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说过,我不喜欢“建安文学”时期的文章,(诗歌大部分是可读的。)但我肯定“建安文学”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建安文学”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或者说:没有“建安文学”的喧闹、喧哗、绚丽、炫彩,就没有“唐诗宋词”的健康、蓬勃。 因为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文》,读大学时想专门找陈琳的文章读,可是学校里没有陈琳的专著,只能读文学史中关于“建安文学”时期的陈琳。近些年重读了过去囫囵吞枣读的书,也是带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重读,于是,对陈琳越加反感。 陈琳在汉灵帝时,依附当时的国舅、大将军何进,官至主簿。东汉末年,宦官擅权,何进欲诛宦官,太后坚决反对,何进欲召集地方豪强,引兵来京城咸阳,以此恫吓、劫持太后。陈琳曾力谏反对。可是,何进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坚持从地方引兵入京胁逼,结果董卓率兵进京,自立为太师,废少帝,立献帝,社会动乱四起,加快了东汉王朝的覆灭。何进也在乱中被杀。此时的陈琳还是一个清纯的书生。 何进死后,陈琳迅速逃到袁绍处。何进的失败,让陈琳懂得一个俗世道理,那就是书生要找棵大树下乘凉,要抱一个粗腿来苟活。袁绍是个庸才蠢蛋,希望帐下有几个文化人。封建历史上的政治家都是这样,养几个文化人在身边,平常是摆设,偶尔用一下,捣乱就杀掉。袁绍收留陈琳,我想可能还有另一点想法,那就是:陈琳是汉朝的朝廷官员,又是大作家,我袁绍收留了他,更证明曹操是汉贼,我是汉臣。更何况,也许大才子、大作家陈琳还会有明星效应的。政治家与任何人合作,都是为了党同伐异。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两军对垒。袁绍想起陈琳来了。命陈琳写一篇骂曹操的檄文,最好是曹操看到就能气死。陈琳奉了此命,真是用尽心机、智慧、才华,作了《为袁绍檄豫州文》。此文写得真是好,应该是陈琳的代表作。把骂人的文章写得这么才华横溢,结构严谨,用词用典到位是少见的。不像我们当下的骂人文章与泼妇骂街无异。但文人骂人还要含蓄写好,骂曹操就骂曹操,哪能把曹操的祖宗八代都骂一遍呢!而且用语之尖刻之恶毒,恐怕是空前的。(当然了,今天有人在骂人时开始使用了绝后的手法。其实,咬牙切齿、空前绝后地骂人,一定是绝自己的后。) 这篇檄文还真有作用,不过和袁绍、陈琳的想法相反。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趴在床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立刻起来,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举打败了袁绍。 袁绍败后,陈琳被俘。曹操没立刻杀他,但三军将士都剑拔弩张了。战士们拭目以待地等着曹丞相处置这个骂人太损的秀才。曹操把陈琳带到自己的祖坟前,让陈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读自己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陈琳双腿发抖,尿没尿裤子没有记载。他一边往曹操祖坟的墓碑前走,一边想:咋能活下来呢?估计那个瞬间陈琳就把一生的智慧都用上了,终于他想明白了:曹操也是作家,还爱才;我表现出一点气概来也许会打动曹丞相。于是就在他拿出文章朗读前,突然振作起来,清了清嗓子,气宇轩昂地当着文武百官把这篇文章读了一遍。估计陈琳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听到战士们拔剑的声音了。可他坚定信念,一定能让曹丞相回心转意留他一条活命。果然,曹操听了陈琳的抑扬顿挫的朗读,觉得这个秀才在此时竟能面无惧色,或许留着将来有用。再说,一个书生在政府体系里不就是一颗棋子嘛!杀了这一个软蛋书生还会让那些对我曹某人有微词的书生因胆寒或激愤而生事。在封建社会里,政治家看待文人就是这样:听话,我养着你,别生事。心里不舒服了,去喝酒泡妞,找另一个文人打嘴架去,别对我的政治方略说三道四的。于是,曹丞相就留下了陈琳的命,收在帐下。此时陈琳感激涕零,连声“谢丞相不杀之恩。”陈琳这样又归附了曹操。 封建时期,政治家眼里的文人都是软蛋,这个观念几千年都没有变化,悲哀的是几千年来,许多文人并无自知之明。 文化人的三元素是:知识、情感和立场。尽忠守诚是基本品质。然而,几千年下来,钻营、拍官、贪财、苟且、戚戚者太多,常让我等羞愧满面。 其实,在历史上,陈琳的变节行止还不算之最,更可恶的文人是钱谦益。这个明末清初的大文豪,丢尽了文人的脸。其诗文与其做人做事,简直是大相径庭。关于钱谦益,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