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仪征白沙翠竹江村园到底在哪里?

 锺村老人 2016-08-04

仪征白沙翠竹江村园到底在哪里?

陆守超

 

熟悉仪征历史、文化和园林的人,都知道仪征有过一个很大、很有名的园林--白沙翠竹江村园。然而,因为天灾人祸、兵火战争等原因,仪征历史上很多名园,现在都已经人间消失,难寻踪影。但它们却是刻在史书里的墨迹,留在人们脑海里的记忆。

那么白沙翠竹江村园如何得名?何时荒废?具体园林的地址到底位于何处?现在园林地面还有没有遗存?

白沙翠竹江村园如何得名?到底位于何处呢?近读徽州著名学者汪世清先生的《艺苑查疑补证散考》一书,发现了先生的一篇《白沙翠竹江村--石涛散考之五》的文章。根据汪世清先生的文章,他的结论是:一、白沙翠竹江村是位于仪征新城东南二、三里许,滨临大江的一所园林。白沙即指仪征,江村是它的所在,而翠竹则由于“有竹数千个”而具有的特色。二、这所园林由来已久,先是三原员氏的别业,后为汪氏之东庄,到康熙中叶始为郑氏所有,经过郑肇新的着意经营,才成为以十三景著称的郑氏别业。

根据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六《名迹志》记载,在白沙翠竹江村园条目后有“道光三年后频遭水患,今废”,可知此园惜始废于道光年间,并尽毁于清中叶后的咸丰年间战火。

那么现在上还有没有遗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调查考证,本人将对此作一些努力。

现将汪世清先生的文章全文抄录如下,相信会对大家研究、寻找和开发白沙翠竹江村园会有很大帮助。

 

白沙翠竹江村

              -----石涛散考之五

汪鋆《清湘老人题记》有一条记石涛题《白沙翠竹江村图》诗十三首,题下注“为肇新作”。图写十三景是:耕烟阁、香叶山堂、见山楼、华黍斋、小山秋、东溪白云亭、溉岩、芙蓉沜、箖箊径、渡鹤桥、因是庵、寸草亭、乳桐岭。诗除东溪白云亭题五古四句外,其他各景都题五古六句。汪鋆字研山,仪征(今属江苏)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⑴,至光绪九年癸未(1883)辑成《清湘老人题记》时,年已六十有八。《白沙翠竹江村图》或为他所寓目,而百余年来,世事沧桑,此图恐已不知落于何处了。图为肇新而作,肇新何人?他与白沙翠竹江村有何关系?

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三十六著录《石涛方文山书画合册》,有石涛书画五页,其中一页题《白沙翠竹江村泛舟》五古一首云:

雨过夕阳留,荷深好荡舟。凉风初去暑,偏趁帢衣游。

种纸与蠲斋,诗兴不能休。菲泉犹未至,既至当何求?

主人如郑虔,竹树开高楼。平畴接沙渚,远峰送双眸。

稻花野田水,一天香泛秋。我生得何幸,而与高人酬。

归来慰我思,开轩写林丘。图能置君案,大笑征所由。

又七绝二首云:

江上危风青可招,急呼艇子共消摇。

新秋野水石桥畔,随意轻桡荡晚潮。

 

翠竹白沙江上村,晚风花气水侵门。

归来素月娟娟好,茗色疏香静不言。

小跋:“作江村泛舟卷子,蠲斋、种纸、菲泉诸君各赋二绝,余复书其末。”这实际上是游白沙翠竹江村的一次简要记录。此游在初凉天气的七月,同游者是蠲斋、种纸和菲泉,东道主则是郑氏。其地是稻田一片,野水纵横,直接江岸;隔江而望,隐隐见江南的远山。石涛来游,主人开了竹树丛中的高楼,盛情接待。他们还驾着小舟,容与于石桥野水之间。直至皓月初上,才尽兴而归。石涛余兴犹浓,便开轩捉笔,图成《江村泛舟卷子》,还写了这三首诗。书画册署年“乙亥秋九月”,有一款题“器先先生命书近作,并求教正。”知为建州(今属辽宁新宾县)王弘文⑵所作。石涛诗既称“近作”,当然写在“乙亥秋九月”之前不久。故可肯定,石涛游白沙翠竹江村是在康熙三十年(1695)七月。那么,白沙翠竹江村究竟何在?

洪嘉植《大荫堂集》有《读书白沙翠竹江村记》一文,写于“庚午重九日”,是一份重要的资料。开头两段写道:

扬子县有白沙云,故今亦名白沙。城之东十里曰新城。江村在新城东二、三里许,故汪氏之东庄,今为郑子东邑别业。有竹数千个,曰白沙翠竹江村云。嘉植于已巳、庚午之岁读书其中,为颜其楼曰见山。江南之山,云族屏障,江水带其下,古所称天堑也。楼之西隅有两柏树,寿当在百岁以上,为香叶山堂,取其陶杜诗语云。

洪嘉植(1645--1712)字秋士,一字去芜,号汇村,歙县洪源人,生于南京,后移居仪征。工诗文。与石涛为好友。他与郑氏或有亲友之谊,故得长期读书于其别业。这篇记的上面两段话把白沙翠竹江村的所在和命名的由来都说得相当清楚了。

《嘉庆仪征县续志》卷六《名迹志》记载:“白沙翠竹江村”在“新城都天庙东南,滨江,康熙中郑肇新筑。”而且把石涛十三景诗全文载在后面⑶。肇新,郑其姓于此已有着落。

《江苏诗征》卷三十七选了雍乾间江都名士员燉⑷的一首七律,题有云:“白沙翠竹江村,旧属余家别业,更历数主,至郑氏始增台榭,多名流题咏。”这说明,这所别业是到了郑氏才更具规模。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一、白沙翠竹江村是位于仪征新城东南二、三里许,滨临大江的一所园林。白沙即指仪征,江村是它的所在,而翠竹则由于“有竹数千个”而具有的特色。

二、这所园林由来已久,先是三原员氏的别业,后为汪氏之东庄,到康熙中叶始为郑氏所有,经过郑肇新的着意经营,才成为以十三景著称的郑氏别业。

洪嘉植在康熙二十八、九年之间在这里读书时,园中两景,一楼一堂,由他命名。这时似乎还正在兴建中。但过了五年,当石涛偕友来游时,十三景已经具备,郑肇新已是主人了。石涛为他作画题诗,记下二人的友谊,也使白沙翠竹江村得以传名于后世。

郑肇新之名,在《康熙仪征志》卷十四《祠祀志》中已经提到:“都天庙在新城镇东二里,国朝康熙四十八年歙郑肇新与众重修。”但仅知其为歙人而已。及检康熙刻本《春秋经传阙疑》,见有后序一篇,文不甚长,却有一段书林掌故,特抄于下,以便读其文而知其人。

十一世伯祖子美公,学者称师山先生,生当元之末,著《春秋阙疑》四十五卷,稿藏于家,未经授梓。四方学者虽知有其书,以无板本,购抄不易。始余购得稿本,中阙者十三卷,未为全书。既而族孙经学以其父旼所藏全书来归。盖嘉靖中宗人献文所手录。得之喜不自胜。思广大其传,因急付之削氏。念是书之成已三百余年,展转收藏,皆在族人之所,幸未至于零落。则先公精神所寄,必嘿庇其间,而宗人后先抄传护惜之功俱不可没者。刻成,爰识其岁月大端如此。若夫先公致命大节,则具于元史;生平行履之详,则见于同郡汪环谷先生所为状中,可无赘云。康熙辛卯秋九月,歙郑肇新谨识。

据此可知,郑肇新是郑玉(1298--1358)的十一世侄孙,当是歙西贞白里人。他于康熙五十年出资刻《春秋经传阙疑》四十五卷,而且写了这篇后序。大概他也是一位颇爱风雅的富商。序中还提到郑旼父子。郑旼(1633--1683)字慕倩,一作穆倩,号遗甦,亦贞白里人,工诗文,精篆刻,是新安画派的一位重要作家。石涛曾跋其《仿倪狮子林图》(见金瑗《十百斋书画录》,子集),谓其画“天机自放,省欲陶情,笔扫岩岫,邈矣千载,”是“独出于倪”,而“用力于倪深矣”。经学字二在,旼子,亦能诗。

与石涛同游者三人,种纸姓顾,名惺,字友星;菲泉姓王,号耕农,名待考;俱江宁人,亦均能诗。

先著字谓求,一字遷甫,号蠲斋,又号染庵,别号盍旦子、多疚庵主,祖籍泸州(今属四川),生长南京。他与洪嘉植均以布衣工诗文有名于江东。著《之溪老生集》八卷。先著生于清顺治八年辛卯(1651),小于石涛九岁,而与石涛为莫逆之交。他有《寄怀石涛上人广陵》调寄《渡江云》一首,词云:

长于尘外境,高僧瓢笠,曾借一枝栖。放南山入眼,小阁如拳,落叶闭门时。情深得句,写峰峦尺幅淋漓。有随身澄泥砚子,日日啜隃麋。何期我来卜筑,师去孤游,念往还无几。知向芜城久往,烟水凄迷。昨年垂柳虹桥畔,奈轻舟过去纔知。相思甚,因风托寄新词。

怀念情深,溢于言表。他题石涛画的诗,流传下来尚有若干首。“雪个西江住上游,苦瓜连岁客扬州。两人踪迹风颠甚,笔墨居然是胜流。”⑸这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他题石涛《写黄研旅诗意册》五古一首,中有句云:“清湘痩面客,为君手写之。经营如目睹,触手天机随。画有元笔高,诗无宋格卑。”⑹石涛面目清癯,于此得一印证。

先著与郑肇新的友谊也很深。他有《赠郑二在》五律三首,其二云:

师山曾致命,乱日治春秋。谷纸千番写,巾箱十世留。

阙残无复恨,珍重肯相投。从此传琱本,帷应细校雠。

    注曰:“时偶柏谋梓师山先生《春秋阙疑》,二在以全本来归。”偶柏应该是郑肇新的号,因为这个注是与《春秋经传阙疑》后序完全符合的。还有《卧琴阁对花有感》七绝三首,其二云:

留者衰颓壮者行,海棠开日近清明。

花前多少人琴感,尤忆王生擫笛声。

注曰:“比年以来,偶柏、味从、清雯、嗣彬皆相继逝。”这诗约写于康熙五十七戊戌(1718),时先著已六十八岁,而郑肇新已前卒。

先著客于郑氏,前后似乎有一个很长时期。他有《江村》二首,作于乙亥,诗云:

雨随好客先秋至,鹤与高僧同日来。

野水绕田村路改,藕花开少稻花开。

 

江上青山近可亲,晚风吹动水涟沦。

船边鸥鸟应相识,我是村中久住人。

这显然是与石涛同游时所作。

白沙翠竹江村“多名流题咏”,今所见到的十三景诗而外,有先著的《白沙翠竹江村十三咏》⑺、洪鉽的《白沙翠竹江村十三咏》⑻、程梦星的《江村十三咏》⑼都是每景五古六句。洪嘉植也有十三景的题诗⑽,但现在能找到的却只有六首,也是五古六句。还有曾燠的八景诗⑾,其中有一景不在十三景之列,诗均五古八句。

 

----原载于《艺林》,新153期(1981年11月29日)

 

注:

⑴容庚,《颂斋书画录》(稿本),著录汪鋆,《书画纪事册》,首条《总角授诗》中谓“道光壬午,余年七岁。”据此推知其生年。

⑵王弘文,字器先,建州人。见陶煊、张璨辑,《国朝诗的》,“盛京一”。

⑶所载石涛十三景诗,与《清湘老人题记》相校,有数处岐异。

⑷员燉字周南,号帆山,另号雪痕居士,祖籍陕西三原,生长扬州,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1712),以诗文名于雍乾间。

⑸见程霖生,《石涛题画录》卷四,著录《写兰墨妙精册》,第三开,《露兰风竹》题诗。

⑹见劳天庇编,《明遗工书画录》(香港:何氏至乐楼,1962)。

⑺见《之溪老生集》卷三。本文所引先著诗词,除另见出处外,均见《之溪老生集》卷三。

⑻见《栩庄诗集》。

⑼见《今有堂诗集.江峰集》。

⑽见朱绪曾辑,《金陵诗徵》卷四十三,选洪嘉植诗。

⑾见颜希源纂修,《嘉庆仪征县续志》卷六,《名迹志》。

 

 

 

 

 

 

 

 

补记

白沙翠竹江村“多名流题咏”,除汪世清先生文章中记载的以外,目前能收集到的有曹寅的《江村杂咏》和吴敬梓的即景赋组诗五绝九首,现抄录于后,供大家研究。

 

曹寅的《江村杂咏》

耕烟阁

敕敕复力力,一梨春雨晴。

墙头杏花白,屋角雌鸠鸣。

高眠不转枕,熟识人牛声。

香叶山堂

老柏拗劲枝,攫拏风雨烟。

旧闻姚给谏,破产鬻平泉。

溪堂各宾主,相对两苍然。

见山楼

真州无菊花,马上作重九。

模糊京口山,醉倒邗沟酒。

怊怅曲栏杆,西风万杨柳。

华黍斋

渠渠荫夏屋,与与垂嘉禾。

何由际丰豫,孝悌力田多。

绛趺不可作,慨咏思笙歌。

东溪白云亭

太古云世界,大地兜罗锦。

虚白结遥想,鸿蒙横眼前。

杖藜破溔颢,一笑凌华巅。

溉岩

陆地石折轴,水次石沉舟。

巧锤苍山骨,倒种生龙虬。

菁华意不泯,肥遁终焉求。

箖箊径

长梢千纛旂,短笴万箙箭。

丛生荒江滨,势与怒涛战。

微风触粉香,犹作惊蛇窜。

芙蓉沜

临流插拒霜,绿净磨青铜。

秋红弄姿首,游倏疑乘空。

幽人启板屋,初日光曚曈。

度鹤桥

巾车既息驾,老鹤亦懒飞。

邀遮沦涟水,顾惜翩跹衣。

谁为缚幽柴,略彴通渔矶。

因是庵

梅岑感前因,结茅对清境。

呀然六窗开,独设八关净。

落照憺无人,空林满孤馨。

一草亭,故人刘晦庵题

故人遗手泽,丹楯回崇冈。

可怜歌舞处,雨湿蘼芜香。

风流易销歇,回首南山阳。

乳桐岭

磊砢不趺草,乳桐闲作花。

江声月狼籍,农事春藞苴。

高怀据尘表,此乐非田家。

 

陆守超摘自曹寅《楝亭诗钞》卷五,作于康熙四十四年秋冬

 

 

吴敬梓的即景赋组诗五绝九首

见山楼

隔江岚翠重,高寝画图展。疑是仙人居,蓬莱水清浅。

香叶山堂

文杏花叶香,古柏虬龙附。俯仰难自如,移亭应就树。

东溪白云亭

东溪看朝,荟蔚众皱堆。东溪人已去,白云自往来。

芙蓉沜

朝采芙蓉花,暮采芙蓉叶。芙蓉不见人,临风舒笑靥。

耕烟阁

北舍飞仓庚,南村鸣布谷。细雨试开轩,绿蓑覆黄犊。

因是庵

架上白鹦鹉,窗前绿牡丹。何如航海客,亲至落伽还。

众响斋

大块多噫气,斯斋众响聚。其南为梵宫,其西为仙壶。

仙壶

水色碧于黛,花光红若霞。连甍架飞栋,即此是仙家。

寸草亭

斯园最高处,惟见云舒卷。凭栏一御风,不觉泠然善。

 

陆守超摘自吴敬梓《文木山房集》卷三

 

 

 

陆守超: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员

中国曹雪芹红楼梦读者联合会仪征分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