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大成拳以桩法为核心

 秋声独赋 2014-07-25
大成拳技击之手段是大成拳以桩法为核心

,向试力、发力等功法的过渡。七步功法的操习实质就是静态求整过渡到动态求整。双人实作尽管与功法训练有所不同,但其遵循的法则,依然是桩法劲力在遭受阻截、闪躲、击空等情况下的灵活变通。故脱离桩法的训练,是根本练不出真正的大成功夫的。今笔者就桩法之窍要做阐述,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1、争力是浑圆整体的基本构成单位:

    争力又称矛盾力,即通过某一中心点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的放长运动,混圆力是在上下、左右、前后这三项基本矛盾争力中形成的。故求取浑圆之模式,必先从某一项二争力中获得,兹分述如下。

    大成拳是以脊柱带动的整体发力,那么我们的桩法求整就必先从脊柱这一核心探讨矛盾力的形成。上下力的求取首先必须改变人体脊柱的两大生理弯曲。首先是颈弯,通过吊顶、竖顶、拔背、含胸这几点要求使颈椎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其二是腰弯,由于直立行走及后天劳作形成的压迫,人体的腰椎弯曲幅度最大,也最不易纠正。但腰又是人体的中盘,是连接上下的枢纽,故只能通过桩法要点中的敛臀、提肛、尾椎内敛、掖胯、坐臀这几项来改变其内弯形态,使之向外膨胀与颈椎、胸椎形成一条直线。这样,上下贯穿的整根脊柱就会形成正直的先天状态。此即为芗斋先生所说的“腰紧背直”及“脊椎骨垂线成”。脊柱修复正直以后,利用头领脊柱的上拔与下肢双足的抓捻形成“头顶青天向长空,脚跺大地俯青山”的上下争力。此项争力为整体浑圆之筑基,故芗斋先生云“力之所发在于上下,上下相争为周身共引之法”。笔者在教学中把求上下力做为首要内容,尤其是当脊柱正直后,对下肢的三角构造极为关注,因为下肢若没有相应的要求,脊柱与双足的争力是建立不起来的。下肢的要点是膝前顶,胯后坐形成斜面争力,大腿内裹上提把双膝再纵起来,使下肢成一麻花劲的用力,然后把小腹掖在胯根里,这样上下才能感觉到有一种牵引的矛盾互争之力。

    左右之力的形成是在上下相争的基础上尽力手臂环抱间架中双肘的横向支撑用力。此即芗斋先生之“肩撑肘横”。因为肩不撑出,双肘的横撑力就不足。肘是人体手臂的中节,整体劲力的原则是“根节摧,中节抖,梢节刺”,故虽为双肘横撑,但力源则为双肩撑拉呼应所致。肘不横撑,不符合浑圆之构架,更不利呼吸肺量之增加,胸腹之肌肉也只能紧抱一团形成收缩,横膈膜最易发紧,此为拳法之大忌。形意拳之“老牛筋”的练法被芗斋先生升华为桩法的筋腱拉伸放长,通过合理的桩式调配,周身大筋全部绷拉而起,其间架一旦遭受外力冲撞,就会象一弹簧立即产生反作用力,使对手被崩弹出去。肘横之至要是通过此要点把颈部、背部及腋下大筋拉起并显露体表,并与其他筋腱想连。

    前后争力在浑圆劲力中最易体现,但又最易出错。人体脊柱作为中心枢纽至关重要,前后力的形成,是以腰背肌肉的横向拉伸为力源,通过双肩的撑出向前合抱至指端而用力。在此,人体脊柱是至关重要的枢纽,前后力之争在于脊柱的正直后绷使腰背肌肉向前裹进,与小臂的前撑合抱形成对拉之势。从肌肉的拉伸形态分析,笔者认为着张力效应,因此前后之争力的要害不是你的手臂有多圆,而应是你的背部是不是圆的(注:此圆与胖子无关)。故浑圆之构成从俯视图来看应是手臂环抱与身体之裹进共同构成一个平面的圆环。训练初期:因肌肉、筋腱的拉伸长度不够,会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棱角状态。但随着功夫的深入,生理变化的加大,此棱角会越来越少,其力也越来越圆整。故芗斋先生云“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值得说明的是,前后之力的求取必须保证双肘的横撑不变才会有效,因为双肘撑力若丢,前后之撑抱力就容易遭到破坏。但双肘不动,前后之力会明显感觉因受限制而击不到对手,而事实这正是大成拳的优势所在。因为大成拳之技原则是前不逾尺,决不许伸手够人,一旦够人,整体劲力就出现了不均衡,发生破体现象,即使集中,也不会是整体发力,威力不足。大成拳是用身体打人,手臂无非是接点起支撑作用。真正的大成拳击打是手臂不动,身体催压,点一接触,步法已至,上下相随,炸力透体,又何顶用手去够对方。

    桩法求取上述之矛盾争力之时当有一先决条件,即必须同时让这三项矛盾力同步上身。因为浑圆之定义取之于均衡的用力,即前后、左右、上下用力的量是相等的。尽管初期可以一项一项地找,但找出后就必须在一个桩中全部体现出来,否则仍不能称之为浑圆桩。

2、意感是本体效应的假借升华

    当代拳界对意念的讨论至今已登峰造极:惜均因失之偏颇而脱离正轨。遍查芗翁拳论,其所谈之意并非“意念”而是“意感”。所谓“意感”就是人体的神经系统对自身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改变的知觉感应能力,而意念则是脱离自身感觉,流于虚幻的主观臆造,不符合自然本能之法则。故操习桩法者首先只求整体劲力的一切要领,然后逐一体会,并在桩法中体现出来,使之形成一种自然习惯。因为桩法对人体生理技能的重新建造会因后天的残余拙力而使桩架出现错误,故那些桩法要点时有时无,所以我们的神经系统就必须加以控制、调解、纠正。站桩不是耗时间,而是在相对一定的时间内达到这段时间的站桩要求,这样才能练出整劲。由于人体在桩态下是胜利的进一步完善,身体各部会出现诸如麻、热、涨、振颤、蚁走、失重等现象,切记不要管它,这是气血流通过程中由于某处出现微小阻碍的生理反应(根本不是什么气感和自发功),久之,这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就会消失。待桩法劲力贯通全身后,只有浑身清爽、步态轻灵、精神振奋、内外舒适的感觉,每动一处都全身呼应,爆发力增强。此阶段为大成拳之客观力,也即芗斋先生所言之“自身已具备”的阶段。

    待桩法劲力通过肌体的变化构成之后。就应在神经系统的不断激发下重新刺激生理机能的不断完善。此阶段是体认不动之中求微动的桩法争力感应。如“三尺之外,七尺之内,毒蛇猛兽向我袭来,我以桩法应之”。芗斋先生此论似极抽象,不易体会。笔者举个例子,当一只老虎向你扑来时,你可在桩式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向老虎做一前发力,用小臂兜卷其咽喉,把它击出去。当然这是一种假设,但在站桩求力中必须要有这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以及肌体的应付外界刺激的反映能力。利用精神上假借凶险的事物可激发人的格斗欲望和格斗能力,尤其是站桩时,尽管外形不动,但其精神和身体犹如一只不缚住的雄狮、恶虎,拼命挣脱,故其形态应是不规则的微动,前后、左右、上下均以躯干为主向各方向快速位移,因外形动之极小,可视为振颤。精神的无限激发可加大人体结构对外界的冲击能力和感应能力,从而使身体的浑圆动力更加均整和活跃。此即芗斋先生所论之“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圆身”。由此,意感的训练是把主观的精神假借形成的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状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客观物质属性形成的力量完美地进行了统一,从而才能实现拳学格斗中“意到力到”的高妙境界。此即芗斋先生之“反向身外寻”的真义。

3、呼吸的守恒要与大气相呼应:

    呼吸系统的平衡能力是格斗中获得胜利至关重要的法宝。大成拳不主张“气沉丹田”。气是人体吐故纳新的呼吸系统对氧碳的吸入和排出,肺功能的提高取决于人体吸入和排出氧碳的活动能力,故一个体能好、耐力强的人一定是肺功能对氧碳的摄取交换能力大于常人。大成拳虽然主张自然呼吸,但由于桩法本身的能量消耗,势必会促进呼吸系统的改进,使之肺活量加大。又因站桩是有氧训练,胸腹始终是放松状态,故横膈肌始终不会发紧。膈肌不紧,人体的呼吸系统就不会因运动量的加大而供氧困难。芗斋先生之“人体要与大气相呼应”,说的是人体的一切运动要与大气压产生平衡,即吸入的氧量与呼出的碳量相等,使呼吸永远处在平稳的自然状态。这样的人的精神、动力就极其饱满。芗斋先生早年曾患有哮喘之疾,通过拳学之修炼而治愈喘疾,故对呼吸之道感悟尤深,所提之练法也极为中肯。在其一生中无数次关于荣辱的较技中,如果没有呼吸的守恒,不要说整体发力,就是局部发力也会减弱。故今人之曲解芗翁本意,诚为可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