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山文化】我们的皖村

 zhangljie265 2016-08-07


航拍潜河

  去年金秋时节,潜山本土一批作家响应县委、县政府“全域大旅游、全县大景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对全县美好乡村示范点开展了一次全覆盖式的文化搜集挖掘行动,写了100多个有文化内涵、有历史故事的村庄。阅读厚厚的文稿时,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皖地皖村皖文化的醇香中。作为安徽之源的潜山,春秋时属皖国,县城自东汉至南宋先后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乡村称为“皖村”自是当然,文集定名为《皖村》顺理成章。


潜水滨河景区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村性的”。经过60多年的沉淀,潜山的乡村依然是温馨的家园,依然是当前和今后全县发展的重头板块。多年来,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目标,潜山推进文旅、农旅融合发展,物化历史人文景点,尤其在美好乡村建设上,我们遵循了因山、因水、因林、因文化制宜,合理配置乡土绿化、乡俗场所,注重延续地域乡土文化,保持传统村落的自然和地域特色,这让我们的美好乡村焕发出耀眼光彩,同时也为我们的旅游发展开辟了全新天地。


潜山弹腔 摄影/安庆塔影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乡村的土地上,几千年的生产发展孕育了深厚的乡村文化,这当然也包括乡村风俗和乡村情感。从远古到现代,从烽火到炊烟,从石器到航天,从象形记事到手机微信,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乡村文化发展的进程,生命之根深植土地,人类灵魂紧系文化。潜山弹腔、民间音乐舞蹈十二月花神、潜山陶艺手工制作技艺和潜山王河舒席手工编织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乡村文化永远闪烁着我们潜山人的智慧之光。


官庄镇官庄村广兴老屋示范点

  潜山的知名度、美誉度,源于我们有全国样板的美丽乡村,更源于我们有自己的特色古皖文化。皖村即是古韵厚重与容颜靓丽相融合的皖地潜山之乡村。


  文化是乡村的根基、旅游的核心,没有文化的景点,再好的风景也是没有灵魂的。乡村旅游开发不仅仅需要关注农村自然环境改造和建筑硬体提升,乡村旅游也不应该仅仅是吃农家饭和住农家院。乡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以这些方式为载体,中国人骨子里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家国情怀等优秀文化基因,才应该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乡村旅游开发不仅仅是让农村居民口袋里钱多起来,更应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心灵受到净化、行为得到塑造,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

  我们必须重新走进乡村,挖掘自己的乡村文化。


水吼镇黄龛中心村燕窝美好乡村示范点

  《皖村》就是基于这个宗旨,从历史传说、地名来历、地理面貌、生活变迁、社会事件与历史名人多方面搜集挖掘文化元素,以基本背景与史料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整理而汇编乡村史志的一次尝试。如果文集的出版,能让每个美好乡村示范点不仅有景点可看,还能有故事可听,有韵味可品,进而营造进一步加大保护开发和建设乡村文化的氛围,培育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让文化更好地在乡村扎根、开花、结果,那将是这本《皖村》的价值。


水吼镇黄龛中心村渐水湾美好乡村示范点

  西方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这是在告诫人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需要有向自然索取和对自然进行理性改造的动力,还应担负起对自然遗存、历史文化、人类文明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天柱山镇茶庄村高河老屋示范点 摄影/赵虎

  回顾潜山美好乡村建设的历程,我们在美好乡村规划上,充分考虑旅游功能的定位,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编制农业生态特色产业村、旅游休闲产业村、工业特色村和文化特色村规划;在建设风貌上,全面推行“白墙、灰瓦、坡屋面”的建筑风格,充分彰显地域特色;在布局上,体现各村特色,实行分类编制,不求千篇一律,不搞大拆大建。官庄村美好乡村规划建设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天柱山镇和官庄村被评为省宜居镇村,水吼镇和黄龛等4个村居被评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黄泥街道、槎水乐明等5个村居入选省传统村落名录。我县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获评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现已发展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休闲农业(农家乐)景点8个,星级农家乐22家。乡村文化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转变成资产、产品,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黄铺镇黄铺中心村徐老屋示范点

  一个山寨、一段河岸、一口古井、一棵古树,每一个文化遗存,都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皖村》既是对潜山这片古皖大地上的乡村文化史最好的挖掘和总结,更是一次对乡村自然史、生活史、进步史的再现和传承。

  这就是我们潜山文化的“DNA”,名字叫“皖村”。


源潭镇双峰居委会莲花塘中心村

  因为寻踪,我们寻到了皖村文化的“DNA”,因为寻到了皖村文化的“DNA”,再次体验了我们的先人在亲近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与鸟兽虫鱼的过程中,与自然、土地、乡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于是,历史有了生命,文化有了灵魂,我们也寻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故乡”。

痘姆乡吴塘中心村汪中屋美好乡村示范点

  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蓝天白云、蛙声虫鸣,但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地方,一些传统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这让我们深刻警醒自己,一定要留住乡村文化的“DNA”。


黄铺镇黄铺村望虎中心村上新屋示范点

  用生态文明的思维来重新审视乡村,让传统文化回归乡村日常生活,重新唤起乡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重拾乡村文化自信。让现代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必须怀抱着这样古典的诗意。就像这《皖村》中皖村的符号——皖村在我们的身后,又在我们的面前。《皖村》让文化的元素驻留在心。

  皖,意在美好、明媚。心有“皖村”,风景自是美好、明媚的了。

来源:潜山县文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