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规,让你和孩子都得自由丨3-6岁孩子立规矩指南

 历史探奇 2019-11-21

谈起立规矩,很多爸妈就摇头。

要么觉得自己的孩子太犟,根本不听。

要么是执行了一段时间,发现不管用,还特别麻烦,觉得不如吼骂管用。 

孩子都3岁了,可是一点都不听话,

没点儿规矩,这可怎么办?

孩子5岁了,

现在立规矩是不是晚了?

刚刚建立好的规则,下一秒就给打破了。

怎么跟孩子建立规则好呢?

孩子小时候是不是都没规矩?

等孩子大了懂事了,应该就好了吧?

……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给孩子建立规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

然而,只要方法得当,建立规则也没有那么难。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怎么给3-6岁的孩子立规矩。

3-6岁是立规矩的

黄金时期

3岁以后,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接触到了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

同时,孩子的安全感也几基本上已经建立好,并慢慢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良行为。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怎样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

接触到陌生的人或者环境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和尝试各种行为,并通过了解行为的后果,来判定规则的边界。

爸妈可能会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太淘气了,总是要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故意做一些坏事。

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想看看规则的边界在哪里。

立规矩难在

家长的不统一和不坚定

孩子在婴儿时期,他们用哭声来呼唤大人。我一哭,你就出现。我一哭,你就要给我吃的。我一哭,你就要陪我玩。

当然,在婴儿期我们要积极响应孩子,这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但是到了能交流的时候,孩子还用哭声来控制你时。你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的“地位”。 

假如孩子一哭闹,你就什么都顺着他。主动权都在孩子那里。他能牵着你的鼻子走。那几乎无法谈管教了。 

有效的管教,需要父母用坚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不是被孩子控制。 

比如下面这个场景,可能很多家长都遇到过:

一个5岁的小朋友,平时比较挑食。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有鸡有鱼有肉,青菜好几个,还有排骨汤。看着就食欲大开。但是孩子一瞧就说没胃口。

爸爸生气地说:“没胃口就把不要吃,一边玩去。”

结果妈妈赶紧说:“不吃饭哪里行啊,会饿坏的,妈妈给你做。”

于是妈妈又去厨房单独给他做了一道虾仁炒蛋。还笑着跟客人说:“这孩子,只爱吃我给他做的这道菜。”

案例中的孩子已经5岁了,在过去的无数次“交手”中,他避开了爸爸的火力,找到了妈妈的软肋,然后牢牢控制住妈妈。 要一下子改变肯定不行,估计要离开家吃不少苦才能改掉这挑食的问题。 

假如在最初开始挑食时,他的妈妈能跟爸爸一起,坚定地拒绝孩子的挑食要求。也许有的菜吃不惯,但不至于养成这种满桌子的菜都挑的毛病。 

所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对同一种行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有助于强化适宜的行为,抑制不适宜的行为,宝宝才能逐渐将规则内化,形成自觉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尤其是一些隔代教养的家庭,爸妈和爷爷奶奶的规则执行标准往往不一致,更容易造成孩子找不到规则的真正边界,而成为“两面派”。

坚定的同时 要温柔

在坚持规则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失控,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反应过大,甚至是采取体罚等方式。

有些爸妈,经常一时心急,就噼里啪啦给宝宝一顿训。训过之后又觉得愧疚,再加倍补偿宝宝,这样的教养方法往往会让孩子不知所措,甚至也会变得情绪反复起来。

这些方式都属于负强化,最后只会让孩子发现,破坏规矩可以引起妈妈的一系列反应。

别忘了,孩子在探索这个世界,父母也会是探索对象。

所以,制定规则的界限,父母需要既温柔又坚定。

3-6岁社交规则要点

这个阶段,孩子仍然处于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的几率会比较大。父母需要帮助宝宝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

1

不能有粗野、粗俗的行为。

2

别人的东西不要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怎么保证规矩的实施

01

弄清楚孩子的真实目的

清晰地告知他,接下来我会怎么样。

父母要用坚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针对你的无理要求或者违反规矩的行为,哪怕你哭闹、耍赖,我也会坚持,绝不妥协。

02

父母自己一定要先想清楚,前后一致

而不是一时激动,一拍脑门就是一个规矩。

过一阵子,孩子还记得,可自己却先忘了。

一旦立下了这个规矩,父母能以身作则地坚持。

比如看电视这件事,如果家里的大人经常看,没有规矩的看。那怎么管孩子?因为孩子会在边上蹭电视。

03

要做到“合理的限制”,而不是暴力打压

太多的父母觉得,只有打骂这样的惩罚才能保证规矩顺利的执行。

其实,打骂是最差的办法。 比如孩子看电视,总是不满足,说好了只看两集,可还是要继续看。那你直接打他一顿屁股或者骂孩子一通。他肯定只能屈服于你。 要么就拔掉电源,让他看不了。这其实只会激发孩子的敌意。你转身他就插上了电。 

那限制怎么做? 跟这二者不同,他不需要冲突。而是按照规矩来。

比如控制不住电视时间,那就限制观看时间,1-3天内不能看电视机。 很多人会觉得这不是一样吗?也是禁止了。 其实这不一样。

这不是临时的亲子对抗,不是大人用权威压制孩子。而是按照之前制定的规矩办的。 孩子也不会有敌意。反而会思考这个规矩到底合不合适,也许会跟你商量改一下。

最后,再提醒一下亲爱的父母们:

在孩子的成长当中,规则不要太多,建立原则性的规则就好,规则太多,往往会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

另外,规则的建立不能刚性太强,有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做一些弹性的改动,而且孩子越小,弹性越大。刚性太强的规则过于严厉,孩子往往很难执行。

当然,规则的主体需要坚持。

另外,对学前阶段的孩子,要尊重他们的主动意识,在制定规矩时要跟孩子一起商量,让孩子参与到做决策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同时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学习体谅和照顾他人的感受。

立规矩和执行规矩一直会考验着为人父母的智慧,孩子一直在长大,我们就要一直保持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