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天下第一关”

 观海听涛 2016-08-05

 
 
 
话说“天下第一关”
 MID背景音乐 - 学海无涯 - 学海无涯 你真诚的朋友
 
    到过山海关的人都知道,在山海关的东城楼上有“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可关于这五个大字的故事,不知是不是都知道。

    相传,这五个大字是明代肖显所书。

    肖显,永平府山海卫(今山海关)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累官福建按察佥事等。他自小读书刻苦,酷爱书法,其书法宗羲、献二王。

    当年,在肖显于家里赋闲时,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皇帝之命,为山海关东门楼写匾,而这一重任就落在肖显的身上了。

    兵部主事知道肖显脾气古怪,不轻易给人写字,便备上一份厚礼,亲自去请,并诚恳的说:“肖大人要不应此事,就再很难找到第二人了,请万万成全”。肖显无奈,这才答应了,并说道:“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许催我,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算。否则,我不接受,因为,勉强去写是写不好的”。

    兵部主事心想,反正只有五个字,量你写得再慢,五、六天足够了。于是,就答应了肖显提出的条件。

    可是,十五天过去了,见肖显还没有来写匾额。兵部主事差人前去,只见肖显整天坐在书房里欣赏历代书家墨迹,根本没有动笔的意思。但有言在先,也不好催促。

    又过了十天,兵部主事再次备礼前去,只见肖显整天在背诵一些古诗句,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还是没有动笔的意思。

    又过十天,兵部主事再去看时,只见肖显在后院的墙跟前,双臂倒背着一条扁担,侧着身子,用扁担右边这头在比划着什么。于是,这才将着急的心里说明,并说限定的时间已到了。

    肖显听了以后,长叹了一口气,说道:“瓜不熟,蒂难落啊”。就让在城楼前高筑一台,将那块制成的匾额靠在台前,做好写的准备。他又要全卫的人给他磨墨。他用的是一支特制的加上长柄的巨笔。写前,肖显在匾额前踱来踱去,反复打量。蓦地,他将笔蘸饱了墨,疾步来到匾额前,岔开步,一侧手,把胳膊伸了出去。看那样子,就像前两天在家里背扁担练功夫那样。再一看,又像一员年轻的虎将使棍操刀,将全身的气力一下子都贯注在胳膊上,再通过胳膊传到手腕上,直至传到笔端,落笔、运笔、提笔、按笔,动作越来越快,似有徐徐生风的架势。那动作,竟像身剑合一的武将,变得身笔合一,运用自如,随心所欲。正在大家看得目瞪口呆时,忽听肖显一声喊道:“献丑了”,“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写完。这时,只见肖显已是大汗淋漓的站在匾额旁边。五个大字端端正正地落在匾额上,笔力雄浑、锋势峻拔、章法严谨、布局适宜、疏密有致,使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绝。

    如果问关于这五个字还有什么要说的?那就是有关“下”字“一点儿”的传说。关于“下”字的“一点儿”,一说当年写的时候就没有那“一点儿”;二说“下”字的“一点儿”后来墨迹脱落。反正不管咋说,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六日,乾隆第三次东巡经山海关时,这个“下”字原本没有了那“一点儿”。因“下”字少了“一点儿”,可急坏了总镇大人。乾隆自命“十全老人”,样样都要图个齐全,以象征吉利。可匾上的“下”字缺了“一点儿”,那块匾额又特别大,一时放不下来,时间十分紧迫。这时,有人提到说关东才子王尔烈这次也随驾而来,何不先把他接来想想办法。总镇照办了。

    王尔烈来到山海关城楼前,仰面看了看那块高悬半空的匾额,又看了看那个缺“点儿”的“下”字,然后,命人备上一管好抓手大笔和一个研好墨的墨缸,又吩咐总镇备上一匹特别好的快马。只见他将大抓笔蘸饱了墨,飞身上马,双脚一磕蹬,那马便四蹄登开,跑了起来。当马跑到“天下第一关”匾额下边时,王尔烈将那蘸饱墨的抓手大笔,一下子抛出。呵,不偏不歪,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竟像箭头一样射到那个“下”字上,正好将那缺少的一点儿补上。

    说来也巧,正当王尔烈飞笔点关时,乾隆在群臣的扈从下来到山海关城楼前,他看到眼前的情形,哈哈大笑,连连喝好,说道:“王爱卿,上些日子,朕封你个‘神笔书士’,今天朕再封你个‘神笔御史’”。

    王尔烈明知是贺号,也只好跪地谢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