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青年时期)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下面是梁漱溟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演的节选: 我想说的话是说明我从前如何求学,但求学这两个字也不十分恰当,不如说是来说明如何成为今天的我的好——大概我想说的话就是这些。 大约从我十四岁就好用心思,到现在二十多年这期间内,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它如此。这就是我二十余年来所走的一条路。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一)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 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问题自然有了主见,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别。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成他一派。 (二)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 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这个时候,你才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有第二步的用心思。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着认识问题。要知必先看见问题,其次乃是求解答;问题且无,解决问题更何能说到。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只有自己先有主见,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尤不敢轻易自信;求学问的生机才有了。 (三)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大约自此以后乃可算会读书了。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皆不致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注意。不同,非求解决归一不可;隔膜,非求了解他不可。必如此才会用心,会用心才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说话时,他要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亦无事旁征博引;反之,一篇文里引书越多的一定越不会读书。 (四)学然后知不足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我从来遇着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疑心他必有为我所未及的见闻在,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因此我有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有这担心,一定可以学得上进。 (五)由浅入深便能以简御繁 归纳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点,就是常常要有主见,常常看出问题,常常虚心求解决。这样一步一步的牵涉越多,范围越广,辨察愈密,追究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段片的见解都没有了;在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六)是真学问使有受用 有受用没受用仍就在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对于一切异说杂见都没有摇惑,而身心通泰,怡然有以自得。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摆着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所以没有问题,因为他学问已经通了。因其有得于己,故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七)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 这时候学问过程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皆曾翻过身来,一切的深浅精粗的层次都经过。 (八)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 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因为这时心里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上述八层,前四层诚然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往最好里说,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末了,我要向诸位郑重声明的: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梁漱溟晚年照片)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漱溟,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研究;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1918年,受聘任北京大学讲师,后升为教授,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阐发其“东方精神文明论”和新儒家思想,在学术界颇有影响。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到山东菏泽办高中,又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推行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抗战活动,曾在重庆北碚办勉仁书院。1940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同盟”,次年赴香港办《光明报》。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并代表“民盟”参与国共两党的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四川北上,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3年,由于批评当时的农民政策等,遭到政治批判。以后主要在家从事理论研究,八十年代,相继出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九十多高龄的他仍著文和演讲,继续宣传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1988年6月23日,95岁,梁漱溟在北京逝世。 梁漱溟语录选: 1.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2. 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3. 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4. 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其生活上、文化上的不断进步。表现于外面的创造叫“成物”,表现一个人生命的创造叫“成己”。 5. 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6. 我有耳目,不能绝聪明;我有头脑,不能绝思想;我有良心,不能绝判断。 7. 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驱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 8.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几时你超脱了自己,几时你就超脱了渺小。不可战胜的是谁?是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物质。生命是心,是心表现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 9.精神有所归,生活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 (谨以此文纪念梁漱溟先生逝世3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