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箬横,源于桥名·台州日报

 小木舟 2016-08-03

  江文辉  

  

  箬横,位于温岭市东部沿海,是省中心镇。关乎它的地名来历,一直众说纷纭。

  据史载,箬横地名源于桥名。清《太平县志叙水》载:“箬横桥,沈明臣《平倭纪略》作聂王桥,地名无正字,随意书之。”以本土方言(吴语台州话)辩,“箬横”与“聂王”音似。而民国19年(1930年),重修桥时,有镌刻“聂王桥”三字的条石出土,业已证明沈明臣之言并非胡诌。由此可见,“箬横”当初并非写作“箬横”,应为“聂王”。

  除外,箬横地名的出现,还有诸多民间传说,经整理,大体分为四类。一是说抗倭英雄戚继光曾沿着箬横运粮河追打倭寇时,不知地名,随见一片大箬叶横于一桥墩处,遂在军事地图上记名“箬横”二字。

  二是说戚继光追倭寇途径时正值台风过境。狂风暴雨,河面很急,别的杂物悉数被冲走,唯有一片大箬叶,横在桥墩旁,怎么也不为所动。百姓皆说“箬横”是关老爷在显灵。

  三是说古时候当地有江氏、林氏两大家族。他们为争地盘,常有火拼。后经高人和解,以棕箬漂水定界。棕箬漂到今箬横中兴路(原为河道)时,浮而不动,形成今日箬横街上街头至东大多为江姓,下街头至西大多为林姓的格局。

  四是说古时常因遇台风造成人员大伤亡。有一次,木城河、运粮河、箬松河均发了大水。幸有一片大棕箬叶漂来,横在桥头,救了许多百姓。百姓以为纪念,故名。

  不过,可惜的是,“箬横”何时代替了“聂王”,甚至什么时候从桥名拓宽至地名,均无从查考。只从明《嘉靖太平县志地舆志下》中“箬横桥,在盘马司西”可以看出,“箬横”二字在明朝时已载入史册。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箬横”境域范围很小,估计也就同今天的村居面积差不多。因为明朝时期,今天的箬横,被叫做“团浦”,其境域相当于今天镇城区、晋岙、山前等地。

  那么,“团浦”这一称呼又是怎么出现的?根据现有资料,“团浦”二字真正亮相是建盘马巡检司的时候,即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时属黄岩县太平乡第四十五都。

  由于箬横地处沿海,且水网密织,诸主干河道都终于东海。所以,箬横的许多河道都是带“浦”字的,甚至形成一定的文化方阵,如云浦高龙文化范畴内,就有高浦、西浦、车路浦等诸入海河道。

  鉴此,经古地图研究发现,团浦也应与河道有关,且有入海口。据史载,元至正年间,箬横东盘马(今属山前)尚未一片汪洋。在明初寇患时,海贼多从盘马一线入侵。对此,洪武皇帝大兴海防,在今司城、义民、朝西一带建巡检司,设衙门机构,有四方护河,即今木城河(一说与今运粮河等诸主河道也有关)。而时,木城河与东海(盘马)直线距离仅为3公里。可想而知,其极有可能通过支流进入东海。故有“团浦”之称。

  除外,箬横在古代还有个雅称,叫“木城”。经考究,这与两则历史事件。一是明戚家军抗倭时,为防倭患,戚夫人发动军民,在原巡检司的基础上,大兴土木。一方面深挖拓宽原护城河(木城河),另一方面筑土城,以木裹墙。二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在箬横施行“迁海”政策,制造无人区,并拆原居民房建筑材料,建造木城,驻兵守备。故有此一说。

  那“箬横”之名又是如何取代“团浦”的?这得从其区域面积发展说起。据史载,明成化五年(1469年)十二月,太平(今温岭)置县。当时的团浦区域均属太平县太平乡第六都二图。

  到顺治“迁海”时,废界外都、里。康熙十二年(1672年),都、图改为村,始“箬横村”出现,其区域面积相当于今天的箬横镇城区。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改村为庄,“箬横”之名又被“团浦”代替。

  民国2年(1913年),箬横建镇,桥下为乡,乡(镇)沿清制设庄。镇公所设在后街的后庙。(时太平县只有一区两镇编制,即城关区、箬横镇、潘郎镇)。镇制的出现,标志着箬横境域面积迈出了历史性关键一步,所辖范围包括团浦等在内十多个庄,相当于今天箬横、山前、贯庄、淋头等地。尔后,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改变,团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逐渐换化成今天的箬横村及其周边等数个村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