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一村书屋 2014-07-18

    这一组照片最有趣。

    显然,这位作者对摄影艺术是很执着的,他对摄影技术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我们知道,那时候是胶片的时代,摄影的成本是很高的,这就要求摄影者要尽可能地掌握多种技术。一位摄影者不仅仅只会在取景框里取景或是会按下快门,有许多技术需要在暗房里去表现。暗房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对胶片、相纸、显影、定影的药液(也许还有加厚、减薄的什么----)的掌握得心应手,我们曾经在暗房里工作过的摄影者都知道,哪天从暗房里出来,不是一身臭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切都可以在计算机里处理,只需要轻轻地点动键盘或是鼠标就成功了。

    也许,下面这一片是摄影者的自拍像?(呵呵,也许不是哦!)总之,从这片片看来,也许他对摄影者是有偏爱的,你看看这片片的构图与曝光,处理得多好哦。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看到这片,你就会了解,作者的功力了。这片片的光圈与速度的运用,恰到好处!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一片片也很棒!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看了下面这两张片片,才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处理的!只要是曾在暗房里工作过的朋友,是不是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剪裁呢?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一片,也留下了剪裁的设想。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一片,不曾留下他工作的过程记录,但是我想,这一片的暗房加工的手段,也许更复杂些。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一片,多精彩哦!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一位摄影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摄影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不断追求艺术的心。过去曾听说过,写诗的功夫“在诗外”;摄影何尝不也是如此?摄影的功夫,也是在相机与暗房“之外”哦!

    过去曾有许多评论家,把摄影分为“记实摄影”与“艺术摄影”,作为一名记者或是新闻工作者,“记实”是最重要的,但是,这“艺术”水平的积累,不也是很重要的么?我想,这种区分,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

    下面这一片,是记录了托儿所的阿姨给孩子们理发,呵呵,还是“左撇子”呢!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显然是一个车组,“老中青”三结合呢!呵呵。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一片拍摄得不算成功。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两个人,不会是一家吧?

    以上四张片片,是作者放在一起的,我想,他一定是认为这四张片片有某种缺陷了,所以才这样处理。但是他怎么想的,我们今天只能去凭空想像了。呵呵!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下面这两张,也与上面那四张放在一起的,但是我想,大概这是由于某种原因,作者不得已为这些同志拍的一张合影,而不是作者的创作作品。那时候的摄影者,常常被各种权势或是人情所困扰,不得不作这些自己不愿意作的事,唉!有什么办法呢?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这张,虽然也是为画面中的这位同志拍的个人照,但是从这个环境中,也还能看出这个农场的职工(或者是某个领导)的家庭环境与生活水平,也算是“无心插柳”吧!屋子、小院、鸡架、猪圈、大门、土墙中夹杂着一行砖、柴禾垛、碎砖头铺成地地面、一捆木拌子---------
●江川农场的老照片(之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