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6岁的梁漱溟,三句话点破东西文化差异

 昵称37529483 2017-09-03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写得半文半白,初读有些艰涩,但一路啃下来之后,深感大家就是大家,逻辑清晰,如此宏大命题也能讲得深入浅出。如果说1句顶1万句有点夸张,但1本经典给人带来的醍醐灌顶,大概100本泛泛而论的书也比不了,所以还是要看经典。我相信但凡读了几本好书的人迟早都会在这个结论面前汇合。
 
如书名所言,这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西方、中国儒家、印度佛教)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生活中解决问题有三种方法:1)奋斗、改造局面;2)不奋斗、在当前境地上调和自己的意欲,求自己的满足,即随遇而安;3)根本取消这个问题或要求,即宗教的“出世”。西方选择了第一种,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这种“向前”的精神产生了科学与民主。中国是第二种,印度的佛教是第三种。中国形而上学的中心思想,就是“调和”。
 
在漱溟先生看来,生活中面对问题的基本态度决定了三种文化的发展路向。用我的理解就是:西方是现世行动派,中国是心理调和派,印度则是出世回避派。从当今世界的发展来看,西方的物质、社会、文化都是最发达的,而后两者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前者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至少从现阶段看,现世行动派获得了“胜利”。
 
如果把这个道理类比于个人的生活,我认为也是适用的。我们熟知的那些成功者往往都是奋斗、改造局面的行动派,走了第一条道路。随遇而安型固然获得了心如止水,但终究是低水平的一种承受。至于回避派则在物质上更为困顿。因此,西方文化更能裨益一个人的世俗成功。
 
 
当然,不可能存在尽善尽美的选择。西方化也有它的严重缺陷,不断向前会带来欲望的膨胀,何时才能找到终极宁止,何处才是此心安处?过于理性的奋斗和改造带来的与自然、他人的功利竞争也让西方社会头疼的问题。这时,东方式的心理建设和出世精神就显得十分可贵而值得借鉴了。
 
印度文化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宗教,宗教的力量在于给人无法解脱的情志以慰藉,完成了单纯依靠理性所不能实现的任务。但是生活中大多数事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寻求改善的,所以这一类问题还是要用向前求索的精神。不一定能满足的,可以用第二类态度,随遇而安。一定满足不了的生老病死等终极问题,理性再强大概也会有个别困惑时,那时不妨依赖一点宗教般的寄托了。
 
或许对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也是在少年与青年时向前向外奋发进取,获得较好的物质生活;中年时中庸调和,精神世界从容自在,与社会圆融协调;老年时向后向内修为,透彻释然面对人生终极问题。
 
 
漱溟先生认为,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逐渐远去时,在中西物质文明的差距不断缩小之后,在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成为人类下一步发展的突出主题时,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家)那种调和性与自足性的优势必将得到更多重视。
 
他在90多年前就做出论断,西方文化会向中国的第二条道路靠拢,其论证读来很有道理。不过如今已经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似乎现实变化不大。我想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文化的转向或许是个漫长过程,百年对其而言不过短暂一瞬。但另一个疑问是,西方会不会更执意于向前求取技术进步以实现精神安宁呢?至少前者在当下仍是极受推崇的。
 
 
你一定会以为,这么深刻和自成体系的思想,只有老学究们才能琢磨出来。但令人震惊的是,作者写这本书时只有26岁!当27岁的我正读得如醉如痴五体投地,然后忽然发觉作者竟如此年轻时,瞬间就明白了啥叫情何以堪。
 
我觉得是梁漱溟的性格成就了他的学问。他是个很有主见,且极有行动力的人,可以说是知行合一的楷模,如他在书中所说:
 
我的生性对于我的生活、行事,非常不肯随便,不肯做一种不十分妥当的生活,未定十分准确的行事。……因为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所以我的生活与思想见解是成一整个的,思想见解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如我在当初见得佛家生活是对的,我即刻不食肉不娶妻要作他那样生活,八九年来如一日。而今所见不同,生活亦改。因此别的很随便度他生活的人可以没有思想见解;而我若是没有确实心安的主见,就不能生活的!
 
在任何时代,若能有此等见识、决断和意志,即使不过二十几岁,都会大有作为。关键在于,我们很多人都没那份胆略和勇气。
 
 
顺便说一句,当年看钱穆《人生十论》的第一篇《人生三路向》把西方、印度和中国文化觉得说得清楚极了,一向外,一向内,一中庸。如今再看漱溟先生讲的一向前,一向后,一安于当下,觉得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向前的精神往往求诸外界,向后的精神基本求诸内心,安于当下则界于两者之间。把两位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品读,实在别有一番趣味,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大抵就是如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