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未完成的随笔

 爱猫故事家 2016-08-04
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未完成的随笔
過河卒子何以適之07.04 02:51阅读92
回头看这些扭捏造作的半成品,很使人生气。且不看质量,单说拖延和半途而废,就很令人沮丧。

     读完此书一周过去了,一时兴起的读书随笔记了一半,无论从效率还是专一程度看,我都欠缺很多,而我也深知这种欠缺是一个人读书求知时最要不得的。一天大多数时间囚居在小屋,本以为心性和习惯会随环境的改变而焕然一新,可意志力的欠缺与坏习惯的侵扰终究致使一切模样依旧,变化不大。所追求的似乎越来越远,知识的增长似乎越来越慢,都说穷则生变,可根本性的变与不变是本性昭然的,本性难改,恶毒的旧习缠绕着自己,我将改变寄托在意志力的养成中,意志力又是最难修养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在过去,恍恍惚惚之间,离目标越来越远,只能在夜阑人寂时有一丝清醒,回向与展望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在回向的此时此刻,也是最清醒的时间段,才能对未来有切实的打算。决定了的事就要立刻去做,拒绝拖延,读书即如此,要看的书尽快看完,拖拖拉拉开了几部书,最终尾大不掉甚难堪。要做the highest type of human being,就要有破釜沉舟的巨大勇气。读书笔记更是两周前写的,今日公之于众,以表对拖延下而牺牲的种种的愧怍。

016.07.04 凌晨230  深夜自勉之。

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作者:艾恺(美)

   有这样的一个史实:1985124日北大哲学系为冯友兰举行90华诞庆祝会,邀请梁漱溟出席,梁漱溟借故“天气不好,不宜出门”予以拒绝。事后,梁具函称“北大旧人现唯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来参加寿宴,如到我处来谈,则当以礼相待。” 冯友兰复函说:“非敢有憾于左右,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

   不曾考据真假,但其间梁漱溟的风骨可见一斑。由于这个不成理由的理由所以借书以观。梁漱溟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窥探他的思想本来应该从他的书中找,这本书美国人所著,实则其只是在书中扮演一个记者的角色,以访谈录的形式生成,可算作二分之一梁的著作。

   梁在晚年思想虽然臻大成,可我认为历史原因及个人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对他晚年思想颇有影响。这点在书中的二三节可见一斑。如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以及对文革的看法。不偏不倚的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古今学者经常“校”书,分类整理、铲除谬误,读书到一定阶段,便不再盲信书,因为此书与彼书不一定意见相合,读完两本,则必定有自己的看法,选择与产生自己想法的过程不妨叫做辨误,自己掌握的那部分也不一定就是真理,可自己一旦选定,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的方法论。

   读此书心情畅快,第一章,梁老对于佛理的阐述很简单扼要,如:“佛”是什么呢?“佛”是宇宙本体,这个宇宙本体也可是说是什么都在内了,万事万物都在内,五颜六色很复杂的都在内。可是都在内了,它就是什么都没有了。按佛家的道理讲就是这两面,一面是森罗万象,一面是空无所有,这个两面是一回事……这和心经上面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个道理。他讲的更浅白一点。佛理在于让人平心静气,教人向善。所有宗教及其经典教义都是以这个为目标。但后来宗教产生的种种繁缛规定,有些甚至是有违自然的,这些无不是加在教徒身上的沉疴。不信宗教的人,想要从宗教中找到一丝宁静,经典本身可以一读并尝试自解。

   读第二三节会注意到梁对社会主义的一些看法与自己相悖。如“中国自从西洋强大的势力过来,所以它不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许是囿于时代,但说这话自是梁老真心。共产党的成功,是各方面的因素集合,倒不一定就是制度的原因。

   四节讲情理与物理,有一段话蛮为有趣,抄录示下:人总是生活在社会里头,他离不开社会,所以他容易随着社会走,社会习俗上说这个算对,他也就对,习俗上以为这个不好,他也就跟着走,人很容易这样,可是所跟着走的这个社会,东西南北,在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社会很多不同。古今也有很多不同,在时间空间上很多不同,人多半是随着社会走,所以在这个社会对的事,在那个社会是不对的,除非天资很高的人,智慧很高,它可能不随俗,他常常是领头革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