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点年:2045年的人机共生(组图)

 cnhasc 2016-08-07


未来,像这样指尖上的芯片会非常普遍。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马克·扎克伯格、杨致远、马云、雷军、周鸿祎、凯文·凯利、克里斯·安德森、杰夫·贝佐斯……共话互联网时代。

“爬上”用户的身体

信息科技界的下一个目标之一就是“爬上”用户的身体。

耐克开发出的FuelBand腕带,可以记录和测量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量,苹果CEO蒂姆·库克就佩戴了这个腕带,如今它已是众多普通用户的腕部装饰。2013年1月的CES展会上,Basis

Sciences展示了一款腕上设备,能够监控用户的心率和睡眠质量等信息。一款内置压力垫的美式橄榄球头盔,能够监测运动员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受伤等。Verizon展示了一款专为消防人员设计的可穿戴无线计算机,可浏览一般图像和红外图像。

可穿戴设备无法是否会成为主流,它都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技术,我们正迈向一个新世界,即技术与人们互动方式的多种可能。人们不仅仅是盯着屏幕,它会提出建议。例如,你该出去散步或购物了。

当某一天谷歌眼镜遍布全球时,又一次吸引人们眼球的,也许是视网膜成像显示的增强隐形眼镜了。

一位研究人员说:“如果我们能将它设计得和传统隐形眼镜一样舒适,人们便不会感觉自己佩戴了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并且由于采用了隐形眼镜的设计,人们可以戴着它去任何地方。不用手,也不用架在你的耳朵上。说到底,这将是一种真正的‘无感’电子设备,在路上的人,可以在只有他们能看见的显示屏上浏览网页。”

“聪明的”植物

美国西部的一片农田西部,这里的植物叶面上贴着一层比一张邮票还要轻薄的智能微芯片,这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科学家在2011年研制出来的,贴上这样的微智能芯片,当植物需要水时,会向农户的手机发送需求信息,获得及时适量的灌溉。

树之声音(Tree Voice)“穿戴”于树干上,利用传感器收集噪音、温度、污染度等数据指标,并发光及显示标志性图像,将这些数据显示给路人。人们只要与它“聊”上几句,就能对周边的环境了如指掌。同时,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Tree Voice通过云端连接起来,在Dashboard这一平台上分享彼此间的数据—既包括树周边的环境,也包括它们自身的状态。

系统运行的平台Dashboard 就像是大树们的Facebook,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听取它的建议,决定晚上去哪里锻炼,甚至是哪儿的房子周边环境更好,更值得购买。最终,可以想象,这些数据将在建设无害环境的智能化未来城市中发挥作用。

“人机合一”

1998年,凯文·沃里克在外科医生的帮助下,将一枚硅芯片植入了他左臂的神经系统中。沃里克因此获得了“世界第一电子人”的称号。

2007年3月,来华访问的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被问到随着未来芯片植入人脑,互联网还会不会有边界。瑟夫在肯定了这一问题后说,他的夫人听力完全丧失,10年前在耳部嵌入了人工耳蜗,才得以部分恢复听力。瑟夫希望能够对人工耳蜗进行重新编程,使语音信息经过转化后进入互联网,而来自互联网的信息也可以转换成神经信号脉冲。这样,瑟夫夫人就可以对着电脑热烈地“交谈”。

2013年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科学家发明出一种可以修复视力的微型芯片,通过植入病人脑内,放置于眼球后方,帮助9名盲人成功恢复了视力。这个3毫米的芯片能够让1500万患者恢复视觉功能,摆脱失明的困扰。

电影《阿凡达》中,科学家人工培育名为“阿凡达”的肉体替身,通过自己的意识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伴随对脑电波的数字化识别、传输、翻译,似乎极为遥远的电影场景已在现实中有了映射。

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在猴子的大脑运动皮层植入两个芯片,通过意念控制一只机械手做不同的动作。虽然人脑的奥秘至今仍未被破解,“脑—机接口”目前还处在在单向识别上,电脑可以接受人的脑电波识别人的意识,但还不能将机器中的信息传输进入大脑,信息不能双向流动,但“人机合一”的大胆设想正在走向可能。

安德鲁·施瓦茨是美国匹斯堡大学“意念控制机械臂”实验项目负责人,自1988年以来,就一直参与脑电波意识控制方面的研究。他带领的团队通过大脑的意识控制手术,在6位残疾人身上成功实验。其中一位瘫痪15年的肖伊尔曼·简回忆芯片植入大脑的经历,至今依然兴奋:“刚开始只是前后移动手臂,然后学着伸开和收紧手指,又慢慢能够移动手腕。我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练习怎么拿起东西,把它们从桌子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刚开始一次要花3分钟时间,几个月之后,我每拿起一样东西只要花费不到10秒钟了。所以就是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而且基本上练习都会很快收到效果,我比前一天快了5秒钟。这是很大的进步,我做得越来越好。喂自己吃东西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因为这是我尝试完成的第一项实际任务,这也是用这样的机械手臂在自己家里面能够完成的头等实际任务。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非常兴奋,非常高兴,也非常骄傲。在实验之前,我以为我再也不能够移动任何东西了。我可能就在自己的轮椅里面待一辈子,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要去完成了。”

明尼苏达州大学神经工程中心主任、神经生物学家贺斌向《互联网时代》摄制组介绍:“国际科技界的脑机接口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是把芯片植入人脑,另一类是把装置置于颅骨之上,是完全无创的,其目标是尝试为瘫痪并非那么严重的病人服务,让他们控制计算机外部设备。通过检测跟踪脑电波信号,然后解码信号来控制外部设备。你会看到,颅骨上有一顶帽子,很多神经活动,你将其解码并发送信号来控制一系列活动,比如控制轮椅或电子邮件,或移动电脑鼠标,微控制直升机等。”

贺斌带领的团队现场演示了微控制直升飞机:“脑机接口是一个带有传感器的系统,我们检测大脑是怎么想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飞向左边,你就要想象移动左手。如果你想要把直升飞机转向右边,你就得想象移动右手。如果你要上升,你就得想象两只手都动。因此,能检测到此类特定模式想象,它们以可靠的方式被转换为控制信号,控制直升飞机飞行。

更为惊人的实验,是华盛顿大学首次实现的两个人脑之间的远程控制。2013年8月28日,华盛顿大学通过互联网发送其中一人脑中的“想法”,实现对另一人大脑及手部动作的控制。当时传到网上的视频显示,计算机教授拉杰什·拉奥头戴一顶连接脑电图仪的帽子,盯着电脑游戏屏幕,想象移动右手点击鼠标,发出“开火”指令,向游戏中的目标射击。脑电图仪捕捉到“开火”的脑电波信号后,将其通过互联网传给位于另一实验室的心理学助理教授安德烈亚·斯托科。斯托科头上戴有一个名为经颅磁刺激线圈的装置,该设备刺激他左脑皮层,从而指挥他的右手做出动作。斯托科在未看到电脑屏幕的情况下,“不自觉”地移动右手食指,按下面前键盘的空格键“开火”,将游戏目标击中,整个过程基本同步完成。斯托科描述称,右手“不自觉”地移动,感觉像是“神经痉挛”。

通过想法控制别人的活动,听起来好像科幻电影。斯托科解释试验中所用的只是易被脑电图仪识别的简单脑电波信号,而不是人类真正复杂的思想,目前不会让任何人拥有控制别人行动的能力。

人工智能与奇点年

2009年上半年,iRobot公司在网站上发出声明,扫地机器人Roomba已经在全球卖出了300万台,继续创造着机器人商业史上的神话。

美国的达芬奇机器人系统(Da Vinci

Surgical

System),以其“稳,准,狠”的刀法以及创口小,术后恢复好的效果让众多病人趋之若鹜。

除开外科手术机器人,针对老年人的医护机器人以及针对中风患者的复健机器人的研究在各国也是展开得如火如荼,全球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难关,智能化的护理机器人无疑是弥补护理人员不足的一根救命稻草。

机器人,已经表现为人形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这要感谢两个条件的成熟:一是机器人在大规模生产上面的驾轻就熟,尤其在生产机器人上。二是机器智慧的发展。人工智能在20世纪末经历了长长的“冬天”,尤其是对脑计算的仿生(如神经网络),在蛰伏了20年后随着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潮流的兴起而重新复苏,并且在充沛的计算能力支持下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IBM的计算机研究人员使用了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96台计算机,制造出了包含53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突触的人造“大脑”。

亨利·马克拉姆是人脑计划(Blue Brain)的领军人物。该计划旨在通过超级计算机来“复制”人脑所有的活动,以及在其内部发生的各种反应。亨利·马克拉姆称,他正在构建的人类大脑模型将帮助我们对抗疾病,利用大脑模型,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基本的、真实的自我,从而更真实地了解周围的事物,并更真实地认识世界。

比尔·盖茨在被问及今后20年《连线》会关注什么问题时认为,它仍会谈及对类似于可以自己写文章的机器人的恐惧并且这个议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他说:“探究‘什么才是人类独有的智慧’将会成为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主要议题。但在此期间,我们也会见证普适计算的逐步完善:视觉、语音、手写、眼动,所有表现出来的,对机器学习、更大存储容量、更高的可靠性无止境的追求,基本不用什么成本。”

“奇点”这个术语描述的是导致机器智能大爆炸的技术加速现象,它是由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在1958年杜撰出来的。最近这个概念已经被未来主义者雷·库兹韦尔普及,他明确地指出2045年将成为奇点年。

在硅谷的美国宇航局艾姆士研究中心,有一所一出生就声名显赫的大学—“奇点大学”。雷·库兹韦尔认为,伴随生物基因、纳米、机器人技术几何级的加速度发展,2045年左右,人工智能将来到一个“奇点”,跨越这个临界点,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慧,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机器的关系。人类也将改变对生命形式的理解,会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超越自身的生物极限。人类将在与机器的共生共存中,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雷·库兹韦尔说:“我们正迎来这样一个时刻,电脑将变得智慧,不止是像人类一样智慧,而是会远远超越人类。当这一刻来临,人类—我们的身体、思维、文明都将会面临翻天覆地、无可扭转的剧变。他认为这一刻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人类将会通过与计算机结合而获得‘永生’,计算机智能将取代人脑,永久改变人类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