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场强术中MRI可以提高内镜下垂体腺瘤全切除率

 springer009 2016-08-05



【Ref: Zaidi HA, et al. Neurosurg Focus. 2016 Mar;40(3):E18. doi: 10.3171/2016.1.FOCUS15515.】


垂体腺瘤手术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恢复垂体内分泌功能,减少复发风险。过去数十年来,垂体腺瘤手术治疗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与内镜技术的结合,使得在保留正常垂体和视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全切除垂体腺瘤成为可能。以致某些神经外科医生认为,无需引入术中磁共振也可达到全切除垂体腺瘤的目的。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汉姆和女子医院神经外科的Hasan A. Zaidi等依托多模复合手术室评估3.0T术中MRI对垂体腺瘤手术的作用,文章发表在2016年3月的《Neurosurgial Focus》上。


该研究收集2011年11月到2014年12月在作者医院神经外科多模复合手术室(图1)内接受内镜下经鼻蝶显微手术的27例垂体腺瘤患者的资料。患者的垂体腺瘤由蝶鞍向鞍上、鞍旁扩展,累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或有视力障碍。在手术者确认垂体腺瘤切除后,于手术腔内暂时填塞明胶海绵,保持术区无菌状态,行3.0T术中磁共振扫描,判断肿瘤切除程度。


共有20例患者符合研究对象标准。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51.6岁;术前均存在视力下降,11例患者有头痛症状;4例肢端肥大,2例垂体功能低下。垂体腺瘤直径1.4-4.5cm,平均为2.8cm;20例肿瘤均向鞍上生长,压迫视神经;5例肿瘤侵犯至海绵窦,Knosp分级为3级。术中MRI检查耗时8-47分钟,平均21.5分钟。20例患者中,在内镜下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的准确率为65%,其中12例为全切除(60%)。术中MRI扫描发现残留肿瘤后,继续行内镜下切除。再次切除的肿瘤标本经病理学检查也证实为垂体腺瘤。最终垂体腺瘤总体全切率从60%提升到80%。


研究者认为,神经内镜可提供手术区域较开阔的视野与视角,但是仍然有可能发生垂体腺瘤的残留。术中MRI可以作为补充手段,在术中有效地检测肿瘤残留,可以即刻得到第二次手术的补救。



图1. 多模复合手术室示意图:1.室内设施布置;2.肿瘤初步切除;3.进行术中MRI检查;4.切除残余肿瘤。


上海长征医院徐涛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回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