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花小鼠 2016-08-06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

《印章集说》:“金印,汉王侯用之,私印亦有用者,其文和而光,虽贵重,难入赏鉴。古用金银为印,别品级耳。”由于金质较软,故秦汉以后,多掺以杂金属,便于制作及保存。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仅授予王侯、贵族和高官,存世量极少。特别是西汉和东汉政权稳定时期,官印的管理较为严格,尤其是金印的管理,回收融毁制度执行较严,因此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金印少之又少。目前存世的两汉·魏晋金质官印有说存世二十几方的,也有说约三十方。我们先来看看西汉金质官印的情况

西汉金质官印一览表:

编号 名 称 断代 钮制 发 现 地 点 收 藏 情 况

1 文帝行玺 西汉龙钮 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2 右夫人玺 西汉 龟钮 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3 泰子 西汉 龟钮 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4 石洛侯印 西汉 龟钮 清嘉庆年山东日照北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5 诸国侯印 西汉龟钮 1979年山东即墨汉代皋虞县故地小桥汉墓 即墨市博物馆

6 宛朐侯执 西汉 龟钮 1994年江苏徐州簸箕山宛朐侯墓 徐州市汉兵马俑博物馆

7 关内侯印 西汉末 龟钮 1976年新泰县东石莱出土 山东省博物馆

8 邑率众侯印 新莽 龟钮 出土情况不详 早年流入日本京都有邻馆

一、西汉 “文帝行玺”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方形龙钮金印,通高1.8厘米,边长3.1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呈田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书体工整,刚健有力。钮作一龙蜷曲状,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这枚金印铸后局部又用利刃凿刻而成,出土时印面槽沟内及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痕和划伤,并遗留有暗红色印泥,显系长期使用所致,说明金印是墓主生前的实用印。“文帝行玺”龙钮金印,是迄今所见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赵眛是我国岭南地区南越国的第二代国王,于公元前137年自称“文帝”。此印文为庄重静穆的阴刻篆书,印钮为象征皇权至尊的盘龙。龙首上昂,隆腰卷尾,尤其是弓起的龙脊,既利于手持,又强调出龙身S型腾翻的动势,集实用功能和装饰效果于一身,构思设计十分巧妙。

二、西汉 “右夫人玺”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右夫人玺”金印,边长:2.15厘米,宽:2.15厘米,通钮高:1.5厘米,重:65克;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但为四个夫人中唯一黄金印玺。金印以龟为钮。按照汉代礼制,夫人是皇帝和诸侯王妃妾的称号,可以推断,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国后宫的妃妾。右夫人的随葬品数量多、品质精。汉代以右为尊,说明她应是诸妃之首。

三、西汉 “太子”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太子”金印,西汉,方形、龟钮,印台长 2.6 厘米、宽 2.4 厘米,通钮高 1.5 厘米,含金量 98%强,重 74.7 克。印面阴刻小篆“泰子”二字,有边框和竖界。印系铸制,又经局部凿刻而成。印面光平如镜,铸制工艺比 “文帝行玺”印更为精致。在传世玺印中没有印文作“泰子”的印章,此次出土系首次发现。据研究,泰子即是太子。墓主赵眛系第一代南越王赵佗之孙,不应封称太子,所以推测这枚“泰子”印应是赵佗之子,赵眛之父的遗物。这位当年的太子竟活不过他的父亲,未及嗣位就死了,将“泰子”印留给了他的儿子赵眛。眛死,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将它们(另有一枚玉质“泰子”印)一起放入墓中。 1983年10月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四、西汉 “石洛侯”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西汉 “石洛侯”金印,龟纽,高1.8厘米,边长2.4厘米,白文篆书“石洛侯印”四字。《汉官旧仪》卷上:“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煱绶,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煱绶,皆龟纽。”此印当是实用之物。

清代嘉庆年间,山东日照县北乡出土一方汉代“石洛侯”金印,此印有确切的年代可考。据《史记》、及《汉书》所载,石洛侯为城阳顷王之子刘敬,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获封,至征和三年(前90)因罪被诛,在位二十四年。因而此印也就成为不可多得的断代标准品。然而,经过一百多年辗转流传,存世的“石洛侯印”由一而二,成了二方。两印文字毫厘不差,令人莫辨雌雄。毫无疑问,两方“石洛侯印”中必有一方是出于仿制。

古玺印的鉴定,主要依据印文内容、书体的铸刻风格、印章的形制和实物表面状况,予以综合辨析。就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作品而言,印文书法及铸刻风格与印章形制、表面状况的特征必然是一致的。如果是官印,则印文中的官名与同时的官制、确定的质地、钮式也应相统一。

两方“石洛侯印”,其中的伪品必是属于仿摹而作,并且摹刻印文准确,无疑出于治印高手。因而两方金印,从文字书法的比较上没有明确的鉴别标志。但是,如果把鉴别的着眼点放在印钮上来,就可以发现它们的风格有着一定的差别。龟钮形式自秦代出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其间七八百年中风格又是不断演变着的。石洛侯既为西汉武帝时期所封,就应当把此印放在这一时代形制风格范围内加以审察。西汉早期至中期的龟钮,龟首稍短,龟身俯伏而形体显狭长状,龟背则中部稍隆起拱形。两方“石洛侯印”中,其中一方的龟钮形态与这一鉴别点相契合,另一方龟身近方形,龟背呈平板状,形象呆滞,此种钮式是汉晋印章中所没有的。此外,后者印体及龟钮周身修磨浑圆,而汉晋时代金印都为凿刻而成,且并不刻意加以通体修磨。龟足的棱角、刀痕多自然显露。据此,后者系仿造的伪品无疑。

作伪和辨伪从来就是相生相克的。旧时的古董商,往往缺乏对战国秦汉南北朝时期玺印形制风格递交的完整概念,多注重印文的摹仿和表面做锈,这方面的实例在鉴定中经常可以看到,从而为我们辨伪存真提供了线索。可见,娴熟地掌握古代各个时期印章文字书法、铸刻和形制等方面的具体风格特征,熟知历代官制、印制的沿革,是鉴别玺印真伪和时代的关键。

伪造的石洛侯金印的时间当在清末。作伪者是下了大功夫的,伪造时不仅印文准确,而且也注意到了真品钮式的某些明显之处,如龟背纹的形状、龟首的样式以及四足的形体轮廓,都接近真品。甚至有可能作伪者是见到过真品甚至是以真品为蓝本的。

五、西汉 “诸国侯印”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诸国侯印”,印呈扁正方体,龟形纽,边长2.5、通高2.1厘米,重96克。印面凿刻白文篆书,为“诸国侯印”四字(图三)。印文布局严谨,似为急就之作。龟纽背部隆起,龟首向前探出,四肢外伸呈站立状,龟尾内收。龟甲饰六角纹,甲缘饰一周圆圈纹。四肢均饰鱼子纹。1977年秋出土于山东省即墨市王村镇小桥村,现收藏于即墨市博物馆。

这方汉印1977年秋出土于汉代皋虞县故地(今王村镇)的小桥村附近。按说,被分封的诸侯都有这样的金印,是一方诸侯权力的象征,而一般诸侯封地都会见诸于史书,因为分封诸侯这种严肃的事情一定会有详细的记载,但是这枚金印却让众多的文物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即墨的地方史料及《山东古国考》中,都没有此次分封的明确记载,仅在《山东古国考》中记载,商周时期有拟姓“诸国”,但此印到底是拟姓“诸国”的侯国印玺还是别的诸侯的侯印却一直没有考证出来,给历史研究者留下了一道谜题。

六、西汉 “宛朐侯执”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宛朐侯执”金印,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边长2.3、高2.1厘米,重127克。纯金质,铸造成型,再雕刻加工。龟形纽,龟首较小,稍外伸上昂,背部拱起,背上刻饰有由外向内相套含的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以象征龟甲,四足挺立,爪形分明。印台为方形,四边略有外弧,纽与印台间有一圆形横穿孔。印面刻白文“宛朐侯执”四篆字,结体方正,笔划刻痕明显。1994年江苏省徐州市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江苏省徐州博物馆藏。

七、西汉 “关内侯印”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关内侯印”(汉),龟钮,金质,2.4×2.4×2.1cm,1976年新泰市东石莱出土。印面正方,阴文铸刻,布局严谨,字体笔画圆润遒劲,用笔寓方于圆,落笔收笔顿挫有力,总体呈现出庄严大度,精美浑穆之感。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有其号,无国邑。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汉代大将卫青、李息等都曾被封为关内侯。由于材质的原因,多数古玺金印保存良好,很少出现剥蚀现象,而制作形式也基本为铸印,印面用字标准规范,风格多严整规矩,不敢稍懈。

八、汉(新莽)“新保塞乌桓□犁邑率众侯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新保塞乌桓西梨邑率众侯印”,金质龟钮,印面2.3×2.3厘米,传世品,早年流入日本。 新莽官印中,首字刻“新”者,是颁布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印。汉书:“五威将奉符令印绶,外及匈奴、西域徼外蛮夷,皆即授新室印绶。”;印文“西梨邑”是乌桓部落之名,“率众侯”是新莽封乌桓之官号。《后汉书.乌桓传》:“雁门乌桓率众王无何”。此印是新莽授给内附之乌恒部落首领的官印。

汉魏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有羌、鲜卑、氐、乌桓等。乌桓本为东胡一支。汉初匈奴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山为号。其族善骑射,性剽悍。逐水草而牧,居无常处。西汉设乌桓校尉。东汉南匈奴归附,乌桓也向东汉臣服。公元49年,辽西乌桓各部首领922人携奴婢、牛马、虎豹貂皮和弓箭入洛阳朝贡。其中81酋长自动内留,光武帝刘秀封他们为侯王君长,使率众戍守北方10个边境郡县。在存世乌桓官印中多有“保塞”、“率众”字样,如“汉保塞乌桓率众长” 、“汉乌桓率众长”等驼钮官印。再往后,由于乌桓长期与汉人混居,其封建化过程日趋完成,渐渐与汉族完全融合了。

汉颁少数民族官印大致有如下特点:①首字多有“汉”字,以标明封建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威。②官印中多有族名。③赐给为朝廷征战有功的少数民族首领印多用“率众”、“率善”、“破虏”等字样,对归附投降的少数民族首领多赐带有“归义”一词的官印。④印钮绝大多数为别具一格的驼钮。

到了民族大融合的魏晋时代,中央朝廷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更多。只是首字因改朝换代而由“汉”变成了“魏”或“晋”,但钮式依然是以驼钮为主。

九、汉(新莽)“偏将军印章”金印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两汉·魏晋金质官印之西汉金质官印赏析

“偏将军印章”,金质,龟钮。纵横各2.4厘米、通高2厘米、重108.9克,1982年出土于重庆市江北区嘉陵江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被定为该馆”十大镇馆文物之一”。

“偏将军”其名源于先秦,盛于两汉。起先“偏”为编制单位,如“五十人为偏”(《周礼·地官》);“其君之戒,分为二广,广有一率,率偏之两”(《左传·恒公十二年》)等。同时“偏”也有作将佐称谓,如“司马令尹之偏” (《左传·襄公三十年》);“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老子·道德经》)等。从西汉开始至魏晋时期,“偏将军”一职使用逐盛。

此枚“偏将军印章”的材质决定了凿刻谨严精巧且新莽官印的制作技艺极为精湛,明显超过西汉或东汉中后期。王献唐先生在《五灯精舍印话》中,对新莽时期官印有极高的评价:“新莽篡汉,百度维新,凡有制作,无不精美。印为国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传新莽官印,钮制炼冶,俱皆华妙。印文书刻之工,远迈秦汉,更无论魏晋。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极规矣。”此印五字采用当时常见的“二、二、一”式三行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使得文字体势自然延伸,所占位置具有黄金分割率特征,适合篆书的伸展,显得极为美观。通观此印,凿刻工致峻拔,线条匀称谐调、干净利落,有含和闲雅之致,给人赏心悦目之感。篆法工稳谨严,整饬而不板滞,笔画伸缩自如、不肆不拘,平直中略寓圆融之气。故而此印遒媚独具,称得上清刚与婉约兼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