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雅苑|《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胡伟希著(1992年)

 翰墨书海 2022-09-09 发布于美国

《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胡伟希著,中华书局,1992年

《传统与人文》作者简介


       胡伟希 (1948年-)1981年南京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6年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86至1999年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1至1995 年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1994年晋升教授。1999年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95年任日本爱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4至2005年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访问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哲学比较、中国伦理思想史。主要著作:《金岳霖与中国实证主义认识论》、《传统与人文:对港台新儒家的考察》、《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概论》。合著有:《传播与超越——中国实证主义进程研究》、《中国哲学史》、《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追求生命的卓越与融通——儒道佛与休闲》等。

《传统与人文》文摘(pp.1-3)


第一章 导论:港台新儒家概述

       这里所谓的“港台新儒家”,乃兼有一特定的时间和地域的概念,它指五十年代以后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发展起来的一股以复兴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文化思潮及其人物;既不包括五十年代以前在港台地区的儒家文化思潮,也不包括1949年前后一直在中国大陆上的新儒家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其外延,应小于现在一般所说的“现代新儒家”。大多数港台新儒家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以后迁往香港、台湾。尽管这批学者们前后有其一贯之旨——坚持以儒家为本位的思想立场,但其思想体系的完成和成熟,却是五十年代以后之事。自然,“港台新儒家”并非一个十分严格的科学概念;港台新儒家们治学方法师承不一,思想观念亦非一致,与其视其为一个思想派别,毋宁说它代表在港台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思潮更为恰当。个别学者,如张君劢,1949年以后迁居美国,但其思想的影响在港台,且其著述文字大多在港台的报刊上发表,故这里仍将他归入“港台新儒家”。本书论列的港台新儒家有六位: 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方东美。究其实,新儒家思潮影响于港台思想界、学术界甚大,具有新儒家思想或称许其观点者决不限于此六人。以上所举,仅为港台学术界一致公认为对学术、思想界之影响至深且广之“荦荦大者”。且从六位学者的学术思想发展来看,他们的新儒家观点大多于1949年以前在大陆时即已形成,而到港台后进一步发展、完善和产生重大影响,此与晚后一代“港台新儒家” (这批人基本上受此六人思想的影响,且多为此六人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在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上殊有差别,故本书所列的港台新儒家,实为此一思潮的开山人物——这是在港台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儒家思潮,其思想内涵及所关注的问题显然与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上的新儒家思想大有差别。然而,这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它同近代以来新儒家思想的历史联系与渊源。

一、港台新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港台新儒家”形成于五十年代的香港、台湾,但其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至本世纪二十年代甚至更早。中国的儒学独尊启自汉武帝,二千余年一脉相沿下来直至晚清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近代以来一系列的历史巨变,始发生动摇,而其中尤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扫荡为烈。五四运动以后,西方各种思潮洪水似地涌入中国,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大震动、大波涛;人们,尤其是青年对西方新思想的追求相当地执著和热烈。实用主义思想一度称霸于中国思想界的舞台,此外,还有各种的新思潮、新主义,如生命哲学、生机主义、逻辑实证论、新实在论、唯物辩证法等等。然而尽管在西方思潮强劲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并未完全熄灭,至少它还是学问造诣很高的极少数学人们的一种信念。这当中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等。1921年,正当国内“西化”之风鼎沸、反儒家运动达到高潮之际,梁漱溟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公开揭橥了复兴儒学的大旗。书中宣称:“我又看着西洋人可怜,他们当此物质的疲敝,要想得精神的恢复,而他们所谓精神又不过是希伯来那点东西,左冲右突,不出此圈,真是所谓未闻大道,我不应当导他们于孔子这一条路来吗!  我又看见中国人蹈袭西方的浅薄,或乱七八糟,弄那不对的佛学,粗恶的同善社,以及到处流行种种怪秘的东西,东觅西求,都可见其人生的无着落,我不应当导他们于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来吗!...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也是一样无以为人晓得孔子之真。若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 这是迫得我自己来做孔家生活的缘故。” 梁漱溟思想的要点是提出文化即生活路向或人生态度说,认为中西文化之异不是历史阶段的差别,而是所选择和采取的生活“路向”的不同,他提倡复兴中国儒家“孔颜乐处”的人生态度。就思想影响而言,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在社会上的反响很大,但从书的内容上看,其对传统哲学的钻研却不十分深入,更多的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先知式的预言和洞见。真正对中国儒家思想之复兴确有理论上的建树且产生深邃久远之影响者,数熊十力。故熊十力方可称为严格意义的现代中国儒学复兴的第一人。

       熊十力,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等,为辛亥元老;但其兴趣不在政治而在学术,且目睹辛亥以后社会风气的堕落及官场的腐败,转而闭门著述,埋首于学术研究。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先后在北京、南京、重庆等地讲学,并招徒授业。著有《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佛家名相通释》等等。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微探幽,深得慧解,在当时的学术界可谓独树一帜。然熊十力是一位纯学者,二十年代以后即脱离政治,在书斋中度过一生,其思想除为少数学生理解和传承下来之外,在当时整个社会思想界影响不大。1923年,正当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之际,熊十力即开始于其思想体系的建立,十年以后,其代表作《新唯识论》一书问世。与梁漱溟相似,熊十力亦经历了一个思想上“由佛归儒”的过程。(略)

《传统与人文》目录


《传统与人文》附录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