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三分之二是虚构

 快乐老年435 2016-08-04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可谓是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许多人甚至将其当作正史看,认为书中所说皆为真事。其实不然,施耐庵所著《水浒传》至少有三分之二为虚构,当然也借鉴了真实历史人物和故事。下面就简单列举几项,以供参考。揭秘《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三分之二是虚构宋代确有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但其手下好汉只有36人,为了增加神秘感和可读性,施耐庵多加了72人,凑成36天罡,72地煞之数。众人也没有走上梁山,而是太行山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流动,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在民间很有声望。关于这个宋江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有说被招安的,有说起义失败被杀的,有说征讨方腊战死的……众说纷纭,难辨真假。

揭秘《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三分之二是虚构宋朝也的确有水泊梁山起义,但那是因为朝廷财政紧张,对梁山泊附近的渔民征收赋税,引发渔民不满,于是聚众起义。小说中梁山泊起义规模很大,但两宋300多年历史中,梁山泊起义可能是规模最小的起义。

揭秘《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三分之二是虚构小说中的武大郎身材短矮,面貌丑陋,人称“三寸丁谷树皮”,是一个卖炊饼的。潘金莲则是一美貌却蛇蝎心肠的荡妇。但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是状元出身,名武植,后任阳谷县县令。从武植墓中发现的骸骨估算,身高有1.78米。武大郎的夫人潘氏是名门淑女,大家闺秀,潘知州家的千金。两人婚后恩爱异常,白头偕老,先后生下四个子女。那为何两个会被描述成那样呢?

揭秘《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三分之二是虚构原来,武大郎的儿时好友黄堂因房屋被烧毁,前来寻求武大郎资助,住了几日,见武大郎绝口不提资助之事,愤然离去。愤愤不平的他在回乡的路上四处散布两人的谣言。黄堂回家后才知武大郎早已秘密帮他重建房屋,只不过未告之他罢了,黄堂追悔莫及,但大错已经铸成,谣言难止,最终三人成虎,连几百年后的施耐庵都信了。

揭秘《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三分之二是虚构小说中的武松是一众梁山好汉中最为高大完美的形象。历史上也有一个武松,他原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曾为杭州知府中的提辖。后来蔡京的儿子蔡鋆做了杭州知府,为政暴虐,压榨百姓,人称“蔡虎”。武松对其恨之入骨,决心为民除害。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刺杀了蔡鋆,但被官兵捕获,惨死狱中。后来有关武松的故事极可能由此发展而来。

揭秘《水浒传》的历史真相:三分之二是虚构施耐庵有个表弟叫卞元亨,武举出身,膂力过人,能举千斤,曾经一脚踢死过一只老虎,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情节很可能是借鉴于此。如果武松原型确为卞元亨,那就说明施耐庵把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写进了水浒传中,他创作很明显带有纪念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