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thchen0103 2016-08-06

文 | 百川

中庸,区区两个字,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意义深刻,知行合一,影响非凡。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为何名气大?怎么学会中庸呢?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中庸,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我的理解是,思想不偏差就是“中”,行为不变易就是“庸”。变易,就是改变。不变易,就是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500多年前的孔子,当时已经大名鼎鼎了。有一位美女叫南子,非常崇拜他,屡次发出邀请想见他。南子身份非比寻常,她原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公主,后来成为卫国国君的王后。南子虽是地位显赫的绝色佳人,但私生活放荡,名声很不好。孔子曾在《论语》中,调侃南子的老公卫灵公:“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孔子的弟子子路,对于孔子将赴南子之约,非常不高兴,认为会有损老师的德行,孔子也左右为难。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10年呆在卫国。南子身居高位,他是不能得罪的。但是,弟子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按照现代“炒作”的手法,这一行动,确实是毁大于誉的冒险。

最后,孔子还是见了南子。对于这次会见,《论语·雍也》记载,子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认为,我之所以敢去见南子,是因为我秉承中庸之道,我的思想,没有发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偏差,我的行为,也没有丝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改变。如果我不去这么做的话,连老天都会讨厌,我这种伪君子的行为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中庸,在中国历史上名气大,大多是来自《中庸》这部书。《中庸》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孔子的嫡孙孔伋所写。孔伋还是孟子的老师,所以,《中庸》也就和孔伋的身世一样,成为中国儒家学说,孔孟之道承上启下的经典之作。《中庸》尤其在宋、元代之后大受推崇。南宋朱熹以《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并为这部书作注。

《中庸》里面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智慧,是从学习中得到的;一个人的爱心,是从善行中得到的;一个人的勇敢,是从失败中得到的。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中庸》说,知道了这三者的关系,就知道了修身的法门。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就可以当领导。领导当得好,就可以管理天下国家了。

《中庸》还提出,一个人正确认识世界,并用以指导行为,必不可少的五种好品质,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学问思辨行”的境界,如何能达到呢?那就是: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真要这么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中国古代名篇《千字文》,对于学会中庸,有着非常精辟的阐述。其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庶几中庸”,直译为“做人尽可能中庸”。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通过前文,我们理解了“中庸”。那么 “庶几”是什么意思呢?“庶几”可以解释为大概、差不多。“庶几中庸”这句话实际上也是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为“大概说到中庸,可能有以下几点吧”。

这几点是什么呢?《千字文》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这几句话,是《千字文》当中最难理解的话,但是如果把它们直译出来,就好懂多了。

“劳谦谨敕”直译为“做事谦虚谨诫己”。“聆音察理,鉴貌辨色”,直译为“听人说话要明理,看人容貌知心计”。“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直译为“赠人言语要高明,勉励他人巧处世”。“省躬讥诫,宠增抗极”,直译为“听人讥讽要反省,备受恩宠想危机”。“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直译为“危险耻辱事临头,归隐山林免祸事”。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通过上面的直译,已经把古文的晦涩难懂,变成了今文的通俗易懂。那么我再来总结一下,这个《千字文》里面,接在“庶几中庸”后面的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学会中庸,如何为人处世,有五个非常经典的成语。

“劳谦谨敕”就是谦虚敬慎;“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就是察颜观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就是明哲保身;“省躬讥诫,宠增抗极”就是居安思危;“殆辱近耻,林皋幸即”就是激流勇退

学会中庸,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百川论道 | 学会中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