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谈影#原作这事,咱把他给说透喽!

 高卢人 2016-06-24
首先,飞哥承认这个题目有点“大”,要把原作彻底说明白还真是挺难为飞哥的。不过,说到“让影友足够明白”这件事,飞哥还是很有自信的。
 
几年前,摄影圈还没太多人听过“原作”这个词。不过这几年,关于原作的概念、争论还有一地鸡毛闹得沸沸扬扬,你想不知道都很难了。
 

关于原作的文字很多,不过,飞哥相信大多数影友还是糊里糊涂的。貌似各路专家太沉醉于展示自己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对把这件事明白通畅的说清楚兴趣缺缺。好吧,还是飞哥来把这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跟大家说明白。


首先,我们当然得说一个问题:


原作(大致的意思)是什么?
按照专家的习惯,这里应该有来自于西方文献的解释。咱们……就算了吧。飞哥自己的外语就是二把刀,估计读者里面有二把刀的都不多。我要是给你们一个根本你们无法质证的解释,就显得太不厚道了,咱说点用中国话就能弄明白的。
 
“原作”,放在造型艺术里面,意思就是“署名那个人自己动手创作的作品”。齐白石自己画的虾、黄胄自己画的驴,这都是原作。反之,署名的人没有上手做,别人冒名创作的,叫做“赝品”。比如飞哥也画头驴,署名写上黄胄,就是赝品。在一些画家村,像宋庄和大芬村,就有好多画匠专门仿冒名家字画,已经充分产业化了。
 
区分原作和赝品的意义,在于原作的艺术价值确实比较高、数量相对也有限,在市场上的价格一般来说也会高出很多。相比之下,赝品的水平和价值就不值一提啦!
 
这件事本来很清楚,没什么可争论的,直到摄影出现。因为摄影这东西他邪门啊——
拍摄和洗印,是可以分离的!
摄影师拍摄下来的不是照片,而是底片或者原始数字文件。严格的说,这底片或者原始文件就是原作。问题是,这个原作是没法看的!要展示出来,还要经过洗印的程序,而由原始文件制作而成的最终呈现照片,则未必是摄影者亲自动手完成。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摄影原作的要求就是“出自原始底片(原始数据)的影像作品”(国家博物馆收藏摄影作品就是以此为标准的)。这个定义其实很清楚且没有争议。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在这个定义上增加了自己的内容,我们常见的观点有如下内容:
 
1.由摄影者自己动手完成洗印;
2.由摄影者亲自洗印的“第一批”照片;
3.原始底片被拍下后就冲洗出的照片
4.由摄影者本人签字……

更有甚者:如果达不到以上要求,即使是通过原始底片(原始数据)洗印的照片,也被一些专家称为“赝品”!
 
这样就出现了新的困惑:如果作品的拍摄和洗印是一个人完成的还好说,如果拍摄和洗印分开,不是一个人做的,那是不是“原作”的事情该怎么算?
 
要解决这个困惑,就必须先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原作”的这些规定,对摄影重要吗?
关于“摄影者亲自洗印”


答案是,是不是需要亲自洗印,要看是什么作品。
 
如果是我们所说的“新闻”作品和“纪录类”作品,主要吸引读者是依靠作品内容和主体思想,那只要洗印不出特别大的漏子,那对于作品的传播就没有影响。事实上,如今新闻图片已经大量采用网络发稿、网络使用的模式,“洗印”这个环节都快要直接出局了。
 
如果创作的目的是个人审美表达,但是表达上不需要在洗印环节呈现特别的呈现效果,那一般的洗印行业服务也足以满足要求,是不是摄影者自己洗印也不是很要紧。
 
当然,对于那些对于影调要求特别高的作品,拍摄者自己的洗印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纯影派”的作者,很多都是暗房大师。这样的作品构成了国际艺术品交易和收藏市场的重要部分,但是从整个摄影世界的角度上看,其实还是极少数。
 
总之,在艺术品收藏领域,要求原作“亲自制作”有一定道理(至少是一个增加价格的合理理由)。但是离开这个领域,就价值不大了。

关于“马上洗印”“首批洗印”和“本人签字”

这几个问题项对就简单了。有没有“本人签字”,和影像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小孩子也明白。至于“亲自洗印的第一批照片”也是一笔糊涂帐,难道第一批洗印之后,摄影家的主观意识或者暗房技术有了进步,反而不许人家做出更好的照片?这事怎么看怎么不讲理啊!至于“马上洗印”更是奇怪,且不说“马上”的标准就不明确,作者嗣后对作品的重新思考也被完全排斥。飞哥只想问问,如果“马上”没有条件洗印,这片子就算白拍了是吗?

不是“本人亲制”就是赝品?

飞哥明确说:这个观点就是瞎胡闹!
 
所谓“赝品”,一般认为是由作者之外的人完成的,被仿冒的署名人没有参与创作。但是一幅摄影作品,只要是由原始文件产生,不管是谁洗印的,那原始文件都是原作者拍的!一张摄影作品的价值构成中,毫无疑问拍摄为主,洗印为辅助(具体贡献很难量化,欢迎大家支教)。即使洗印没有经过原作者,这件作品大部分的价值还是由原作者提供的。这就和“赝品”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以去年北京国际摄影周展出的薇薇安迈尔的作品为例。这些作品都不是本人洗印或者签字认可的,因此被某些专家认为是“赝品”。但是我们知道,薇薇安生前很多底片从来没有洗印过(不一定是个性问题,老太太经济上一直不宽裕),等到作品真正洗印的时候,人都死了,怎么可能去洗印或者“签字认可”?
 
那么按照不是“本人亲制”就是赝品的逻辑,薇薇安的很多作品根本没有原作,但是有“赝品”!这东西没有真品,但是有仿品,谁能告诉我这是怎么仿出来的?神一样的逻辑啊!
 
好了。我们能看出来,“原作”的很多标准其实没有那么清楚,甚至也没有那么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出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人强调原作?
说句实在话吧(你们看就看了不许外传哈):
主要是为了让照片在收藏市场卖上大价钱。
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摄影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价格,可谓天差地别。飞哥查了一下,现在世界上最贵的油画是《1948年第5号》,1.4亿美元。而最贵的照片呢——650万美元。
 
之所以差这么多,根本的一条原因,还是摄影那个很邪门的特性——可以复制。伟大的绘画作品,你买下就是你的。伟大的摄影作品,你买了,明天理论上可以复制的满大街都是。所谓“物以稀为贵”,买不上价也是正常的。
 
因此,摄影拍卖和收藏人士,必须想出一个办法,把能够进入市场的摄影件数减下去,才能把价格抬起来——这个办法就是原作。为了压下数量,“原作”一定不可以太多,所以要设置门槛,把绝大多数版本挡在市场之外。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会要求“马上洗印”、“本人洗印”、“本人签名”等等条件了。这就是为了减少数量设置的门槛。如果照片达不到这个要求,那就别进入市场,市场里的件数越少,单价不就越高吗?特别是“本人洗印的第一批照片”,这把作者自己增加作品“件数”的路都堵死了,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艺术品数量的稀缺性。必须说,从商业角度上考量,真是很科学的做法。
 
至于商业上科学的做法,在影像专业上是不是科学,那就见仁见智,大家自己琢磨吧。
 
说到这里,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飞哥谈影”是一个普及提高相结合的栏目,读者大多有一定追求和水平,但还不能算专家和大师。对于我们这个层级的读者:

对原作,影友该有什么态度?
首先抛出飞哥观点:原作虽然是和摄影有关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市场的需要,而不完全是摄影本身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飞哥给读者们两条建议:

第一,  冷静看待关于“原作”的争论
其实关于原作的争论还挺涨知识的,大家没事看看飞哥很赞成。但是大家也得明白,争论诸公多少有点拍卖收藏的背景,人家聊得是“在商言商”的事情。基于这一立场,不免越来越认同对自己有利的界定标准,而倾向于认为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作品为“赝品”。这件事飞哥完全理解,并对其敬业精神表示由衷钦佩。
 
但是咱们影友毕竟不在这个商业模型里面,我是建议您不要不假思索囫囵吞枣把人家说的全信了。对这场争论,其实可以像看欧洲杯,看热闹涨学问还解闷,犯不上着急上火真伤心,这才是最高境界。

第二,不要把原作当做衡量艺术的主要标准

对于这一观点,飞哥要提出四个理由:
 
1.相当一部分作品根本不需要特殊的洗印来进行自我表达;

2.有些优秀的摄影师,暗房技术其实很一般,他亲自操刀的“原作”并不能增色;

3.现在专业洗印机构和其中的高手,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不大可能“把片子洗坏了”;

4.确实有些摄影家也是暗房大师(比如是纯影派的代表人物们),他们亲手洗印的作品非常优秀。但这些作品在数量上太少,还不足以成为影友学习借鉴资料主流资料。顺便说一句,那些高妙的差异,其实多数影友在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来的。
写作本文其实是有由头的。飞哥曾经听人说“这个展览不是原作我不去看了”;也听说过“这个人原作没有多少(飞哥注:底片都在,只不过老先生走的早,自己下暗房的时候不多),怎么算大师?”的评价。这些言论是不对的,把原作这个商业概念很不科学的神圣化了。以后不要说了。

好啦,今天就是这样。继续感谢@布鲁销魂 的压题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