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曼石先生说趣味诗

 好日子iu8rn7zg 2016-08-07
X
曼石先生说趣味诗
从小学到大学,经过了不少学校,受教于许多师长。山西省汾阳中学张曼石先生是我最为景仰最为怀念的恩师之一。
语文教研组似乎便是张先生的家。星期天、寒暑假,只要不是吃饭、睡觉时间,先生必定坐在那张堆满书籍和作业的桌前,记得我还恳请先生参加些体育活动,以免坐坏了身体。
汾中三年高中,我颇喜欢文史,还担任了《汾中青年》主编。先生特意给我们几个文学青年开小灶,系统讲授【中国文学史】、【略论诗词曲赋】等,寒暑假也未间断过,确是受益匪浅。
张先生早年曾受教于北京大学文学院,文史知识基础雄厚,书法极其漂亮,字如其人,飘逸流畅俊俏潇洒。青年时期曾担任过几家著名大报的记者,解放前一度在胡宗南军队中任过上校文书,于四川德阳起义。尽管如此,在极左大气候的笼罩下,几乎每个政治运动都受到冲击。1955年肃反运动后,我们毕业了,先生也被调离了汾中。
回想起来,先生以其广博而雄厚的知识功底,对文学,对诗词曲赋的论述可谓匠心独具精湛之极,且语言幽默、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令人终生难忘。
那是1954年春节前的一天,一场鹅毛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天亮后从生物楼上举目眺望,眼前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整个校园银装素裹,刹是迷人。寒假中伙房就餐的学生似乎只有我一人,早饭后从伙房拿了一把大扫帚跑到校园内的牡丹亭、月亮门一带打扫路面的积雪。一个时辰后,曼石先生戴一副墨镜身披大衣风度翩翩踏雪而来,走到我身边时非常亲切地约我到他的教研组去说说话。
今天先生的心情似乎格外的好,开门见山要给我说说趣味诗的趣味,这真使我喜出望外。
“今天的大雪叫我想起从前有人写过一首诗”,先生轻轻摇着头朗诵起来:
“江上一笼统, 井上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写的怎样呢?不怎样。它算不上诗。关于诗歌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以及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我已经给你们系统地讲过了。在诗歌的意、情、景三要素中,它只占了一个景字,虽然它的韵律没有错。
今天我们要专门说一说趣味诗。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它,
被打入诗歌的另册,称之为杂体诗。然而,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不断发展壮大,并为人们津津乐道,证明了它的生命力。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古典诗歌这一文体形式在文学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璀璨夺目,是我中华民族文坛沃野中一棵参天大树。从春秋时代的《诗经》、战国时代的《楚辞》、汉代的《乐府》,直至魏晋建安诗以及南北朝民歌,与史俱长,繁衍不衰,屡放异彩,人们称之谓‘古风’或‘古体诗’。到了唐代,诗歌发展到鼎盛,在前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声律、韵律、词句对仗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被称谓‘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和白话文诗歌兴起并很快成为了新时代的主干。
趣味诗可以看作是古典诗歌主干上的枝杈。主要体裁有回文诗、变体诗、幽默诗、頂真诗、叠韵诗……等等。其显著特点是对诗体结构形式的要求既严格又特殊。虽然也有内容与形式均臻完美的上乘佳品,但其主要目的是追求作品的形式美,为人们工作之余提供休闲消遣娱乐的一种文字游戏。
例如苏东坡的一首回文诗:
空花落尽酒倾缸, 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水活, 龙团小碾斗晴窗。
作者描写了春花谢尽,酿酒入缸,骄阳消融山巅积雪倾入江河。人们将瓦罐中的清水用微火烧沸,沏泡龙团名茶,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窗外晴朗的景色,勾画出一幅闲适逍遥悠然自得的画面。诗人信笔写来,语丽句畅,欣然成诗,足见其艺术才能之高超。更令人称绝的它还是一首可以由后而前倒卷逆读的回文诗。其内容与形式无丝毫的损伤与瑕疵。
又如刘禹锡的阶梯变体诗〈莺〉:
莺。
解语,多情。
春将半,天欲明。
始逢南陌,复集东城。
林疏时见影,花密但闻声。
营中缘催短笛,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百转如簧烟景晴。
诗人寥寥数语,通过拟人的写法,对黄莺在春天里的黎明,以歌唱、以多情,时而在南园、时而在城东,时而林中见影、时而花间闻声。紧接着又十分夸张地描绘出莺儿的作用:为军营的军笛定时,为阁楼之古筝定音。在千家万户杨柳轻垂一个春日的宏大画面中,这些可爱的莺儿们演出了动听如簧的大合唱。全诗给人以春意盎然、莺歌燕舞的愉悦,并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又如康熙爷的一首幽默诗:
翁仲如何读仲翁?
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
贬尔江南作判通。
据说康熙帝一次出巡中,指着道旁的石人问叫什么名字,康熙当然知道叫‘翁仲’,只是找个话题活跃气氛而已。不料随行人员中一位倒霉蛋翰林慌忙中抢先答成了‘仲翁’。康熙是位颇有涵养的帝王,没有当众给翰林难堪。回京一次退朝时,龙案上留着一张御柬,近侍急忙呈送翰林院,这就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以幽默诗形式书写的圣旨。有趣的是康熙爷索性将四句末尾的‘翁仲’、‘功夫’、‘翰林’、‘通判’全部都故意颠倒过来。极大地强化了讥讽与趣味的效果。这位翰林爷还真走运,碰上了个开明圣君,脑袋没有搬家,只是由部级降到科级,被贬到江南去作县政府的通判(文书)去了。
再如苏小妹的叠字頂真诗:
以‘赏’字起,頂真叠字形式组成一首七言四句小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转载]曼石先生说趣味诗 [转载]曼石先生说趣味诗
先生讲到此,随手又写了一个叠字頂真图(右侧)算是作业,叫我回去也组成一首七言四句诗。
时光飞逝了五十多年,先生那满腹经纶大师风范的形象,风趣幽默谈笑风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眼前。令人难过的是世事难料,万万没有想到高中毕业竟成了和先生的永诀,再没有机会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呜呼。
说 明:
1、文中插图由汾中老校友郝兴坦、高志新、侯启山诸位朋友提供,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2、此文酝酿已有多年了,只是苦于难以下笔:一是当年确曾对这些诗文十分喜爱,反复背诵,但毕竟时隔久远,记忆难免不确,须查阅相关资料核实。然而这些另册里的诗文果然颇难寻找;二是当年有过听讲笔记,而且还认真整理过,因为听讲时用铅笔随手记在一些纸片上,字迹潦草,半个多世纪几成碎片。不料,整理过的笔记以及中学、大学、研究生时期的笔记和书籍都早已荡然无存,恰恰这堆故纸碎片留了下来,奇迹也。
3、另附先生当年对我作文的亲笔文批。几十年来跑遍了大半个祖国,文革十年更是拖家带口辗转到了河南干校、湖南干校、四川、河北、北京。这些资料并非特意保护,然却保存至今。莫不是瞑瞑之中蒙恩师在天之灵的保佑?1954年至今已54年了,感佩先生之恩德与日俱增,值此感恩节到来之际,写此短文,以资纪念。如今国家终于从劫难中崛起,我们敬爱的恩师当含笑于九泉矣。
赵世纬 2008年11月27日感恩节於北京
[转载]曼石先生说趣味诗 [转载]曼石先生说趣味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