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东特有的老地名:灶、团、墩

 国民一员 2018-07-30
浦东大地,河流纵横交错,集镇星罗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千百年来,浦东人民辛勤地耕耘着这块土地,使濒临东海的芦荡荒滩变成了富饶的鱼米之乡,进而变成美丽的东方大都市。
  我们在这块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惊奇地发现,千百年来形成的许多地名,有一种独有的特色,就是有许多用自然序数来排列、以“灶、团、墩”来命名的系列地名。具体地说,有以一灶港直至八灶港来命名的河道,有以大(一)团、二团,直至九团,以及以一墩、二墩、直至十七墩来命名的集镇和村庄。这种独特的地名现象,在上海,乃至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新疆和黑龙江等地农场,有以序数来排列的团、连等军事性质的系列地名是解放后出现的,在江苏启东地区有四灶、广东省有三灶岛等,但都没有形成数列化。这些地名,尤其是以序数排列的河道,构成了浦东地区的基本方位格局,成为鲜明的地理坐标。几百年来,浦东集镇和村庄的形成和命名,很大一部分都与灶、团、墩有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发展的文化资源。
  浦东的河流属黄浦江水系,浦东先民为了发展盐业和农耕经济,开挖疏浚了很多东西向基本平行的河道。据记载,南宋盐官王珏在绍兴年间开华亭濒海支河200余里,又疏浚沿海三十六浦,泄内河水入海。如今浦东由南往北,依次是南一灶港至七灶港(1958年经疏浚拓宽改名为惠新河),北一灶港至八灶港,共15条灶门港,都是那时开挖的。所谓灶门港,就是这些河道当年都通到海滩,在入海口都建闸垒盐灶、引海水熬波煮盐。这些河口又是作为通海的港口。我们在《松江府志》《上海县志》和《南汇县志》等资料的地舆示意图上也可清晰地看到,在海岸线旁标有“×灶港”的字样。所以,浦东的河道,特别是东西向的大河都以“港”,而不是以“河”“江”来命名(解放后开凿的大治河、川杨河等新河道另当别论)。
  这些灶门港每条间隔大约1.5公里,有些港之间还有陪灶港和界沟港等大河,东西长度都有一二十公里。这样,从南端的大团地区一直到北端的川沙地区,主要东西向的河道就是这些灶门港,它们覆盖了浦东大部分地区。我们从历史资料上可以知道,这些河道开挖疏浚的时间,大致在宋元之间下沙盐场初创之时,可见当初在浦东这张“白纸”上构划水系蓝图是经过官府统筹安排的。可能会利用一些自然的水流沟渠,但河道如此平行整齐、间隔相当,显然是聚集着浦东人民的高度智慧,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接着,人们依港建灶,熬波煮盐、开荒垦植发展农耕,一系列以“灶”为名的地名相继出现。几百年来,即使经过无数的历史兴衰更变,至今这些以“灶港”为名的河道仍然是浦东水网中的骨干河道,滋养着几百万勤劳的浦东人民,并且还在这些河道两旁,出现了许多以“灶”为名的地名:一灶(在新场镇坦直东南),小二灶(在惠南镇北、拱极路旁)、三灶(在南六公路、上海野生动物园北侧)……六灶、七灶、八灶。在南汇地区东南角书院镇还有里三灶、外三灶,周浦镇域内还有南八灶、东八灶。其中三灶镇、六灶镇等在明末清初已成为繁荣的集镇,现在更是浦东平原上两座交通发达、商贸兴旺的多功能集镇了。
  由于盐业的发展,沿钦公塘(现川南奉公路)一线,明清以来,逐渐有盐民农户前来煮盐垦荒。于是官府建“团仓”划分区域,管理盐业和农副业。也和灶门港的命名方法一样,由南滩沿海区域起,向北依次为一(大)团、二团,直至九团,这些“团仓”,始名于明朝正统年间下沙盐场在沿海设立分场之际,它们既是盐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具有很浓重的行政管辖色彩,又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团仓”经历了各自的兴衰,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一团易名为大团,清朝中期以来,就享有“金大团”的美称,凭借其雄踞浦东东南的有利地位,百余年来一直是浦东名镇和经济重镇。三团、五团分别易名为惠南镇和祝桥镇,而四团(四团仓、盐仓)六团都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集镇,而二团、七团、八团等地名依旧,作为村庄沐浴在新世纪的春风里,传递着当年的信息。
  至于“墩”的形成,是从明朝初年开始,与嘉靖年间的防范倭寇骚扰有关。史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信国公汤和在三团地区筑城,设南汇嘴千户所,沿海始建烽火墩台,为抗御倭患,浦东人民在沿海筑城设千户所布兵御敌。在修筑南汇城池的同时,从今奉贤区东南沿海起,往北每隔数里,垒土为墩,瞭望监察倭情,一旦有警,即点火相传,奋起御敌。墩高可2丈,旁设营帐,屯兵把守,共设十七墩,绵延近百里,一直修到川沙以北江海交汇处。墩名也以浦东独有的惯例,以序数一以贯之,从一墩而十七墩。在此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墩营起了很大的御敌作用。倭患平息了,于是这些墩营逐渐衍化成人们生活生产的场所;又因为这些地方往往处于交通要冲和经济交往繁忙之处,就自然先后形成了集镇和村庄。如三墩,如今是浦东南片一座繁荣的集镇,四墩也是一个名布四乡的大村落。五墩、六墩以致十六、十七墩大多易成新地名,像川沙地区的十一墩早在解放前就易名为青墩了。而更多的墩名已经融化在附近其他地名中而消失。
  浦东,我们祖祖辈辈的家园,今天我们去寻觅这些以“灶、团、墩”命名的老地么为的是使我们记住祖先的辛劳,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明天的精神。
(摘自《浦东文史》2010年第四期,作者:黄川)
?

《浦东特有的老地名:灶、团、墩》一文有误

《浦东文史》编辑部:
  我是贵刊的老读者,每一期我都仔细拜读。贵刊2010年第四期载有黄川先生的《浦东特有的老地名:灶、团、墩》一文,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五墩、六墩以致十六、十七墩大多易成新地名,像川沙地区的十一墩早在解放前就易名为青墩了。”我感到这句话是不准确的。
  我查阅了一下《浦东辞典》,关于十一墩,《浦东辞典》是这样介绍的:“十一墩,在川沙镇东南1.5公里的老护塘上……该地原属南汇县,1950年划归川沙县,现属浦东新区城镇乡。”城镇乡在浦东开发初期与川沙镇合并,现为川沙新镇。关于青墩,《浦东辞典》说:“青墩,在浦东新区川沙镇东北4公里钦公塘西侧,东近白龙港,属蔡路乡。”蔡路乡现已并入合庆镇。
  由此可见,川沙地区的十一墩和青墩是两个地名。十一墩村在浦东开发中被撤销,十一墩地名已成为历史,青墩这个地名现今还存在着。因此,不存在“十一墩早在解放前就易名为青墩了”。
  这是我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请编辑部和黄川先生指正。
  希望贵刊更正,越办越好,兴旺发达。
   
   
读者  康天悦 
2010年12月25日
 
(摘自《浦东文史》2010年第四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