过修磨。据张先生讲,玉板是在十几年前摔断的,当时没在意,断下的部分已经不在了。完整的字句是:“虑虒玉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

    那么此玉板究竟是否老件,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一一来分析探讨:

    此玉板经检测为岫玉,玉质半透明。玉板整体包浆温润,在板的上部赭色沁较重,并且局部有灰皮产生,在底部沁色变淡,渐呈土黄色。赭色沁基本为附着沁,较为浓厚,聚集于玉表及深部。在玉板的正、反两面,分布有数条绺裂及轻微的牛毛纹,右上角有明显的土蚀土咬。

国家检测部门出具的检测证书

    一、关于新老问题:

    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

    从以上局部图及60倍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到,此玉板的包浆温润,与阴线、土咬及绺裂处完全统一;沁色丰富、过度自然、深入肌理,具备出土古玉的入土特征。

    上部附着的赭色沁较重,下部渐渐变成土黄色,在右上角的土咬部位,沁色尤重,已出现近似缩肉的现象。从沁色的不同部位表象特征看,此物在埋藏时,应有外物缠绕包裹,然后不同时期腐烂程度不同而造成沁色的差异。

    在玉板的表面有灰皮产生,灰皮的表象特征也符合自然形成的特点。而且字体阴线内,灰皮最为严重。表面绺裂沿着玉肉的肌理延伸,破坏了表面的打磨痕,说明是工在前,入土在后。

    从以上现象分析,沁色、包浆、灰皮、土咬及绺裂等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可以断定是工在前,入土后受坑口环境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变化在后。

    其次,从加工艺分析:

    从文字放大60倍的清晰图可以看出,是砣具慢速反复砣磨而成。

    从以上60倍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到,玉板字体阴线浑厚有力,充满苍劲之感。在转角处,接砣的痕迹非常明显,是以圆切线的方式,用短小的砣痕连接而成,此种琢玉工艺,符合古代正反转、慢速度砣具的加工工艺特征。在玉尺的表面,可以看到非常杂乱、长短不一、不规则的打磨痕,此种打磨痕符合古代加研磨砂、慢速打磨的痕迹特点。

    再从放大图上观察,第一,可以看到阴线内有灰皮、有包浆,而且包浆在灰皮之上;第二,一条绺裂顺着玉肉肌理穿越阴线,一直延续未曾间断,且绺裂在工之上。从这两点同时也可以判定:工在前,入土受坑口环境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变化在后。

    综合上述判断:这是一件入过土的古代玉器。

    那么,既然是老的,它又老到什么时候呢?那就要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判断了。

    二、关于年代问题:

    1、“虑虒玉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文字里明确说明了年号“建初六年”,是公元第81年,东汉汉章帝刘炟的年号。

    汉章帝刘炟(57年-88年4月9日),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贾贵人,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九年。永平三年(60年)被立为皇太子,时年三岁。刘炟年少宽容,爱好儒术,很受父亲汉明帝的器重。永平十八年(75年)继位,章和二年(88年),刘炟去世,时年三十一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敬陵。

    从入土的特征、加工工艺和文字字面意思的推断,这应是东汉时候的东西,那么究竟是不是呢?

    2、文字的特点:文字使用的是东汉时期石刻等材料上常用的方篆字体,下面“六年八”又采用了隶书的写法,经咨询几个书法家和文字专家,证明这种现象在东汉时期是经常存在的。包括字的笔画结构,也符合时代特征。

    方篆是由小篆演化而来的,由于小篆圆滑美观,但不便于书写,对书法的造诣要求比较高,尤其用于石刻或者刻章时,对于一些质地较硬的石材,比如玉,更是不便于把握,所以便出现了方篆,方篆棱角分明,以直线为主。

    所以,结合上面所有特征,应推断为东汉时期之物应不为过。

    那么,它是何物?又有什么作用呢?

    三、关于名称及作用:

    此玉板上的文字“虑虒玉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中,出现“虑虒玉尺”四字。

    “虑虒尺”,百度百科里是这样解释的:虑虒尺是东汉章帝建初六年所造的一种铜尺。既然是铜尺,这件玉尺和它什么关系呢?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中记述:“虑虒铜尺,建初六年八月十五日造。 虑虒乃太原邑,建初则东汉章帝年号也。考章帝时, 冷道舜祠(冷道在今永州府宁远县东,即春陵)下,得玉律,以为尺,与周尺同,因铸为铜尺颁郡国,谓之汉官尺。”

《扬州画舫录》

    “考章帝时, 冷道舜祠下,得玉律,以为尺,与周尺同,因铸为铜尺颁郡国,谓之汉官尺。”此段话的意思是:考证章帝时期,在舜祠得到了一件奏乐用的玉器,把它当做尺子,尺子的尺寸和周代的尺子相同。因此以它为标准铸造铜尺颁布全国,作为东汉的标准官尺。

    那么,周代的尺子长度是多少呢?

    根据《说文解字》里记载,“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什么意思呢,说的是:咫是周朝的一种长度单位,周代的时候一咫约和八寸等长。然后古代的长度单位,像寸、尺、咫、寻,都是以人之体为法则的,这和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东西多长的时候,会说一只手臂这么长,差不多拇指这么长是差不多的。所以这里边还提到了妇人的手,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咫还是比较短的长度的,具体来说呢,和一个妇人的手掌差不多。当然,对于“中妇手长”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换算成现代的厘米呢,一咫相当于现在的18厘米左右。

    按照张先生所说,这个玉尺是在二十多年前老父亲留下来的,父亲的祖籍是山东莱州,关于这件东西的来历,父亲也没有留下太多的答案。可惜在十五年前不小心把尺子摔断,当时也没在意这是一件好东西,断掉的一半也就遗失了。根据上面现有的文字,现场每隔四个字测量一次,取其平均值为:5.17公分,和现在的总长度相加,约16.96公分,这和史书里记载的周尺尺寸基本一致。

    难道历史会惊人的巧合吗?难道这件玉尺就是汉章帝得到的玉律吗?

    但从玉质上看,经检测它是岫玉的,我们又很难想象在汉代,和田白玉作为皇家用玉的礼制下,又有多大可能性?然而,1986年,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两套金缕玉衣,经鉴定,金缕玉衣所用的玉片多为岫玉,这又证明岫玉的开发在汉代已有相当的规模,并被王室大量作用。唐、宋、明、清时代,中国玉器逐渐发展到鼎成时期,岫岩玉也随之进入了规模较大的开发时期。

    如果这件玉尺就是汉章帝得到的玉律,此物从山西太原不远千里跑到山东,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背后又有多少离奇的故事呢?

    由于先人的作古,我们无法从文献里面获得更多关于玉律的信息,也无从考证玉尺的来龙去脉。所以我们也就无从考证这件东西和历史记载的玉律有多大关联性。

   从各个方面综合判断,这件玉尺不会晚于宋元时期。如果是宋元时期仿制,无非是为了纪念先人一代一代流传延续在《扬州画舫录》里的那个传说记载。如果真像记载里描述的那样,这就是汉章帝得到的玉律而做成的汉代标准尺,那对于古代度量衡的研究意义又将非同一般。

    上面仅从玉尺的新老以及字面的文字、尺寸,根据史书的记载大胆作了一种推测,究竟答案到底如何呢?这件东西上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值得我们去进一步考证、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