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脊椎到整体——浅谈意拳争力的求取

 秀外慧中1965 2016-08-06

争力又称矛盾力,即通过某一中心点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的放长运动,浑圆力是在上下、左右、前后这三项基本矛盾争力中形成的。故求取浑圆之模式,必先从某一项二争力中获得,兹分述如下。

意拳是以脊柱带动的整体发力,那么我们的桩法求整就必先从脊柱这一核心探讨矛盾力的形成。上下力的求取首先必须改变人体脊柱的两大生理弯曲。首先是颈弯,通过吊顶、竖顶、拔背、涵胸(注意,“涵胸”与“含胸”不是一回事)这几点要求使颈椎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其二是腰弯,由于直立行走及后天劳作形成的压迫,人体的腰椎弯曲幅度最大,也最不易纠正。但腰又是人体的中盘,是连接上下的枢纽,故只能通过桩法要点中的敛臀、提肛、尾椎内敛、掖胯、坐臀这几项来改变其内弯形态,使之向外膨胀与颈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这样,上下贯穿的整根脊柱就会形成正直的先天状态。此即为王芗斋先生所说的“腰紧背直”及“脊椎骨垂线成”。

高臣老师技击桩演示

脊柱修复正直以后,利用头领脊柱的上拔与下肢双足的抓捻形成“头顶青天向长空,脚跺大地俯青山”的上下争力。此项争力为整体浑圆之筑基,故王芗斋先生云“力之所发在于上下,上下相争为周身共引之法”。笔者在教学中把上下力的求取作为首要内容,尤其是当脊柱正直后,对下肢的三角构造极为关注,因为下肢若没有相应的要求,脊柱与双足的争力是建立不起来的。下肢的要点是膝前顶,胯后坐形成斜面争力,大腿内裹上提再把双膝提纵起来,使下肢成一麻花劲的用力,然后把小腹掖在胯根里,这样上下才能感觉到有一种牵引的矛盾互争之力。

左右之力的形成是在上下相争的基础上尽力手臂环抱间架中双肘的横向支撑用力。此即 “肩撑肘横”。因为肩不撑出,双肘的横撑力就不足。肘是人体手臂的中节,整体劲力的原则是“根节摧,中节抖,梢节刺”,故虽为双肘横撑,但力源则为双肩撑拉呼应所致。肘不横撑,不符合浑圆之构架,更不利呼吸肺量之增加,胸腹之肌肉也只能紧抱一团形成收缩,横膈膜最易发紧,此为拳法之大忌。形意拳之“老牛筋”的练法被意拳升华为桩法的筋腱拉伸放长,通过合理的桩式调配,周身大筋全部绷拉而起,其间架一旦遭受外力冲撞,就会象一弹簧立即产生反作用力,使对手被崩弹出去。肘横之至要是通过此要点把颈部、背部及腋下大筋拉起并显露体表,并与其他筋腱相连。

前后争力在浑圆劲力中最易体现,但又最易出错。人体脊柱作为中心枢纽至关重要,前后力的形成,是以腰背肌肉的横向拉伸为力源,通过双肩的撑出向前合抱至指端而用力。在此,人体脊柱是至关重要的枢纽,前后力之争在于脊柱的正直后绷使腰背肌肉向前裹进,与小臂的前撑合抱形成对拉之势。通过肌肉的拉伸形态分析,笔者认为前后之争力的要害不是你的手臂有多圆,而应是你的背部是不是圆的(注:此圆与体态胖瘦无关)。故浑圆之构成从俯视图来看应是手臂环抱与身体之裹进共同构成一个平面的圆环。


高臣老师打法瞬间

训练初期:因肌肉、筋腱的拉伸长度不够,会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棱角状态。但随着功夫的深入,生理变化的加大,此棱角会越来越少,其力也越来越圆整。故云“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值得说明的是,前后之力的求取必须保证双肘的横撑不变才会有效,因为双肘撑力若丢,前后之撑抱力就容易遭到破坏。但双肘不动,前后之力会明显感觉因受限制而击不到对手,而事实这正是意拳的优势所在。因为意拳之技原则是前不逾尺,决不许伸手够人,一旦够人,整体劲力就出现了不均衡,发生破体现象,即使集中,也不会是整体发力,威力不足。意拳是用身体打人,手臂无非是接点起支撑作用。真正的意拳击打是手臂不动,身体催压,点一接触,步法已至,上下相随,炸力透体,又何顶用手去够对方。

桩法求取上述之矛盾争力之时当有一先决条件,即必须同时让这三项矛盾力同步上身。因为浑圆之定义取之于均衡的用力,即前后、左右、上下用力的量是相等的。尽管初期可以一项一项地找,但找出后就必须在一个桩中全部体现出来,否则仍不能称之为浑圆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