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圖溯南匯的老集鎮【圖文】

 還舊樓主. 2018-12-14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南汇县建立,经历撤县建区后,至2009年4月,作为行政区域的“南汇”已经成为历史,但民间仍会亲切地称呼原来这片土地为“南汇”。翻开地图,我们发现南汇地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滨海文化特色:滨海盐业兴起,带来了三灶、六灶、大团、新场……抗倭防盗,于是有三墩、六墩、烟墩……海塘通道,又有了黄路、邬家路……今天“图溯”整理了27个南汇老集镇聚落地名,一起感受先民带来的“海洋系”地名的魅力。
 
    惠 南
 
 
    位于南汇境域中部偏东,川南奉公路、南祝路、沪南公路交汇处。是原南汇县、区人民政府及惠南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2.2平方千米。明洪武十九年(1356年)于此设南汇嘴千户所,并筑城御倭,名南汇城。1934年因有惠南书院、惠南桥,并寓意“有惠于南汇”而得名。聚落呈正方形,东、南、西、北4条大街和人民路为主要街道,东大街和南北大街为闹市。
 
    有联华、农工商、华联等大型超市。有柴油机、织袜、缝纫机等企业。惠新港和浦东运河交汇于镇东南摇荡湾。有千年古银杏树(编号0002号)、福泉寺、孔庙、古钟、古城残垣。居民主要居住点有荡湾新村、听潮新村、东城花苑、桃源新村、西北新村,人民新村、梅花新村等。
 
 
    周 浦
 
 
    位于南汇境域西北部,沪南公路、上南路(原周周公路)、川周公路交汇处。周浦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宋已有河流周浦,当因浦而得名。一说以四周多浦(河),故名。曾名杜浦,旧有澧溪、七家村、曹家弄、储里、华谷里等名。南宋时设杜浦巡检司,明代称周浦镇。清代为浦东主要粮、棉集散地之一,有“小上海”之称。聚落呈矩形。面积1.9平方千米,东西向东大街及沪南公路两侧为闹市。
 
周浦集镇老街旧影
 
    有食品、玻璃、塑料制品、防水涂料、油墨、电池、绣衣等厂。周浦塘、咸塘港、六灶港在此交汇。有烈士墓、巽龙庵、立雪亭、御敌楼等景点。居民主要居住点有公元新村、周东新村、金田新村、东南新村、百花新村、刚泰公寓、文馨苑等。
 
拆迁前的周浦集镇老街——椿桩街
 
拆迁前的周浦集镇老街——中大街
 
    瓦 屑
 
 
    在南汇境域北部,六灶港、横沔港于此交汇。原瓦屑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5千米。旧名瓦屑墩。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遭焚毁,因积瓦砾成墩而得名。镇区南濒北六灶港,北临金银河,东西傍横港和黄泥浜。周祝公路和申江南路(原新坦瓦公路)在此交接。由两条主要街道组成,东西向老街长约1千米,多为住宅区,西端有南北向新街,长约300余米,新街南段为商业区和行政管理区,北段为工业区。总面积约0.21平方千米。附近的瓦屑牧场,为浦东鸡、浦东白猪等良种的繁殖基地。
 
瓦屑集镇老街
 
    横 沔
 
 
    位于南汇境域西北部。旧称沔溪,因横沔港旧称沔溪而得名,又名横沔。1981年因横沔乡人民政府机关西迁后,习称横沔老镇。约于清乾隆年间形成集市,曾是川沙、南汇两县商品交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聚落呈东西向矩形。面积约0.60平方千米。有工厂10余家,1981年后商店多迁至新镇。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有传统兰门庙会。镇东翊园,亭台楼阁,曲桥石塔,布局精巧。川周公路、横沔港经此。
 

横沔老镇老街

 
    1981年,在原汤巷村境内,设立新的横沔乡人民政府机关驻地,形成新兴集镇。集镇位于盐船港、横沔港的交汇处,川周公路中段。因东侧原有横沔镇(今习称横沔老镇),故名横沔新镇。今一般亦称为横沔。聚落呈带状,面积约0.32平方千米。有各类工厂10余家,商店10余家。
 
    下 沙
 


    位于南汇境域西部,咸塘港、盐铁塘于此交汇,沪南公路东侧。原下沙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下沙原名为鹤沙,成陆于唐朝以前,因沙滩上常有鹤来淘沙,故得名鹤沙。本地方言“鹤”“下”谐音,故称今名。南宋置两浙都转运盐使司松江分司,元代已具集镇规模。聚落呈条状,东西向主街为闹市。现有木螺钉、电子元件、服装、砖瓦、压力机、空气锤等工厂。附近有水产养殖场、花卉苗圃。面积约0.6平方千米。

 

下沙集镇老街

 
    沈 庄
 
 
    位于南汇境域西部,下沙集镇以南,沈庄塘、北五灶港和咸塘港交汇于此。相传元末沈万三曾在此置田庄,明代成镇后,镇因而得名。镇区北当五灶港之冲,西是沈庄塘,靠沪南公路。东临咸塘港,南北向主街沿咸塘港向南延伸,长约1千米,主街北端有西向小街,长约百余米,名庄当街,面积约0.1平方千米。有轧花厂、钢厂等企业。沈杜公路则以此为起点,沈庄塘上有清初建的石拱桥——环龙桥。
 

沈庄集镇老街

 
    航 头
 
 
    位于南汇境域西南部。航头镇人民政府驻地,东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4.5千米。明代即已成镇,建有盐仓,名斜角仓,候商牙行多聚此。镇南的闸港和镇东的咸塘港中,舟楫群集,是重要的航运码头,故名航头,又有古航里之称。地理位置优越,闸航公路、南航公路和沪南公路交汇于此,陆路交通便利;东有咸塘港、新闸港、南有大治河,又给这里组成了一个极为方便的水上交通网络。镇区原由一条东西向的街道组成。现已发展至南航公路与沪南公路两侧,面积约0.4平方千米。工商业较发达,有凸版印刷、建筑材料和服装业等企业多家,农工商大卖场、航头商城在此营业。
 

航头集镇老街

 
    新 场



 
    位于南汇境域西南部,沪南公路、新奉公路、申江南路(原新坦瓦公路)交汇处。新场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昔滨海沙滩曾见岩石露头,状如笋,初名石笋里。元代下砂盐场迁于此而称新场。明弘治年间商业繁盛。聚落呈矩形。新场港穿过,附近港汊多马鞍形桥梁和石牌坊,镇上多明清建筑,富有江南水乡小镇特色。朝阳路为闹市。
 

新场集镇老街

 
    有针织、漂染、服装、水泥、电工机械等厂。面积0.82平方千米。居民主要居住点有石笋新村、工农新村、军民新村、北大街、南大街、中南街、中北街等。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古镇名声在外,不少影视摄制组来此取景,其中《色戒》《叶问》等最为人熟知。
 
 
 
    宣 桥
 

宣桥集镇

 
    位于南汇境域南部,南枕大治河,是南宣公路起点。宣桥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9千米。原名为宣家桥,相传400余年前,有宣姓宜兴人来此开店定居,筑木桥横跨南四灶港上,因此得名。原为一乡村小集镇,仅小摊铺10余家,居民数十户。自成为乡政府驻地后,规模才日渐扩大。现有面积0.17平方千米。有各类工厂10余家,商店百余家。
 
    三 灶
 
 
    位于南汇境域中部,三灶港中段西侧。原三灶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距惠南镇6千米。原名周家庙,以周姓在此建庙而得名。后因地处第三灶,改称今名。清代成集,集镇沿北三灶港东西向呈矩形分布,民国时期曾为南汇县中部的重要集镇,东西长约1千米,有商店150余家,其中茶馆即有30余家。50年代逐渐衰落。近年来发展迅速,有化学、纺织、机械、建材等工厂企业,及各类商店。集镇旁辟有上海野生动物园和明晨赛车场等旅游度假区。面积约0.61平方千米。南六公路南北纵向穿过。
 
三灶集镇老街
 
    坦 直
 
 
    位于南汇境域中部,立新港、北四灶港于此交汇。原坦直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2千米。原名富丰庄,相传明初饶川知府陆文旺居此,建一座大石桥,桥塌毁后,人称此地为塌石桥。清嘉靖年间,集镇形成时,于此又筑石桥一座,桥面坦而直,乃以谐音取名为坦直桥,村以桥名。聚落呈矩形,面积0.21平方千米。有铜材厂、服装厂等企业30余家,商店近30家。申江南路(原新坦瓦公路)南北纵贯于西端,南与沪南公路相连,北与周祝公路相接。
 
坦直集镇老街
 
    六 灶
 
 
    位于南汇境域北部,周祝公路、南六公路交汇处。原六灶乡、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0千米。据清光绪《南汇县志》载:“此地临六灶港北,盐场时期,在此曾设有汛防,名六灶汛。”成集镇后,遂名为六灶,是南汇较古老的集镇之一。老街形成于清初,东起自柏塔,西至环桥,名“向字街”,全长1.5千米。近来街区逐渐向周祝公路两旁发展,形成“二”字形街道布局。面积2.24平方千米。有各类工厂20余家,商店300余家。交通便利,沿周祝公路西至周浦与沪南公路相联,东抵祝桥与川南公路相接,南则有南六公路可直达惠南镇。
 

六灶集镇老街滨水一角

 
    祝 桥
 
 
    位于南汇境域东北部,浦东运河、六灶港交汇处。祝桥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原南汇县城惠南8千米。明嘉靖年间,为御倭寇,沿里护塘挖御寇河,上修竹桥一座,始成村集,村以桥名为竹桥,后谐音为今名,又称祝家桥。它东联祝潘公路,西通周祝公路,川南奉公路南北纵向而过。古时是川沙、南汇交界处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镇区原在浦东运河和南祝路、川南奉公路间略呈矩形分布,现四周有新街区兴起,镇区有所扩大,面积约为0.31平方千米。有机械、针织、服装等各类工厂,以及各类商店和文化娱乐设施。
 

祝桥集镇老街之一——中大街


    盐 仓
 

 
    位于南汇境域东北部,南祝路穿过,原盐仓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4千米。原属下沙盐场四团地,因筑有储盐仓库而得名,形成集镇后,为四团乡的中心地,曾名为四团仓,1934年后复为今名。镇区沿老护塘修筑南北一条街,长约1千米,曾是塘东塘西物资的重要集散地。聚落呈南北向矩形,现向川南奉公路两旁发展,面积约0.4平方千米。有轻工机械厂、织布厂、涂料厂、橡胶厂等企业20余家,商店20多家。大沙路港东西横贯镇区,浦东运河流经
 
    黄 路
 
 
    位于南汇境域中部,川南奉公路和黄路港经此。原黄路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3千米。相传清光绪初期有黄姓人垦殖于此,筑有小路一条,人称黄家路。光绪末期,这里逐渐成镇,镇因而得名。自1946年为黄路乡政府驻地后形成集镇。聚落略呈矩形。面积0.22平方千米。镇区内有农民街,居住者大多是来镇上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四郊农民。镇东楼房毗接,多商店,为商业闹市。有毛纺厂、轧花厂、金属丝网厂、五金工具厂、搪瓷厂等企业20余家。
 
黄路集镇老街
 
    三 墩

 
    位于南汇境域南部,原三墩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6千米。明代为御倭寇入侵,沿里护塘东侧曾筑烽烟墩设防,自南而北,此地属第三墩,故名。镇区呈丁字形分布,西为浦东运河,北为大治河,是三三公路的起点,西行1.6千米为川南奉公路。面积0.35平方千米。有棉毯厂、服装厂、建筑五金厂、电子元件厂等企业10余家,商店近30家。
 
三墩集镇老街
 
    大 团
 
 
    位于南汇境域南部,浦东运河、团芦港、二灶港交汇处。大团镇人民政府驻地。明隆庆二年(1568年)下砂盐场自南而北划分为9个盐区,以团为通名,此地在最南端,名头团、一团,后以“头”、“一”与“大”同义,遂称大团。聚落四周环河,呈矩形。蟠龙街、中大街为闹市。
 
大团集镇老街之一——西臭弄
 
    有保暖桶、五金!纺织、服装、木器等厂。景点有王家花园、适庐、古银杏树。大泥公路经此。面积0.7平方千米。居民居住点主要有南湾新村、军民新村、拥晖新村、南大街、南平街、蟠龙街,北大街、中大街等。
 
    彭 镇
 


    位于南汇境域东南部,马五公路、彭平公路交汇处,原彭镇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22千米。原名蟛蜞镇,简名蟛镇,清末渔民曾集资于此建蟛蜞庙(已圮),成集镇后,因而得名。民国16年(1927年)建乡,以谐音定名为彭镇乡,后地随乡名。聚落呈东西向矩形。面积0.55平方千米。有工厂近10余家,较著名的有木螺钉厂、玉雕厂等。玉石产品雕工精细,艺术性强,享誉国内外。泐马河、万彭河交汇于此,马五公路南北纵贯镇区。
 
    泥 城
 
 
    位于南汇境域东南部,团芦港、黄沙港于此交汇。泥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7千米。原为一片芦苇荡,清道光、咸丰年间,江苏启东、海门、崇明一带平民相继来此,四周筑土堤进行围垦。土堤围呈方形状如城,后成集,因名。镇区沿人民港东西向延伸,大芦公路穿越镇区。面积约0.3平方千米。有锅炉辅机厂、起重工具厂、木螺钉厂、标准件厂、服装厂、机床附件厂等企业多家。1930年“泥城暴动”的发源地,镇上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是浦东新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书 院
 
 
    位于南汇境域东南部,石皮泐港经此,原书院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4千米。成镇于20世纪初,原名石皮泐镇,因沿石皮泐港而得名。书院地区是南汇建县后新垦殖的地区,原属县教育公产,名书院学田,1927年设乡时取名书院乡,沿袭至今。聚落呈正方形,面积0.3平方千米。有服装厂、木螺钉厂、粉末冶金厂、塑料制品厂等工厂企业约20家。老芦公路纵贯全镇,北抵老港镇,与南港公路相接,南达芦潮港镇,与大芦公路相连。
 
    万 祥
 
 
    位于南汇境域东南部,万祥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0千米。约于清末形成村落,因原有万祥裕南货店而得名。1959年设万祥人民公社,社址设于此地,村落逐步繁荣起来形成集镇。聚落原呈南北狭长形,三三公路筑成后,沿路向西发展,现已略呈方形,面积0.23平方千米。有较大规模的工厂10余家,各类商店20多家。泐马路港、马弄堂港交汇于此,沿三三公路,西与川南奉公路相接。
  
    新 港
 
    位于南汇境域东南部,新开港经此。原新港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13.5千米。原名小洼港镇,因临小洼港而得名,小洼港开挖时间晚于南六灶港,故又有新开港之名。1957年设新港乡,为乡机关驻地,遂称今名。聚落位于新开港北岸,呈矩形分布,东西全长约1千米。近来向公路两旁发展,面积0.2平方千米。有棉毯厂、五金工具厂、车灯厂等企业20多家,各类商店几十家。老芦公路南北穿越镇区,北与南老公路相接。
 
    老 港
 

 
    位于南汇境域东部老港镇境内,西距惠南镇9千米。20世纪初期形成市集,因傍老港河而得名。市集由两条呈“T”字形相接的街道组成,各长百余米。抗日战争初期遭日军洗劫而衰落,1950年设为老港区机关驻地后恢复。1960年老港乡机关驻所移至中港,商市又衰。面积约0.17平方千米。有工厂近10家,商店10余家。白龙港、老芦公路经此。
 
    果 园
 
    位于南汇境域东南部,人民港、五尺沟、白龙港和庙港河、芦潮港的交汇处,原果园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距原南汇县城惠南镇20千米.原名糖厂,因1958年曾设糖厂于此,故名。1966年为果园人民公社机关驻地后,才定为今名。大芦公路和老芦公路于此相交接。是一座新兴的集镇,现有面积0.9平方千米。有丝织厂、食品加工厂、电器五金厂等工厂企业近10家,商店10多家。有水果贸易市场,以水蜜桃、上海蜜梨为交易大宗。
 
    芦潮港
 
 
    新中国成立前,渔民下海捕鱼主要从“搁头港”出进。因“搁头港”出滩较远,且淤泥多,道路泥泞难走,于是有的渔民从“搁头港”东侧密集的芦苇中向东南出海,渐渐地从芦苇中踩出一条小路。以后,走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日积月累,路越踩越宽,也越踩越低。经过几次潮汛,低陷的路面冲出一条有5米宽的深漕。大约在1935~1938年间,渔民给这条深漕随意起了一个名字叫“路漕港”。以后,地方政府和当地人也沿用这个地名。1960年,南汇县人民政府在“路漕港”口建三门节制水闸,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在为水闸题名时,用谐音改成“芦潮港”,沿用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