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行在寂寥的小径,无须迟疑和退避。

 齐一摄现美 2016-08-04


宁波,老人与狗,2015(摄影:江明远)


要创造伟大,必须精神凝聚

在限制中才能显示出能手

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

——歌德


这只在于真诚的努力,只有我们用有限的光阴,投身艺术而全心全意。





孟令君 35岁 景观设计师 上海站(二期)学员


摄影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件极度私人化的爱好,很少与人有分享交流的意愿。我将这样的爱好归结为:唯独能自我主张的事情,这无关于生存,无关于名誉与功利,在当下的时代潮流中,这是我的乌托邦。


在从事十多年的设计工作中,我渐渐发现原本应该诚实简单的设计,逐渐趋向于客户中各个不同势力不同指令的博弈工具。设计师拿捏情商的能力比设计本身更为重要。对于知晓此规律的我来说,渐渐地发现游刃在行业中,变得毫不吃力。事业上一直很顺利,顺利的应该就这样走下去。只要不纠结创造的社会财富价值是否是自己能诚实面对的结果。



孟令君 散步在入海口的人们,2010


未来,我会怎样?这几年在这样顺利的工作中,渐渐失去了对设计热衷,失去了对设计的执着,失去了对本行业的工作韧性,逐利性正在吞噬热情。摄影——心中的理想国,渐渐的也失去了原先的能量,眼睛不再发现周边。

对于热爱摄影的人,在能看到的中文书籍中,你是无法绕开“阮义忠”这三个字的。10年前就拜读过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位人性摄影师》这本书。由于并没有太多机会能在看到阮老师创刊的《摄影家》杂志,所以对老师所介绍的二十位大师也只有停留在几张插页作品画面印象中。往后陆续读过《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等书籍,在心中渐渐的对于老师的形象感受渐渐有了轮廓。老师40年执着投入于人文摄影,深知人文精神给予社会的影响是长久的。在看过数本书籍后,我感觉照片其实只是阮老师传播人文精神的载体,照片背后的故事才是精神本质。



孟令君 苏州河边的长安城,2006


巧于认识了夏楠,在她的鼓励下,才能让我这样游离在圈外的人,有机会在工作坊与老师与师母相遇,能在课堂中聆听老师照片背后的故事。非常幸运的是,老师的授课初始至终都没有强调当今所谓的“概念”先行于作品。老师并不强调他个人创作的轨迹,就是我们需要模仿的。老师更多的是将一位位触动他内心的摄影大师一一介绍给我们,让我们自己体会,并且非常风趣的穿插着一些他自身所经历的故事。


整个课程,其实就是各个动人故事的连续。第一课初始就铺垫了正统的古典绘画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这彻底打破了我原先对于摄影理解。在当今主流的艺术家传播中,这可能很不具备“标签”。但可能这正是老师所要传达人文摄影精神的初衷。



上海站(二期),阮老师正在调试放大机


接下来课程中依次提到了柯特兹、布列松、杜傑德、修特茲、萨尔加多、卡爾都儂、尤金史密斯、柯西欧帝茲艾夏格。8位大师有着共同都特征,都有着非常摄心的主题和无比严谨的构图。在这些大师画面的洗礼下,回顾自己之前轻薄的摄影画面。若连自己都没被感动,那别人如何有共鸣。


流行的标签永远只是停留在当下的画面中,也立刻消逝在即可的当下时。老师希望摄影有传承的责任,这样才有力量。过去的我,时常沉浸于所谓动人的画面,时常迷失于所谓的色调。这些之前的在乎,反而让自己迷失。在老师的课堂中,一幅幅摄入内心的画面,让我彻底明白了摄影艺术与艺术图片的区别。



孟令君 雾景,莫干山,2008


每天上午的授课感触同样在下午的暗房技巧教授中延续。在老师传统暗房的精湛操作中,我们看到了摄影艺术作品创作中传统暗房不可取代的道理。传统手工银盐放大是摄影作品另一半的创作。每次同样的底片,都会因每次放大过程中细微的差别而展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与会掺杂着对底片画面的记忆,一同映射于最终显影画面中,正因为如此的不确定性,才让人更着迷于这样的艺术创造。而当今数码影像的标准统一性反而对艺术的感性是一种矛盾。

老师的授课,借助摄影艺术为载体,确让我能更多的感受到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感触。这种感触一直围绕着每一堂课,让我这个几乎忘却初心的人又能回归到从业到初衷。我想老师更希望的是我们每个受感触的学员,都能用着一颗诚实质朴的心去温暖所有遇见的人,这才是真正人文精神传播的意义。感谢老师在迷雾的大海中,给予了我一座明亮的灯塔。

   



尹一智 21岁 学生 上海站(二期)学员


向往阮老师的工作坊许久,此番终于有缘千里来到上海成为学生。要说起来,缘分真是很奇妙的东西。从三年前我接触到摄影,虽然彼时并未听闻过阮老师的名字,便已间接受到了阮老师的影响:大学里的摄影老师,是阮老师的忠实“粉丝”。曾经指导过我的一位前辈,是阮家班最早的学员之一。教我冲洗胶片,开始黑白胶片摄影之路的,也是阮家班的两位师兄。


八天的时间过得很快,像剃须刀片一般,每天清晨离开旅馆,直到深夜疲惫地睡着,其余时间似乎都在教室与暗房度过。一切都像美酒后的微醺,直至此刻,在回家的飞机上,我仍在怀疑我是否真的来过上海,而不是处在一个只有老师与暗房的空间中。在所有的学员中,我的年龄偏小,接触摄影的时间也短,二十一年的人生,似乎刚过序章。而每天听见的,是一位开始摄影的时间超过我人生总和两倍长着的感悟与经验。



上海站(二期),阮老师示范用海绵擦拭底片


在创作上,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我曾为了跳出单纯的新闻摄影的圈层而落入了自我感动与图式重复的困境。阮老师作为摄影史的亲历者,带领我们以第一视角深入摄影史,让我对摄影史有了全新的解读,也解开了我在创作方法论上所遇到的困惑。



尹一智 被废弃的沙发,重庆,嘉陵江,2016


如果说从第二天开始的暗房放大课带领我走入了一个新世界,那么往后的每一天这个世界的天空都会增加一颗恒星:明亮、炽热、遥远。不过就像人类不甘心束缚于重力的井底,既然老师向我们传授了他的方法心得,我自然会不断实践、挑战与尝试。


虽然这个工作坊的名称中有“摄影”二字,可我在这里学到的更多是摄影以外的东西。摄影不仅是艺术的碎片,而是生活的碎片,对于一个职业摄影人来说,或许生活与摄影并不存在着界限。阮老师所分享的人生经验,很多对于从涉世未深的我来说并不能引起太大的振动,不过我也将这份感动记录下来,放在心中隐秘而干净的角落,作为日后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指南。



尹一智 独自漫步的人 ,重庆,嘉陵江,2015


我是一个很难感动的人,但是每次上课老师讲到动情处眼眶总是会不自觉的湿润。阮老师要是不做摄影家的话,也许能成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吧。最后也感谢并且祝福与我共度这八天的同学们,你们让我看到了摄影更多的可能性。





萧秋菊 33岁 视频策划 上海站(二期)学员


尚未经历的世界在门外闪光。
而随着我一步一步的前进,
它的边界也不断向后退让。
——丁尼生

七月二十五日,老师在暗房里放大了那张照片。照片上那奔向屋外的背影,那束倾泻进屋的光,让那句诗突然跳进了我的脑海。“世界在门外闪光”,是啊,这不正是这几日课程,给我的启示吗。只是那些光,我更想也更希望能用镜头去捕捉;那些光虽在门外,却照进心里,所以要用心去感受去接触每一束投射来的不同的光。

2016年7月23日,上海的温度突然就升到了38度左右,仿佛要宣布酷暑的来临。清早的地铁上,因为是周六的原因,人不多。我背着《人与土地》的书,走进了位于南京西路这条繁华街区深处被高楼包围的老建筑里弄里。弄堂里的菲林公园就是我们上海第二期学员们学习的地方,教室旁边的屋子里储存着很多火腿,阴凉潮湿和长期腌制的原因使得火腿散发出一阵阵咸湿的气味,老师开玩笑地说:“在火腿的气味中上完这几天的课,我们会不会想吃肉了。”老师和师母的温和风趣,让初次见面的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后来几天的学习和相处,更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深地体会到“阮家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上海站(二期),上课最后一天拍结业照


能加入工作坊,是意外的惊喜,更觉得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缘分的牵引。只是惭愧的是,我真是一个很差劲的学生啊。还好老师的宽容,让我没有觉得太难堪;还好老师中肯的建议,让我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还好老师的鼓励,让我对于摄影有了好好努力坚持下去的力量。

记得交流作品那天,我深深地感受到,当我一页一页播放时,对于摄影的信心正一点一点的在消失,最后我发现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拍什么在讲什么,多么可怕。我想老师一定会觉得那是一组最糟糕的照片分享了,可是老师并没有那样说,他的仁爱和用心,让我无比感恩。老师中肯的建议,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萧秋菊 正在表演的舞者,西班牙,塞尔维亚,2016


回到家后的那个晚上,我一次次听着老师上课的录音,失眠了,我为自己热爱摄影却荒废它而感到羞愧,我为自己热爱摄影却只是“拍拍照”的不思进取,感到羞耻。那一夜,我哭着告诉家人,我不敢再拍照了,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按下快门。但是还好我还有一颗坚强好强的心,哭过之后,老师的建议,老师教学中的言语,都在跳出来鼓励着我,让我梳理好自己,重新坚定地往前走。



萧秋菊 弗朗明哥舞者,西班牙,塞尔维亚,2016


我相信尚未经历的世界,随着我一步一步的前进,一定会在内心深处闪光。老师的大智慧,大情怀,以及持之以恒的做事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我。人生短暂,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要穿越生活。要忠于自己的内心,诚实对待自己,一步一步坚实地往下走。感恩老师!





江明远 18岁 学生 上海站(二期)学员


在高中期间,我拿起相机的目的很单纯,为了逃课。在学校层面,由于我帮其记录大小晚会,所以老师自然会对我有所忍让。而在家中,我可以打着学专业的名头,跑出去拍照(我是传媒生)。如果想要一直维持此种状态,那必须拿出点像样的东西。在这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些大师浮现在你眼前,因为了解摄影你绕不开他们,如寇德卡,尤金·史密斯等人,当然老师也是其中一员。



江明远 玩手机的警官,柬埔寨,2016


因为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玩摄影的朋友,我不必为不了解这些大师而感到羞愧。所以我不需要对此洞若观火,管中窥得的那一斑,就自认为已经足够了。 在这种状态下我拍了三年,拍了绍剧,拍了绍兴,而所产出的这堆照片,我也没想过要感动到谁。只是我一直坚信着这一点,在拍摄过程,我和拍摄对象是舒适的。然而等到高中毕业,我拿着相机伫立在街头,感到一阵茫然,我不必再为逃课找理由了,那我还为什么要拍照?我与你之间到底有什么事情,值得或者说有资格,按下快门记录瞬间,没人能回答我这个问题,我收获的是在高温天气下,一身的冷汗。



江明远 老照片,绍兴尧郭,2014


机缘巧合下,我在快拍快拍上,发现了这一工作坊,当然也没有看到费用的数字,因为7000元,对于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父母对此的意见其实是有些反对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从为接触过胶片,而在此之后,我也没有能力,去创造一个属于我的暗房。这意味着我有可能在上课期间,无法汲取到更多的营养,课后老师所教授的暗房手艺可能被我所遗忘。而最后来这的目的也很简单,简单到说出来会不好意思,就是想逼自己玩胶片,逼自己多看点书,暑假找点事情做。



江明远 旧衣架,绍兴八字桥,2015


仅仅只是过了第一天,我就坚信我做对了选择,阮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他手舞足蹈的为我们讲述他摄影的经历,同时也将摄影史上那些避不开的大师,一个个拉下神坛。他不是向我们在灌输什么,而是点燃了我们内心对摄影的好奇。并且在说到兴奋时总会“哇!”的一声表示赞叹。也就在这一声声的感叹中,阮老师帮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借用老师上课常说的一句话:“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我成为阮家班的一份子,拥有一个广阔的平坦,和抒发拍照期间孤独的场所。


上海站(二期),给显影液降温


同时,我也因为年龄最小,享受着师哥师姐对我的优待。当然他们总羡慕我的幸运,能在这么早,就认识老师,每次听到这我也是一阵窃喜。 拿起相机是偶然,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偶然,融入这个大家庭更是偶然,而这一切的偶然也构造了这个必然的现实。就像师母说的,我们这辈子相遇,不是巧合,而是上辈子因果的延续。冥冥之中一切早已注定,老师为我打开摄影的大门,是机缘,而我所需要的是是守护住这一份福分,推开门,大胆的向前闯!因为结业才是开始!



上海站(二期),结业大合照





编辑:狄夏

设计:邹巍 狄夏

校对:董晓鹏

图片及资料来源:阮义忠摄影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