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运三问”:一百年前留给中国人的奥运难题

 cat1208 2016-08-06




-- 作者 --




“东亚病夫”的奥运邀请


1896年10月17日,享誉中外的《字林西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实情》的文章,文章中有一句“夫中国,东亚之病夫也”,这句话虽然指的是改革乏力的清政府,而非中国人的体质,但是“东亚病夫”的说法,却在事实上传达出了另外一层意思,深深冲击了全体国人的自尊。


同样是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的顾拜旦的筹划之下,在雅典成功召开。虽然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奥运会其实是从1896年开始。


虽然第一届奥运会的参赛人数较少,但是所取得的轰动是十分惊人的。在赛会开始之前,奥运会组织者向全球各个国家发出了参赛邀请,其中就包括当时刚刚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然而清政府从上到下,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奥运会”,因而也只有派出观察员参会了事。


在遥远欧洲,一群身体健壮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自然会让处于极端失望的中国士人群体眼前一亮。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农村连年饥荒,百姓贫弱不堪,城市烟馆林立,烟民瘦骨嶙峋。



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100米赛道上五花八门的起跑姿势


在欧洲大陆暂时放下军备竞赛的阴云,沉浸在体育竞赛中的喜悦之时,清朝上下却陷入了一片凄风苦雨。甲午战争的战败几乎打垮了清王朝的脊梁,长达数十年的洋务运动也因为这一战的惨败而宣告破产。随着日本取代清政府成为了亚洲中心之后,清政府周边的一系列附庸国和藩属国也纷纷倒戈,清政府眼中的万里之外的洋人,此时已经出现在了帝国的所有边界线上。外有边疆危机,内有困顿饥荒,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承担了这三千年未有的变局。



清末因贫弱和吸食鸦片导致的国民体质下降


南开校长的奥运梦想


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之后,奥运会自身也遇到了很大问题。由于第二届、第三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地点与世界博览会重合,因而早期奥运会成为了世博会的陪衬,名气大不如前。1908年在伦敦举办第四届奥运会,这才有所改观。为了尽量扩大伦敦奥运会的影响力,英国的一系列组织协会也被发动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掀起了一股“奥运风”。


当时的英国青年会也特别关注了伦敦奥运会,想要为扩大奥运会的影响做一些工作,于是分散全球的各大分部也行动了起来。北美青年会为宣传伦敦奥运会制作了幻灯片,准备了宣传资料,也给刚刚创立的天津青年会提供了相关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在天津青年会工作的美国人饶柏森不失时机地为奥运会宣传进行了一系列工作。


他利用1907年在天津举办的天津学校联合运动会的颁奖、闭幕仪式,发表了讲演《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前景》,讲了中国有必要参加奥运会和如何才能参加奥运会的问题。接着放映了由北美青年协会发来的关于1896年的雅典奥运会的幻灯片。最后由运动会主办代表人,也就是后来的天津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讲话,他根据幻灯片介绍的雅典奥运资料和饶柏森讲演提出的问题,做了演讲,介绍了奥运会的情况,也提出了中国建立奥运代表队参加奥运比赛的意见,表达了中国人对奥运的认识和期望。



晚清报刊中对于奥运会的介绍


中国人的“奥运三问”


1907年的天津学校运动会颁奖、闭幕仪式是中国宣传和传播奥运知识的一次十分成功的活动,让清末更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了解到了奥运会的存在。后来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又在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刊《天津青年》上发表文章,就伦敦奥运的形势和趋向,提出了中国怎么办的问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奥运三问”。


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


中国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块奥运会奖牌?


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


想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无疑是天方夜谭。且不说当时中国的运动普及程度基本为零,就看当时中国严峻的内外局势,也没有能力举办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国家衰败,民不聊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奥运梦,也只能长期封存在报刊的储藏架上了。真正完全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已经是百年之后了。


1932年,中国第一次派出了奥运会的代表团,兑现了第一个问题


1984年,中国代表团获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兑现了第二个问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兑现了第三个问题


有趣的是,现在的中国国人已经对于奥运的热情有所降温,因为这两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家国情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当年的三个问题促使中国体育界认真思考如何对待国际奥运的关系,也成为中国百年奥运梦的起点。现在的时代自然不会有人再提及“东亚病夫”的往事,中国的国家实力也不再让周边强权藐视,中国人也渐渐在休闲时间养成了去锻炼、健身的好习惯。


因而奥运会也在最近几届从事关中国国家荣誉的“战场”,渐渐回归到了正常的世界级体育赛事,人们也更加关注运动的本身。中国奥运水平增强,反映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因为奥运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强弱,奥运金牌榜,实际上与国家实力排行榜基本重合。百年前缥缈遥远的“奥运三问”,今天回味起来仍有着诸多感慨。


参考资料:


1.沈扬:《百年前的奥运“三问”》,《档案春秋》,2008年第8期

2.王斋:《从“奥运三问”到奥运梦圆》,《商周刊》,2008年第16期

3.韩丹:《谈“奥运三问”的历史真相》,《体育与科学》,2015年第6期

4.古维秋:《关于“奥运三问”真伪的辨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5.方日:《百年梦圆:写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人民之声》,2008年第8期



编排:@二师兄



《独脚戏》主题手机壳

正火热众筹订购中




购买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