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未来决定现在 2011-07-09

1、 美国旅游期间,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此书写于1921年,九十年过去了,感觉此书之论证和见解在今天似乎仍可成立,现在很多大师的见识恐怕还不及90年前的梁先生。由东西文化这一宏大课题具体而微者,现代企业管理和商业哲学也。老李誓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 梁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不外三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科学、艺术等。2、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之间,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关系等。3、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人们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

3、 人生有三路向:(一)本来的路向:向前要求,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要求;也就是奋斗的态度。(二)对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在这种境地上求自己的满足。(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走这条路的人,遇到问题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

4、 文化是生活的样法,生活的根本在意欲,所以文化的不同是由于意欲方向的不同。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质而言之,西方人是走第一条路向;中国人是走第二条路向;印度人是走第三条路向。

5、 西方化优于中国者有三:物质生活方面的征服自然,学术思想方面的科学方法,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假使中国完全闭关,不同西方化接触,就是再走三百年也不会有轮船、火车、科学方法和民主精神产生出来。因为这不是在同一路线上的快慢,而是中国人原本同西方人走的不是同一路线。现实和事实均如此。

6、 印度人实在是极有勇气的,他们的怕老病死和中国人的怕老病死很不同。从印度式的怕老病死产出了慈悲勇猛的佛教,从中国式的怕老病死产生了放浪淫乐的骚人达士和访药求仙的修炼家。印度人之怕死,非怕死,而痛无常也;彼非怕死,实怕活也。求的是断除轮回,出世即求死,与中国之虑死恋生者适得其反。

7、 梁先生在此书的结论:“那么我们中国人现在(1921年)应持的态度是怎样才对呢?对于这三种态度(西方、佛家、儒家)何取何舍呢?我可以说: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就是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8、 梁先生所谓的中国态度是什么呢?“我要提出的态度便是孔子之所谓‘刚’,刚之一义可以统括孔子全部哲学,它代表了孔子的阳刚乾动的态度。此动作要发于直接的情感,而非出自欲望的计虑。提倡一种奋往向前的风气,同时排斥那向外逐物的颓流。可以弥补中国人夙来缺短,又避免了西洋的弊害。”

 

梁先生还有很多非常好的见解,实在来不及整理,简单抄录总结如下:

 

9、 因为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所以我的生活与思想见解是成一整个的,思想见解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如我在当初见得佛家生活是对的,我即刻不吃肉不娶妻要做他那样生活,八九年来如一日。而今所见不同,生活亦改。因此别的很随便度他生活的人可以没有思想见解;而我若是没有确实心安的主见,就不能生活的!

10、         中国形而上学与西洋的根本不同,可分两点去说:(一)问题不同。中国人不讨论静的问题,如宇宙本体等。他们只讲变化的、抽样的道理,不过问具体的问题。(二)方法不同。讲变化时所用的名词是抽象的、虚的。我们要认识这种抽样的意味或倾向,完全要用直觉去体会玩味,才能得到所谓阴阳乾坤等。

11、         中国形而上学的大意是“调和”。认为宇宙间没有绝对的、单的、极端的、一偏的、不调和的事物。凡是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相对、双、中庸、平衡、调和。所谓变化就是由调和到不调和,或由不调和到调和。阴阳表示相对待的意味。相对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一切事物都成立于此相反相成之调和的关系之上。

12、         我心目中代表儒家道理的是“生”,代表佛教道理的是“无生”。“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如宇宙之生、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

13、         所谓宗教,可以说就是思想之具有一种特别态度的,即超越现实世界的信仰。所有宗教的一个共同点:都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来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所以宗教有两个条件:(一)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他的事务;(二)宗教必以对于人的知识之超外背反,立他的根据。

14、         宗教的两个特质:(一)超绝。所以使他情志不宁的是现有的世界,在现有的世界没有法子想,只有求之于现有世界之外了。从知识方面看是超绝,从情志方面看是出世。(二)神秘,超出理智之外的观念或经验。所以使他情志不宁的是理智清楚明了的观察,所以只有调换一副非理性的心理,才能拯救他出于苦恼。

15、         人们之所以有时觉得人生空虚无意义,是因为一个错误:处处向外向前追求,事事要有意义,而且要求太强,计较太盛,结果将一个人生活的重心,全挪在外边。一旦这误以为实有的找不着了,便骤然失其重心,情志大动起来,一切生活都做不下去了。其实根本的人生问题是不应计算价值意义的,其本身就是目的。

16、         大家都有一个错误,以为人类文化差不多,在这边看见一句话,在那边看见一句话,觉得两下很相像,就说他们道理可以相通了。其实思想是完整的东西,那一句话于其整的上面有其意思,离开整系统则失其意味;即使各个零碎观点没有不同的,如果不是合成整的,则各人面目从何而来?所以部分的相似是不算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