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治反复发热

 中阳子 2016-08-05
患者反复发热20天。病史:20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8.7℃,当日社区医院予退热、消炎药体温曾降至正常,次日下午再次发热,体温不超38.0℃,口服藿香正气滴丸、柴胡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效果不显。20天来时有发热,最高37.6℃,多在下午。刻诊:乏力身困,体温37.3℃,鼻塞流黄涕,口黏腻,纳差,大便溏,无明显恶寒汗出,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数。门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辨证治则方药:湿温困阻,治拟化湿清热,三仁汤加减。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白蔻仁10克(后下),通草6克,竹叶10克,姜半夏10克,厚朴10克,滑石15克(包煎),苍术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扁豆15克,青蒿15克,黄芩10克,5剂,水煎服。
2014年1月5日因咳嗽来诊,得知半年前药后体温正常。
按: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为湿温发热主方,分析其主症:午后发热,头痛身重,胸闷不饥,苔白不渴。此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颇类似,后者主症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那么二者临床应用主要区别在何处呢?笔者认为,三仁汤多伴湿热阻滞的中焦证候,如纳差、口腻、便溏等,尤其是舌苔厚腻,是选方的着眼点,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脾胃症状往往不典型,这点从选药上也可以看出来,前者以杏仁、薏苡仁配伍半夏、白豆蔻、厚朴等辛温醒脾和胃药治里,后者则伍麻黄宣肺发汗除在表之湿。
对三仁汤方义的分析,吴鞠通自己简单解释为“开上焦肺气”,后世多认为不够贴切。运用以药释方的办法,归纳为“宣上、畅中、渗下”三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
两则病例均以低热来诊,均伴纳差、身困、苔腻,故辨证为湿热内阻,均处以三仁汤加减,唯案一因舌淡齿痕,故合入槟榔、草果辛温,取达原饮意;口干渴喜饮,湿热日久伤津之故,加入芦根清热生津而无助湿之弊。案二因正值暑期,且大便溏泄,参入藿香、佩兰、白扁豆化湿解暑止泻;舌尖红,加黄芩以清上焦湿热,此皆随证所变也。(杨彦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