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方文史】漫谈湖州铜镜

 青花瓷1997 2016-08-06
铜镜,古名鉴,以现在常人意识来说,主要是为了照容之用。但在古代,她历经几千年才真正发挥实用功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她经历了神器、礼器、法器、贡器、赏器、实用器等历史阶段。古人认为铜镜有照煞、驱邪、镇宅、祛病和藏风聚气之功效;用铜镜照面,久而久之,人的精神魂魄就不会飞散,邪气就不能侵入人体。
  铜镜还有统摄、培固人的精气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凡人家宜悬大镜,可避邪魅。铜镜无毒,主治惊痫邪气,小儿诸恶,辟除一切妖邪、飞尸蛊毒。”因此,古人常在居室中放置一面铜镜,认为常照会有祈吉、防病、驱邪之妙用,亦有审美和调节时空、气场之功效。而宋代及以后湖州制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铜镜走向实用的转折点。
  湖州镜崛起于宋代
  湖州镜始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初期和中期,从下列一些纪年墓中出土了带有“湖州”铭文的湖州镜可以反映出来:浙江衢州市清水公社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蔡汉模墓出土“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浙江新昌南门外绍兴二十九年(1159)墓出土“湖州石十五郎炼铜照子”;浙江杭州老和山绍兴年间墓出土“湖州石十五郎真炼铜照子”;四川温江约当绍兴年间窖藏出土“湖州祖业真石家炼铜镜”;浙江新昌新溪乾道五年(1169)墓出土“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浙江新昌新溪淳熙元年(1174)墓出土“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浙江天台县红旗公社淳熙四年(1177)墓出土“湖州李十郎炼铜照子”;四川成都淳熙九年(1182)墓出土“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浙江诸暨县庆元六年(1200)墓出土“真正石家炼铜照子”;浙江金华白沙嘉泰三年(1203)墓出土“湖州真正石家炼铜照子”;诸暨陶朱乡嘉定元年(1208)墓出土“湖州石家青铜照子”;湖北武昌卓刀泉嘉定六年(1213)墓出土“湖州真正石家无比炼铜照子”等等。
  制造这些铜镜的年代要早于纪年墓葬,是毫无疑问的,有的可能比墓葬的年代早得多。湖州这时期兴起制镜业与当时的政局是分不开的。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大举南下,徽宗、钦宗被俘,北宋灭亡。赵构即位后,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北部的大片土地相继沦陷在金统治者手中。“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起居舍人兼权给事中凌景夏言:“切见临安府自累经兵火之后,户口所存,裁十二三,
而西北人以驻跸之地,辐辏骈集,数倍土著。”临安府以外的湖州、越州、衢州、婺州等地,也集中了来自北方的大量民众。两浙人口在南渡前的崇宁元年(1102)为370多万人,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就达到430多万人,六十年间增加近60万人。
  随着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也空前发展起来,丝织、制瓷、印刷、冶炼、造纸等行业,不仅规模扩大了,技术也超过前代。湖州所产的镜子闻名全国。
  湖州镜的产量很高,销路甚广。在浙江,杭嘉湖和宁绍平原,东海之滨的台州、温州,浙西南的金华山区,都发现湖州镜。远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州、福建、内蒙、吉林、黑龙江,也都发现有湖州镜。周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经常出土湖州镜。
  明清再度繁荣
  元朝时期,湖州镜继承传统,但因时局和经济发展速度并未扩大规模。
  明清时期,湖州镜再度崛起。成化《湖州府志》云:“郡中工人铸镜最得法,世称湖州镜。”这一时期湖州镜以薛氏所造最著名。谢肇淛《西吴枝乘》云:“镜亦以吴兴为良,范金固不殊,其水清冽,能发光也,最知名者薛氏(据明版)。”谢肇淛是福州长乐人,字在杭,明万历进士,除湖州推官,累迁工部郎中。上述这条记载的时间,应该是谢肇淛任湖州推官之后(约万历二十年)、《西吴枝乘》成书之前(约万历三十六年)。另外,《翥声遗诗》中明人陆贤《西吴竹枝词》自注云:“案:薛,杭人也,而家于湖州。”明人刘沂春编的《乌程县志》也说:“湖之薛镜驰名。薛,杭人,而业于湖,以磨镜必用湖水为佳。 ”
  湖州薛氏作镜数量最多、质地最好的是薛惠公所造。以方形镜居多,镜背铸四言铭文,并落款,如:“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湖城薛惠公造。”“如日之精,如月之明,水天一色,犀照群伦。苕溪薛惠公造。”“金精玉英,日光月彩,仁寿扬辉,照临四海。薛惠公造。”尚有带柄圆镜,背面中间刻铸双“喜”字,周饰蝙蝠纹,下方刻铸“湖州薛惠公造”。
  光绪《乌程县志》卷二十九载:“薛,名晋侯,字惠公,向时称薛惠公老店,在府治南宣化坊。近年玻璃镜盛行,薛镜久不复铸矣。”戴璐《吴兴诗话》有一段生动的描述:“薛镜为苕溪独产。杭堇浦……云:尘海何日不毁方,苦心良治见锋芒。辉煌素璧真无翳,较量元珪惜少光。巧制薛家笼玳匣,新磨苕水汲银塘……苕娘苕子纷投赠,携向红楼镇日张……申笏珊(甫)和云:祥金跃治赋形方,出匣应腾四照芒。肝胆棱棱增壮气,须眉历历有余光。霜明鸳瓦临高阁,日射坚冰裂浅塘。尽爱薛家新制好,碧湖春浪片帆张。”从诗意中可以看出,这指的是薛惠公制造的方镜。戴璐是今湖州人,乾隆三十八年进士。他写《吴兴诗话》是在嘉庆元年。由此可见,薛惠公老店制造方镜的时间应该在乾隆年间。阮葵生《茶余客话》云:“陆子刚治玉,鲍天成治犀,朱碧山治银,濮谦治竹……及近时,吴兴薛晋侯铜镜……皆名闻朝野。”阮葵生生于雍正五年(1727),死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证明薛惠公铸镜“名闻朝野”的时间是在乾隆时期。
  衰落与余辉
  当时湖镜曾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 “相沿已久,历年所积,宫中存贮者甚多。”所以《浙江通志稿》载:“嘉庆十九年(1814)二月诏免浙江岁贡嘉炉镜。”究其原因:一是历年进贡,宫中存贮甚多;二是受玻璃镜冲击,制镜业萧条,无精湛新颖之镜呈贡;三是朝中对传统铜镜观念淡化,是清镜衰退的征兆。鲁迅在《坟·看镜有感》中说:“铜镜的供用,大约道光、咸丰的时候还与玻璃镜并行。我们那里,除了婚丧仪式外,全部被玻璃镜驱逐了。”清末玻璃镜的普及昭示了铸镜的结束。鲁迅家乡绍兴,与湖州相距不远。
  在道光、同治直至民国年间,玻璃镜进一步占据市场。湖州镜停铸,只有那些制造铜器的作坊兼铸铜镜,以满足民间传统,如将铜镜用于婚嫁陪品、丧事仪式;沿袭习俗用铜镜作辟邪、法器,悬于门庭、屋梁上用以镇宅驱恶。如今所见清晚期铜镜系用黄铜浇铸而成的圆薄片小镜,钮形多样,有高圆柱、站立片、梭形钮等,缘内有双线弦纹环,多粗劣之作,无照容功能,只能称民间湖州铜镜的镜影余辉。
在市场见到一面生坑湖州铜镜。
1、铜质:一眼明清铜质,锡的含量减少,铅的比例上升,锌的含量也有增加,质地白中闪黄,质软粗糙,纹饰模糊。
2、造型:圆形。
3、纹饰:构图疏简,内同心圆、圆宝钮。
4.铭文:八字联排:“湖州祝家”、“青鸾宝鉴”。
古湖州,今浙江正北湖州市吴兴区。湖州附近有铜铅锡山,自古兴盛铸铜。南宋时湖州铸镜业兴起,原因也简单,是“靖康耻”也。当是时,北人南下,南宋百业兴盛,亦包括铸铜业,据说当时湖州产铜镜已经堪称铸镜业中的翘楚。南宋“招牌式”的湖州镜应该是这样的:几乎没有花纹,仅在镜背刻铸作坊主姓名等,铭文多以一家姓石的为准,有“石家”、“石小二哥”、“石二郎”等字。南宋湖州石家铸镜作坊应在湖州仪凤桥附近,有三枚镜铭佐证:“湖州低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三真青铜照子”,“湖州仪凤桥南石三郎青铜镜,门前银牌为号”。据嘉泰《吴兴志》载,仪凤桥在当时湖州闹市区,桥造得很考究。1956年曾在桥边河床泥土里找到许多铜渣屑,可能即与古代铸镜有关。南宋当时便有“山寨版”湖州镜出产,往往加铸“真”或“真正”的字样,有的还标明价格,“湖州真正石家炼铜镜子”、“炼铜照子每两六十文”、“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等。不过从记载里也可以看出,南宋湖州镜是按重量计价的。从镜铭分析,南宋湖州镜大都称“照子”,原因是宋人避赵匡胤之祖名“敬”,所以“镜子”也只能改为“监子”或“照子”。南宋绍兴三十二(1162年)朝廷规定“敬”字可以不避讳,而绍熙元年(1190年)重新颁布应当避讳,这倒为“断代”提供方便:凡是铸刻“镜子”字样,或既铸“镜子”,又铸“照子”字样的湖州镜,应该是这段时间的产品。
湖州镜产量很高,销路甚广,至今全国各地寻常可见。直到明清时期,湖州镜业再度兴盛,其中明代湖州镜以薛氏所造最为著名,如“湖州薛惠公造”、“湖州薛怀泉自造”等,也有“湖州孙家”、“湖州祝家”,我见到的这面直径八点二的“湖州祝家”镜当是明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