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漱溟传略

 西纳 2012-08-03

梁漱溟传略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梁氏原是元朝宗室贴木儿的后裔,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影响。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1918年,受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发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等著作,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次年赴香港办《光明报》,为民盟言论机关。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5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发表了《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等著作。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多高龄的他仍著文和演讲,继续宣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梁漱溟的学术思想,他自云是: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 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的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