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外阅读哪儿去了

 阳光满城6536 2016-08-07

        课外阅读哪儿去了 

 

不止一次地听到家长反映:让孩子看一些文学作品,但是,孩子带到学校的书被老师没收了,不是所带的书内容有问题,也不是学生上课看课外书,而是学校规定学生不准看小说,教科书以外的书都不准看。老师因此发短信给家长,警告“下不为例,否则通报批评”。世上竟有这样的学校,匪夷所思。

两年前应邀到江苏一所老牌学校参访,和高三学生对话,谈如何写作文。有学生说“总感到没什么可写的”;我说,除了观察生活,也可以调动个人的阅读积累,比如,课外阅读的作品,总会有些启示,有些感想。学生说,我们没有“课外”,从高一进校起,一个月只放两天假;在学校看课外书的话,班主任肯定批评;再说,每天的教辅练习和试卷也做不完。我感到尴尬,没想到这所学校是这个样。我只好退一步,说,那就把为语文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多翻翻,聊胜于无。哪知学生神情漠然地看着我,问:“什么‘读本’?”我这才知道,该校竟然没有为学生订配套读本,却配了大批应试教辅资料,他们认为这就是语文教学。为了应试,他们违背教育规律,公然歪曲“阅读”。有同行说,一些应试教育疯狂的学校,学生即使上了大学,仍然表现得粗俗,和学校禁止课外阅读不无关系。

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类似的现象,这也是近年学校流行“阅读节”的根由。学校本来是读书的地方,却要办“阅读节“来推动阅读意识,咄咄怪事。为了应试,学生已经没有课外,而个人利用休息时间读一两本经典作品,却被教师(甚至是语文教师)训斥,我不明白这些教师是不是有文化的人,他们站在讲台上,会能学生作出什么示范。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熏染,他们有可能认为“阅读”与“学习”无关,会干扰学习,从此丧失读书趣味,对“阅读”产生错误理解,进而排斥阅读。学校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反而灌输错误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反教育”了。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样的常识:儿童学会了阅读,就有了认识和观察世界的基本能力;保护并发展这种能力,是教育的任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是获得教养和发展思维的途径,同时,也在培养趣味和情调。学生走出学校时,他应当是个有阅读习惯的文明人。

在一生学习的起点,养成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远比那个“起跑线”有价值,因为它没有终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难看到错误教育形成的落后状态。在一些学校,由于部分教师对“阅读”的错误理解,他的学科专业能力往往也就比较差,他们误认为“阅读”仅仅是语文科的任务,而不认为是基本能力要求,他们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只迷信“用时间换分数”,只要文凭,不要文化。从事阅读推广的人士曾说起,最大的阻力,来自家长、校长和部分教师。

人的高贵源自教养,教养则来自于“精神底子”。学生时代,是人生“打底子”时期,此时读什么样的书,以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小学时期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最容易接受真善美的事物;这一时期的阅读量和阅读视野,极有可能形成丰富的经验,从而影响人的一生。读书“不能错过季节”,作物的种植,过了时节,很难补种。学校禁止课外阅读,让学生淹没于题海之中,是对生命的践踏,也是对教育的亵渎。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总有悲观论调,认为在当下中国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这全在于学校能否排除杂念,坚守常识,对教育的品质有没有真正的追求。面对应试大潮的冲击,一些学校坚持要求学生尽可能地阅读,积累阅读经验。不久前,访问合肥八中,我认为他们的阅读理念值得重视。真正形成读书风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命方式,这所学校要求教师在推进阅读宣传时,不能有利诱的语言,比如,“不得宣传‘读课外书对高考有用’”,如果教师说这样的话,也是对阅读的歪曲。所谓基础教育,是对一生起作用的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恪守常识。任何短视行为,都会败坏教育的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