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大师——拉威尔和《波莱罗》舞曲 阅读:97次 页数:7页 2014-03-02 举报
管弦乐大师——拉威尔和《波莱罗》舞曲 管弦乐大师 拉威尔和《波莱罗舞曲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莫里斯(RavelMauriee, 1875—1937年),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 拉威尔6岁到巴黎,7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进 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5年.先后学习过 钢琴,和声,对位和作曲. 青年时代的拉威尔就已是有一种追求标新立异的 创作构思和不同一般的崭新音响的倾向.特别是他早 期的创作受德彪西(1862--1918年)革新思想的影响. 对他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为了 口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永铎 追求更明确的音乐语言,决然抛弃印象派的那些思想, 回到更古老,更纯粹的法国音乐传统,同民族民间音 乐,特别是同西班牙民间音乐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 形成了所谓'法国新古典乐派',并用一些有独创性 的和声语汇,管弦乐音色,主题和形象,以及大胆引 进的爵士音乐因素等,丰富了当时法国的音乐. 通常将拉威尔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从开始创 作到1914年为止是他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有管 弦乐《西班牙狂想曲》(1907年)等作品.从一开始, 他的和声语言与钢琴风格都有高度的独创性,特别突 出的是他的管弦乐写作,虽然大部分是钢琴作品的配 器,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以独特的管弦乐手法表现出 来.他技巧高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展了乐队各 种乐器的演奏性能,丰富了乐队整体的表现力.第二 1/7页
阶段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作品包括有管 弦乐曲《圆舞曲)(1920年)和享誉世界的管弦乐曲《波 莱罗X1928年)等音乐作品.他的作品织体严谨精炼, 音响华丽多彩,是大家公认的管弦乐大师. 在音乐界普遍存在有这样一种印象'拉威尔模仿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印象主义'.拉威尔虽与德彪西 同属印象派作曲家,但两人各具有异常不同的特点. 普遍认为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是主观性的,其中抽 象的因素相当突出.可是拉威尔的音乐则是客观的, 尽管其中带有浓郁的印象主义色彩,但其内涵都充满 着鲜活生动的积极因素.另外,拉威尔的作品还有一 音响技术6—77
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其中饱含的西班牙民族风格. 由于他出生在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交界的地区,从小 又是在母亲的熏陶下接触了大量的西班牙民族民间音 乐的旋律,故而在他日后刨作中,十分自然地体现了 早已溶化在他血液之中的气质.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拉威尔的音乐流畅细致,色彩极为丰富.但与德彪西 的淡雅相比较,他的音乐更为热情.拉威尔是一位天 才的管弦乐色彩大师,他的音乐具有浓郁而又灿烂的 效果. 拉威尔从未担任过公职,他的社交活动领域比较 小,终身没有结婚.主要的社会活动是教了几个他感 兴趣的私人学生.他也写过少量的但非常有特点的评 论文章,对于他同时代作曲家的作品总是充分肯定, 对有才华的年青人更是积极支持.在1932年拉威尔 不幸遭遇一场车祸,头部受伤,经外科手术治疗后仍 然无效,于1937年l2月28日去逝,享年62岁. 2/7页
《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1928年所作的管弦乐 曲.1928年11月在巴黎歌剧院作首次演出.《波莱罗》 是西班牙文'bolero'的音译,原指一种西班牙民间 男女双人舞.德国民族音乐学家萨克斯(1881—1959 年)在《世界舞蹈史》中指出:'这种舞蹈为西班牙 舞蹈家塞雷索约于1780年根据西班牙古老的传统舞 蹈改编而成.' 《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受鲁宾斯坦夫人伊 达?鲁宾斯坦(1888--1960年)之托而作.伊达是当 时颇有革新意识的舞蹈家之一,她为了创作一部具有 西班牙风格的独幕舞剧,便邀请抻威尔为舞剧配乐, 1928年拉威尔从美国回国后,于同年lO月完成了此 曲.舞剧的情节较简单,一位吉卜赛少女在西班牙小 酒店里翩翩起舞,起初她缓慢的轻盈的舞步并未引起 酒店顾客的注意.但随着逐渐热烈的音乐,舞蹈越来 越欢快奔放,四周围观的男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 的动作.后来终于将在场的人们都吸引过来一起欢 舞,随着她的舞姿愈来愈热烈,他们的情绪也愈来愈 高涨,男人们击掌跺脚为她伴奏.最后舞蹈在狂欢的 气氛中结束.首演时,由伊达?鲁宾斯坦扮演剧中 的少女. 《波莱罗》舞曲首演后,很快地为全世界的听众 所接受,它不但在音乐会上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为 了适合各种乐器组合演奏的乐曲,甚至在大街小巷里 6-78音响技术 行人的哨声中也可以听到.在拉威尔的《波莱罗》舞 曲中,最突出的首先是它的节奏,这是长两小节的一 个同定节奏型,后一小节只是前J4,节的变体,这就 是贯穿着整首乐曲的富有特点的节奏型,它那在后来 3/7页
被称为'纠缠不清的节奏'一开始便南小鼓击出,除 了这小鼓始终不断地击奏之外,还有长笛,大管,法 国号,小号,双簧管,单簧管以及各种弦乐器等.在 速度方面,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作曲家要求演奏速 度自始至终保持不变,不能随意加快或减慢.拉威尔 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时是这样,他对其他指挥家的要求 也是这样.关于这首《波莱罗》舞曲,拉威尔本人 在自传中写道:'这是一首慢速度的舞曲,它的旋律, 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其中小军鼓连续不断地强调着 《波莱罗》舞曲的节奏,而一个因素的多样变化,促 成了管弦乐队的一个整体渐强过程.' 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是一首单纯的音色变奏 曲,乐曲中的两个主题在色彩缤纷的管弦乐配器中交 替出现,其中两个主题原样反复多次,而旋律却始终 没有展开,乐曲的拍子和速度也始终如一没有变化, 只是乐器的选用和编配丰富无比,各种音色搭配得 协调自然而富有特色,从而使乐曲一点也不感到枯 燥,十分的耐听. 有这样一段记载:'1929年11月14日,《波莱 罗》舞曲在纽约首演,由世界着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 (1867--1957年)亲自指挥.拉威尔亲临现场.托斯卡 尼尼用了在作曲家看来太快的速度,演出很受欢迎. 听众和演奏员们都极为欣赏这次演出.突然.听众欣 喜地发现了此曲的优秀作曲家拉威尔,于是大家更为
激动地鼓起掌来.拉威尔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众 目睽睽之下,也不站起身来应酬和鞠躬,似乎这一切 与他毫无关系.音乐会结束后,容光焕发的托斯卡尼 尼高兴地朝拉威尔走来,而拉威尔矜持地迎上去,丝 4/7页
毫不考虑指挥家的情绪,唐突地冲出一句'这不是我 的速度.'犹如一瓢冷水浇在一个很有自信心的指挥 家的头上.托斯卡尼尼也不示弱地回敬他:'如果我 用了你的速度,《波莱罗》就不会给人什么印象了'. 没想到拉威尔居然刻薄地说:'那你就别演奏它.'这 场争吵,导致拉威尔和托斯卡尼尼的不和.《波莱罗》 舞曲也有好几年没有出现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挥棒下. 许多年过去了,托斯卡尼尼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一 次'极乐世界剧院'举行音乐会时,他将《波莱罗》 列到他指挥的音乐曲目中.坐在包厢深处的拉威尔, 这一次非常满意他的演奏.这段记载不管它是否真实, 但它说明了拉威尔对音乐的严谨态度. 响彻全球的《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作品中的 精品.拉威尔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法国音乐的特性,结 构简炼明晰,风格清新典雅.同时,他在和声,配器 等方面的出色创造,使之又有了鲜明的个性.他的技 术纯熟,写作时不断推敲琢磨,力求将形式与内容结 合的尽善尽美.他特别注意吸收各种音乐素材,偏爱 舞蹈体裁,如法国的小步舞,里戈顿,西班牙的马拉 加舞,哈巴涅拉,波莱罗,美国的爵士等等.他也非 常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多次编配民歌,为欧洲各国民 歌配置和声,写作了大量的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歌曲. 他的这种写作技巧,在民间音乐中是常可见到的.但 在不间断的反复中,由于配器的作用,笔法,力度和 色彩都随时在更新,焕发出万花筒般变化万端的光华. 但是有一点要请广大音乐爱好者们注意,这就是拉威 尔的《波莱罗》舞曲的标题只是名义上的,即用以作 为芭蕾舞的一个简单的标题而已,因为乐曲的结构, 旋律,节奏和速度,都同西班牙民间舞曲'波莱罗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