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山西(建筑篇)丨资寿寺

 老刘tdrhg 2016-08-05



资寿寺建寺宗旨是“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但这宏愿并未以宏大建筑来体现,受财力人力限制,这座乡村寺庙一直规模有限。看寺庙布局和建筑实例,原寺当是山门、天王殿、正殿组成的二进院落,而且院落相当局促。明代增修了一道小山门,清代则增加了仪门,西北角的藏经楼、真武阁、方丈院、千手观音殿、禅堂院,东南角的关帝庙和戏台都是经各代增建,寺院方成今日格局。


资寿寺


 关于资寿寺的资料非常有限,应该是因这寺庙在发生盗案之前属三晋较为平常之处,一直没引起重视。现在的介绍有说中间三道主要建筑建于元代者,不足为信,多数都说建于明代,似更为可信;有说大雄殿内壁画绘于元代者,且“堪与名满华夏的永乐宫壁画相媲美”云云,观其壁画水平,纯属夸大其词了;这壁画似绘于明清,且应该是水平不高的画工所为。至于彩塑,倒是体现了明代较高的水平,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这些彩塑不似平遥双林寺那样风格高古,而是充满了世俗风貌,恰是明代的特色。彩塑以三大士殿为最精,殿中塑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佛教本来讲四大士,因地藏菩萨长居冥间,所以一般单独供奉),周围为十八罗汉。这殿内格局与双林寺罗汉殿极像,但是艺术风格迥异。这大小不等的十八尊罗汉,体型优美、神情逼真、色彩清淡朴实,塑造出了极富生命本色的表情,如同生人。罗汉衣饰已经较为繁复,符合明清特点,这与双林寺宋代罗汉像充满神性极不相同,标志着表面装饰重于形态塑造的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千年来造像艺术经历最后的辉煌即将衰落。



资寿寺平面图,寺内精华全部集中在天王殿和大雄殿组合成的四合院内。这重院内还建了对称的四座碑亭,使院子显得很局促。但因殿宇都不高,这种处理方法倒是可以使院子错落有致,不让人一眼看尽。明代增修了一道小山门,清代则增加了仪门,西北角的藏经楼、真武阁、方丈院、千手观音殿、禅堂院,东南角的关帝庙和戏台都是经各代增建,寺院方成今日格局。



照壁和仪门.清代建的第一道山门即仪门,又称尊天阁。平面方形,高二层,上层为十字歇山顶,琉璃瓦屋面。登临鸟瞰,可一览全寺景况。

             


其后为明代建的第二道山门,比较小巧,上书“法王古刹”。料想是为了使增建的关帝庙和整体寺庙更为和谐而建,无实用作用。

             


 再其后为面阔三间、硬山琉璃瓦顶的第三道山门,这应该是寺院初立时的第一道门。山门只设力士二相,而天王居于再往里的天王殿,这种古老的形式除了山西其它处似乎极为罕见。蓟县独乐寺尚有力士守卫的山门。

             
 

山门顶上的精美明代琉璃装饰,是我这次晋中初次见到的精美古代琉璃,很有惊艳的感觉。

             


天王殿为前院主殿,建于明成化三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后檐明间辟板门,檐下斗栱三踩单翘,殿内两侧分塑四天王像。大殿的匾额书有“山林野趣”四个黑底金字,由傅山题写。

             


天王殿屋脊琉璃更是精美异常,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各元素彼此呼应,组成一幅相互关联的画卷。

             


天王殿内东侧二位天王,已经是标准的明清天王样式,但是还是非常精致生动,不似清代大多数那样呆板。与双林寺四大天王比,已经尽脱唐宋风度,少了神性,向世俗化转变。

             

大殿门额悬有一块书写“万德巍巍”的横匾,为民国修补殿宇时由当地文人所书刻;殿前有一精美石雕牌位,书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不知是否是古物,风吹日晒总是可惜。

             


这就是介绍上吹嘘的很玄的元代或说明代壁画,全无那个时代精神。且不说元代壁画中的唐风精髓,连基本的造型都掌握的很不好,包括杂乱的构图,很难想象早期有这样的粉本。东壁这铺壁画稍旧一些,西侧的则新鲜艳丽,不知何故。

             

大雄殿东侧的弥陀殿,也是三间,未覆盖琉璃。因为除了大雄殿,其他各殿都是新挂的匾额,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匾额挂错了,及至进殿看到塑像才知道没挂错。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教主为什么在资寿寺调了个!

             


弥陀殿内的华严三圣塑像,感觉很精美很精致,三尊塑像构成一组,很协调。寺庙里的塑像向来以大殿内的主尊最为难塑,因为一是体量较大不容易生动,二是主尊较为威严正统,所以寺庙塑像反而许多配角或小品容易出彩。

             


药师殿内梁上的悬塑。山西寺庙的装饰向来是全方位的,即使在你难以注意到的地方,这一点在双林寺尤其明显。这就是古今不同的地方,在今天无神论的环境下,谁还会满怀崇敬之心穷其一生去创造这想象中的美妙世界呢!

             

药师佛左右肋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是不是感觉有点面熟呀?是呀,与双林寺感觉近似。这些彩塑虽然晚于双林寺,但匠师们肯定手头有粉本流传。中国流传下来的这些非主流的艺术,就是靠这种言传身教,不断继承和创新。

             


大殿东侧配殿为弥勒殿和三大士殿各三间,但建筑联成一体。这里的彩塑属全寺精华,数量最多。而西配殿为地藏殿和二郎殿,规模比东配殿小很多,二者不对称,盖为药师殿右侧开门所致。

             


弥勒殿塑像。这里也是让人纳闷的地方,应该可以肯定“弥勒殿”牌匾挂错了。殿内塑像为如来和迦叶、阿难二尊者,以及十大菩萨、韦陀,这分明一幅婆娑世界的景象,应该叫“释迦殿”才对。大概当地工作者认为已经有了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这里该轮到弥勒菩萨了,但是双林寺大雄宝殿之前还有释迦殿呢!

             


弥勒殿内的韦陀造像,生生一幅活人写生的模样,倒是世俗化了,生动得很,但一点神性都显不出来了。

             


三大士殿的彩塑罗汉,可称为全寺现存七十九尊彩塑之最。有的合十沉思,有的淡然静坐,有的怒目叱咤,有的谈笑风生,惟妙惟肖、极富神韵,全不像清代彩塑千篇一律趋于雷同的模式,堪称明代彩塑珍品。

            


彩塑罗汉人物个性鲜明,古代匠师将生活真实融入艺术创作,塑造出了极富生命本色的佛教人物形象,罗汉们或长或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喜或忧,都在无声的表达着一种人性化的喜、怒、哀、乐。




这些栩栩如生的罗汉,脸型相貌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方特征,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登上仪门俯瞰全寺。

投稿 | 合作请联系QQ:28201490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