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黄琼:综合主题课程的价值把握与有效实施(上)

 做一回懒人 2016-08-06
  小编的话
  老师在组织和设施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要求“要基于新课程的背景下”,其实很多老师对这一“背景”的来龙去脉,对新课程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取向并不清晰。为此,小编将分两期刊登本刊记者对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特级教师黄琼老师的一篇专访,请她就综合主题课程的深化管理与深入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帮助大家明确“综合主题课程从哪里来、终将到哪里去”。文章有点长,建议收藏先。
  文/本刊记者 宋静磊
  PART1:从分科走向综合
  
  记者
  上海学前教育二期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从分科课程走向了综合主题课程,近二十年来,幼教工作者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您谈谈,为什么当初上海的二期课改选择综合主题课程?
  
  黄琼    上海学前教育的二期课改,一改以往“语、常、音、图、计、体”的分科形态,选择了走“综合主题课程之路”,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综合主题课程顺应了当前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主流。有专家曾预言,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知识创造性融合的时代。因此,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是现代社会科技综合化的必然体现,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另一方面,综合主题课程顺应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分化,所以,我们需要软化学科的界限,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需要实施综合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使我们的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乐趣,体验成长,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记者    综合主题课程与以前的分科课程在价值取向上有何不同?
  黄琼    综合主题课程与分科课程,是两种功能不同的课程形态,它们具有不一样的价值取向。    首先,分科课程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和开展的,而综合主题课程是按照幼儿生活经验的逻辑来组织和开展的。    其次,分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独立性,而综合主题课程则强调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形象地来讲,主题好比是一张“网”,可以建立各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幼儿在关系中学习,享受课程的过程,收获各种有意义的经验。    再者,分科课程比较注重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而综合主题课程则更注重幼儿学习方法、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指向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指向课程的整合,指向教师综合专业能力的提高。
  记者    那么,上海的综合主题课程最终追求的目标价值是什么?
  黄琼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回归生活。摒弃学科化的倾向,直面幼儿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境、生活经验以及当前经验,使幼儿园的课程向幼儿的真实生活世界回归,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    第二,关注过程。背离只重结果的课程取向,关注幼儿在主题探索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关注幼儿与环境、同伴、成人互动中的感受、体验;关注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学习品质的培育。    第三,加强整合。改变学科林立、彼此分离的状况,努力实现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等各要素的综合与整合,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四,注重选择。改变灌输式的课程模式,赋予幼儿以更广阔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进行自主选择和活动——选择主题学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个性化的表达表现方式等。例如,在个别化学习中,就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意义,体现了新课程注重差异、注重个性、注重发展的价值追求。
  此外,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在综合主题课程中,不仅要追求幼儿的自尊自主,还要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即“让幼儿在综合主题课程中,收获有意义的成长经验、经历,也让教师在综合主题课程中,有效实施、自主发展”。
  PART2:综合主题课程的管理问题
  
  记者    目前,关于综合主题课程的管理,涉及哪些不可避免的关键性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黄琼    在一所幼儿园中,综合主题课程的管理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计划安排问题,二是班本化管理问题,三是主题课程的质量评价问题。
  ◆计划安排问题    首先,是学期总体安排的导向问题。一个学期要做几个主题,需要有整体的安排与管理导向。从市级层面讲,我们要求幼儿园大致做到“八二开”,八成左右是执行上海的共同性课程——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主要内容,两成左右可以探索幼儿园的特色课程。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幼儿园,也适用于年级与班级主题计划的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全年级主题课程的基本规范,也充分尊重每个班级在主题开展时,尤其在个别化活动中的幼儿个性化要求与班本化实施。当然,“八二开”只是一种基本导向,它在课程管理上既让幼儿园有基本规范的、保底的共性要求,又给予每个班级一定的自主空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同,给予班级课程执行的自主性也应随之变化。    其次,是主题安排的先后问题。我认为,主题开展的先后顺序没有严格的规定,幼儿园可以有自己的安排。例如,有的幼儿园大班开学初先做“我是中国人”主题,也有的幼儿园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经验不充分,选择先做“我自己”主题,国庆节后再做“我是中国人”主题,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同一所幼儿园相同年级的不同班级,我们则建议力求做到:一是“大顺序一致”,以方便主题资源的共享和实践问题的共研;二是“小进度自主”,比如在做二级、三级主题时,尤其在个别化学习中发挥班级自主性,以此体现课程真正尊重孩子和追随孩子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各年龄班主题安排问题。在上海市“新教材”中,各年龄班主题数量是不一样的,大班8个主题,中班16个主题,小班20个主题。我们建议,大班主题逐一安排、单独开展,目的是为了让大班幼儿深入探索,更充分地满足他们过程性的探究兴趣。中、小班主题则可以尝试合并安排,两个主题一起开展,以方便资源利用。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主题该如何合并安排”。我从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中归纳了两种合并方式:一种是同质合并,另一种是先后合并。“同质合并”是指将相似的两个主题一起做,比如中班上学期的“交通工具”和下学期的“在马路边”,里面有很多相似的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做,实现资源共享。但是,这样做的风险在于将跨学期的内容并在了一起,会有把握内容“深浅”的挑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先后合并”是指按照教材的顺序前后两个主题合并开展,这样也许“深浅”的矛盾下降了,但可能前后两个主题在内容上关联不大,所以要求教师在内容上搭建桥梁,建立主题之间的关联。究竟是采取“同质合并”,还是采取“先后合并”,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取决于幼儿当前的兴趣与经验。
  ◆班本化管理问题    既然主题课程要到每个班级去实施,那么,如何管理班级的课程,尤其是生成主题课程内容的管理?以下建议供幼儿园管理者参考。    一要“管”计划合理性 (学期、周、日)。班级主题课程有了自主性以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在哪些方面要有所作为,在哪些问题上要未雨绸缪,这不仅涉及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等管理者,而且每位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主题计划安排中,从《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下简称 《课程指南》)的基本经验到学期目标,再到一周的主题内容设计,直至每一天的具体安排应该怎样演绎,都需要考量一致性、合理性、科学性。说到底,一份计划反映的是课程安排的结构性质量。    二要“管”资源共享性。我们非常强调要充分利用主题的共性资源,以提高全园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在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共研共享,不断提高资源本身的专业化水准,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此外,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有效实现全园 (含各分园)资源的共享。    三是“管”生成内容的科学性。给了班级一定的自主性以后,对于“生成的内容”该如何管理,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都要进行探索,以形成自己的、专业的价值判断。例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中,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了完整的轨道交通图,并花费很多精力将其放大到教室的墙面上,让孩子研究上海的轨道交通,记住不同的线路从哪一站到哪一站,等等。这样做的价值何在?该主题的核心经验是什么?教师应该清楚“要”什么:不是让孩子记住站名或每条线路,而是要让孩子理解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关系、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教师生成某个内容可以基于孩子的兴趣或需求,但教师要进行判断——是不是有必要把个别孩子的经验变成全班孩子的?教师要对整个教育目标、内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作为园方和管理者,要判断生成的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在哪里。
  ◆质量评价问题    其一,要关注主题开展的结构性质量。例如,大班一个主题大约要开展几周,里面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个主题中有哪些元素和内容,结构是否有缺失?有没有做到兼顾平衡?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有没有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园因为本园教师在某些领域比较擅长,就严重弱化其他领域,甚至干脆放弃。对待课程,我们要有敬畏感和严肃性,不能太随意。每个主题也许有领域的倾向性 (有的偏人文,有的偏科学),但在整个学期中,应在不同主题间实现平衡和互补。为此,教师要有结构性质量意识——背后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意识。    其二, 要关注主题进行的过程性质量。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园方和保教主任要关注过程中的质量,例如在一个主题下,每次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每次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质量,以及每次参观、调查和收集信息活动的质量等,要关注其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意义,要有质量意识。    其三,要关注主题结束时的反思性质量。主题对幼儿的发展意义是反思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反思能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提升。一个主题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吗?预设的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幼儿生成的内容是否需要回应?主题开展过程中有没有关照幼儿的自主性、学习品质等?因此,教师反思的质量很重要,要关注主题最核心的要素。园方对班级课程的管理,也要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和善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
  总之,幼儿是否受益,是主题课程重要的评价取向,评价者一定要确立这一评价的正确导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