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理讲堂】解读藏象(第一讲)

 正炁存内 2016-08-06


“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象学说是以腑腑为基础进行研究的。脏腑,是内脏的总体,《黄帝内经》按照脏腑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奇恒之腑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和功能均有异于五脏与六腑,它们不直接参与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而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因而被称为奇恒。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云:“夫八尽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古代的这些解剖知识,为脏腑学说的形成,在形态学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是长期的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观察与总结。如皮肤受凉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和肺之间存在着密

切联系。


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总结。在临床实践中从病理现象和治疗作用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许多眼疾从肝着手治疗而愈,久之便得出“肝开窍于目”的理论;又如在使用某些补肾药物后,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从而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这个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而一脏一腑相为表里的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藏象学说的形成虽有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的基础,但其发展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地超越了人体解剖学的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理论体系。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腑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