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了一岁,我们就需要给孩子立规矩了。但是定规则容易、执行起来却总是状况多多:比如,我们和孩子约好8点上床睡觉,但是他就各种不配合,总是闹得大家都很不开心;比如,我们一直不允许孩子吃糖,他没有机会接触到糖,但一旦你放开规则后,他会突然变本加厉,猛吃猛吃…… 所以规则怎么执行才是爸爸妈妈该知道的哦!这次照例邀请到我的好友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会员、港大教育心理学博士范洁琼来讲讲。之前她分享的《管教熊孩子,面壁思过、关小黑屋,这些方法用对了是金钥匙,用错了是伤害剂❗》大家都觉得超实用! 我们都知道,给孩子立下的规矩、定下的规则一旦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并且全家人都来遵守,那才会有效。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把规则当回事。但是,生活不是教科书。在执行规则时总是状况很多,一味死板执行并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所谓灵活执行,这个度怎么把握呢?恩,今天就这个和大家分享实战心得。 三种情况说明你的规则执行得不合理! 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要完全受控于人,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主权,哪怕只是个孩子。因为1岁以后,宝宝们的自主意识就开始逐渐发展了,他们自我发展的重要需求,就是希望对自我以及周围世界有一定的掌控力。所以想要孩子愉快得遵守规则,当爸妈的一定不要严格到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 你要知道,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受到压抑,就一定会从别的地方反抗或表现出来:
要想娃愉快地遵守和执行,爸妈从一开始就该设立两类规则 所以想要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就必须让孩子真正的认同,而非简单顺从。我建议大家可以分两步走: 首先,我们设立规则要分类,要不然爸妈执行起来容易混乱,灵活度很难把握。在最开始我们就可以分好两类: 一类规则是不可协商的,这一类一般都有关孩子安全:比如过马路时必须拉着大人的手、上车一定要坐安全座椅、吃陌生人的东西前要征得我们的同意等。 另一类是可以协商的。比如晚上八点前必须睡觉,不能喝饮料等。 一个家庭中,两类规则都具备才是合适的管教哦!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协商规则的比例要逐步提升。你要让孩子觉得他们的自主性在提升!当然每个家庭的价值观、教育观不同,对可协商的规则和不可协商的规则的划分可能有不同,这都无妨。但我特别想说,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就避免了他们因为自主感和掌控感的缺失而引起的反抗和反弹。他会超出你预期地遵守规则。 其次,即便是不可以协商的规则,我们都该灵活处理,并不是一味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稍小的孩子,你可以转移关注点,给个选择。比如他不肯坐安全座椅,你就征询他:你是要爸爸给你绑还是妈妈给你绑呢?比如过马路,孩子乱跑,你一把抓住他,他会扭来扭去,你不要对他嚷嚷,可以问你想牵妈妈的左手还是右手啊? 稍微大点的孩子,你可以详细地向孩子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孩子不肯刷牙,你可以跟他讲不刷牙,虫子就会咬你的牙齿,会很疼,妈妈要心疼。又或者你和他一起通过假扮游戏(孩子当牙医,你当病人)来完成刷牙。 做好三点,绝不破坏规则有效性 当然,即使是可协商的规则,依旧是规则,我们在灵活调整时也要注意以下三点,以免规则的有效性完全遭到破坏。
“妈咪OK”特邀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