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会不由自 主地(徒劳地)在高速路上改变方向寻找中线。这也是简单的自动线路为什么会消亡的原因。 它往往会进入“大摆”或者“频跳”的状态,也就是说,神经质地从一个过度反应摆荡到下一 个过度反应,努力寻求安稳。对付这种过度补偿的倾向,办法有一千种,每个办法都有上千种 已经发明出来的更先进的电路实现。在过去的四十年间,有控制理论学位的工程师们写了装满 . 182以利.惠特尼(Eli Whitney,1765~1825):美国机械工程工程师、发明家,发明轧花机,设计并生产装配步枪用的 互换零件,对工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一个书架又一个书架的论文来交流刚刚发现的震荡反馈问题的最新解决方案。幸运的是,反馈 回路是可以被整合进入有用的配置之中的。 让我们以抽水马桶这个控制装置原型机为例。给它安上一个把手,我们就可以调节水箱中 水线的高度。而水箱中的自我调节机制会随之把水调节到我们所设定的高度。向下扳,自我调 节机制就会保持在一个满意的低水平,往上扳,它就会放水进来达到一个高水位。(现代的抽 水马桶上还真有这种把手。)现在让我们走得更远一点,再加上一个自我调节的回路来扳动把 手。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连这一部分的活都放手不做了。这第二个回路的工作,是为第一个 回路寻找目标。这么说吧,第二个机制在感受到进水管的水压,就会移动把手,如果水压高, 就给水箱定一个高水位,如果水压低,就给它定一个低水位。 第二个回路控制着第一个回路的波动范围,而第一个回路则控制着水。从抽象的意义上来 说,第二个回路给出的是一种二级控制:对控制的控制,或者说,元控制。而有了这个元控 制,我们这个新出炉的二级马桶的行为方式就是“有目的的”。它可以依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 整。尽管为第一个线路进行目标设定的第二线路也同样是机械的东西,但整个机制本身确实在 选择自己的目标的事实,使这个元回路获得了某种生物的感觉。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反馈回路,却可以在一种无穷无尽的整合过程中缝合在一起、永远共 同地工作下去,直到形成一个由各种具有最不可思议的复杂性和错综复杂的子目标构成的塔。 这些回路塔会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诧异,因为,沿着它们流转的信号,会无可避免地相互交叉自 己的路径。A引发 B,B引发 C,C又引发 A。以一种直白的悖论形式来说:A既是原因,又是结 果。控制论专家海因茨.冯.福斯特把这种难以捉摸的循环称为“循环因果” 183。早期人工智能 184 185 权威沃伦.麦克洛克 把它称为“非传递性优先” ,意思是说,优先级的排序上会像小孩子玩 的石头—剪刀—布那样无休止地以一种自我参照的方式自我交叉:布能包石头,石头能崩坏剪 刀、剪刀能裁剪布,循环不已。而黑客们则把这种情况称之为递归循环。不管这个谜一样的东 . 183循环因果:circular causality。 . 184沃伦.麦克洛克(WarrenMcCulloch,1898.11.16~1969.09.24):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和控制论专家。 . 185非传递性优先(intransitivepreference):所谓传递性,就是说如果 A和 B有关系 R,B和 C有关系 R,那么 A和 C也就关系 R,“大于”就是一个有传递性的关系:如果 A大于 B,而 B又大于 C,那么 A大于 C——“大于”这个关系 经由 B传递到 C。现在的情况是 A引发 B,B引发 C,所以如果传递的话,那么应该是 A引发 C,但现在是 C引发 A,所以 说不传递。 西到底叫做什么,它都给了传承 3000年的逻辑哲学以猛然一击。它动摇了传统的一切。如果有 什么东西既是因又是果的话,那么所谓的理性,岂非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唾手可得之物? 7.4自我能动派 复杂电路常常具有奇怪的反直觉行为,其根源正是在那些套叠起来且首尾相接的回路所具 备的复合逻辑。精心设计的电路看似能够可靠、合理地运行,然而突然之间,它们就踩着自己 的鼓点,毫无预兆地转向了。人们付给电子工程师们高额的工资,就是让他们去解决所有回路 中的横向因果关系。然而,对于机器人这种程度的复杂性来说,电路的异常表现是无法消除 的。如果把这一切都简化到其最简形式——反馈回路——的话,循环因果正是那无处不在的矛 盾。 自我从何而来?控制论给出了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答案:它是从它自己那里涌现出来 186 187 的。而且没有别的法子。进化生物学家布赖恩.古德温 告诉记者罗杰.卢因 :“有机体既是它 自己的因也是它自己的果,既是它自己固有的秩序和组织的因,也是其固有秩序和组织的果。 自然选择并不是有机体的因。基因也不是有机体的因。有机体的因不存在。有机体是自我能动 派。”因此,自我实际上是一种自谋划的形式。它冒出来是为了超越它自己,就好象一条长蛇 吃掉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乌洛波洛斯衔尾蛇188——那个神秘的圆环。 按照荣格189的说法,衔尾蛇是人类灵魂在永恒概念上的最经典的投影之一。这个咬着自己 的尾巴的蛇所形成的环,最初是作为艺术装饰出现在埃及雕塑中。而荣格则发展出一套观点, 认为那些在梦中造访人类的近乎混沌的形形色色的意象,容易被吸附在稳定节点上,形成重要 且普适的图像。如果用现代术语来作比的话,这跟互连的复杂系统很容易在“吸引子”上安顿 . 186布赖恩.古德温(BrianGoodwin,1931~2009):加拿大数学家和生物学家,圣塔菲研究所的创办者之一。2009年不 幸从自行车上跌落受伤,在医院做了手术后去世。——译自“维基百科” . 187罗杰.卢因(RogerLewin):英国人类学家和科学作家,曾做过十年《科学》杂志的新闻编辑,是伦敦经济学院复杂 性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译自“维基百科” . 188衔尾蛇(Ouroboros,亦作咬尾蛇):是一个自古代流传至今的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 巴,结果形成一个圆环(有时亦会展示成扭纹形,即阿拉伯数字 8的形状),其名字涵义为“自我吞食者”。这个符号一 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征意义,而当中最广为接受的是“无限大”、“循环”等意义。另外,衔尾蛇亦是宗教及神话中的常 见符号,在炼金术中更是重要的徽记。近代,有些心理学家(如卡尔.荣格)认为,衔尾蛇其实反映了人类心理的原型。 . 189荣格(C. G.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他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是现代心理学的 鼻祖之一。 下来的情形非常相像。而一大堆这样具有吸引力、奇异的节点,就形成了艺术、文学以及某些 类型的疗法的视觉词汇。在那些最持久的吸引子当中,一个早期的图式就是“吞食自己尾巴的 东西”,往往用图像简单地表示为一个在吞噬自己尾巴的蛇状龙所形成的完美圆环。 衔尾蛇的循环回路显然是一个反馈概念的象征,我难以确定到底是谁先在控制论的语境中 使用它。作为真正的原型,它也许不止一次地被独立地看作是一个反馈的象征。我毫不怀疑, 当任何一个程序员在使用 GOTO START循环的时候,他脑子里都会浮现出那副蛇吃自己尾巴的 微弱图像。 蛇是线性的,但当它回身咬住自己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非线性物体的原型。在经典的荣格 主义框架中,咬住尾巴的衔尾蛇是对自我的一种象征性的图解。圆圈的完整性就是自我的自我 控制,这种控制既来源于一个事物,也来源于相互竞争的部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反馈回 路的最为平实的体现,抽水马桶也同样是一只神秘的野兽——自我之兽。 荣格派学者认为,自我(self)其实应该被看成是“我(ego)的意识的诞生前的一种原 始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是那种原始的曼达拉状态 190,而个体的我(ego)正是从这种心灵 状态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我们说一个带着恒温器的炉子有自我,并不是说它有一个我。所 谓自我,只不过是一个基础状态,一个自动谋划出来的形式,而假如它的复杂性允许的话,一 个更为复杂的我便藉此凸显出来。 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同义反复:自明、自指、以自己为中心并且自己创造自己。格雷戈 里.贝特森说,一个活系统就是一个“缓慢地进行自我复原的同义反复。”他的意思是说,如 果系统受到干扰或者干涉,它的自我就会“朝向同义反复寻求解决”——沉降到它的基础自指 状态,它那个“必要的矛盾”中。 每一个自我,都是一场试图证明自己特性的论争。恒温系统的自我内部总是在争论到底该 调高还是调低炉子温度。海伦的阀门系统则会不间断地就它所能执行的唯一的、孤立的动作进 行争论:应不应该移动那个浮子? 一个系统,就是任何一种能够自说自话的东西。而所有的有生命的系统以及有机体,最后 都必然精简为一组调节器,即化学路径和神经回路,其间总是进行着如此愚蠢的对话:“我 . 190曼达拉(mandala):所谓“曼达拉”,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上和人类大脑记忆体内存在着一种图式或图形:其外围是 一圆形圈或方形圈;其中央或作对称的“十”字形,或作对称的“米”字形。 要,我要,我要要要;不行,不行,你不能要”。 把各种自我播种到我们构建的世界,就给控制机制提供了一个家,让它们在那里滴注、蓄 积、满溢和迸发。自动控制的出现分成三个阶段,也已经在人类文化中孵化出三个几乎是形而 上学的改变。控制领域的每个体制,都是靠逐渐深化的反馈和信息流推进的。 由蒸汽机所引发的能量控制是第一阶段。能量一旦受到控制,它就达到了一种“自由”。 我们释放的能量再多,它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时,由于我们达成某一目标所需 要的卡路里(能量)越来越少,我们那些最为重大的技术成果,也不再朝向对强有力的能源做 进一步控制。 相反,我们现在的成果是通过加大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得来的。而对物质的精确控制,就是 控制体制的第二阶段。采用更高级的反馈机制给物质灌输信息,就像计算机芯片的功用那样, 使物质变得更为有力,渐渐地就能用更少的物质做出没有信息输入的更大数量物质相同的功。 随着那种尺寸堪比微尘的马达的出现(1991年成功制作出了原型机),似乎任何规格的东西 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分子大小的照相机?可以,怎么不行?房子大小的水晶?如你所 愿。物质已经被置于信息的掌握之下,就跟现在的能量所处的状态一样,方法也是同样的简 便——只要拨动拨号盘就好。“二十世纪的核心事件,就是对物质的颠覆。”技术分析家乔治. 吉尔德191如是说。这是控制史的一个阶段,一个我们身历其中的控制的阶段。从根本上说,物 质——无论你想要它是什么形状——都已经不再是障碍。物质已经几乎是“自由”的了。 控制革命的第三阶段,是对信息本身的控制。两个世纪之前,当把信息应用于燃煤蒸汽的 时候,就播下了它的种子。从这里到那里,长达数英里的电路和信息回路执行着对能量和物质 的控制,而这些线路和信息回路也在不经意间让我们的环境充满了信号、比特和字节。这个未 受约束的数据狂潮达到了有害的水平。我们产出的信息,已经超过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范围。我 们所曾憧憬的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事实。但是,所谓更多的信息,就好象是未受控制的蒸汽 爆炸——除非有自我的约束,否则毫无用处。我们可以这样改写吉尔德的警句:“二十一世纪 的核心事件,是对信息的颠覆”。 基因工程(控制 DNA信息的信息),以及电子图书馆(管理图书信息的信息)所需的各种 . 191乔治.吉尔德(GeorgeGilder):当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经济学家,被称为“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上世 纪 80年代,他是供应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90年代,他是新经济的鼓吹者。他为《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著 名杂志撰稿,影响较大的著作有:《企业之魂》,《财富与贫困》。 工具,预示着对信息的征服。首先感受到信息控制的冲击的,是工业和商业,这跟能量和物质 控制产生的冲击一样,后来才会逐渐渗入到个体领域。 对能量的控制征服了自然的力量(让我们变得肥胖);对物质的控制带来了可以轻易获取 的物质财富(让我们变得贪婪)。那么,当全面的信息控制遍地开花的时候,又会为我们带来 怎样五味杂陈的混乱?困惑?辉煌?躁动? 没有自我,几乎什么也不会发生。马达,数以百万计的马达,被赋予了自我,现在正管理 着各种工厂。硅基芯片,数以十亿的硅基芯片,被赋予了自我,将会自我设计得更小更快来管 理马达。很快,纤细的网络,数量无限的网络,被赋予了自我,将会重新构思芯片,并统治所 有我们让它们统治的东西。假使我们试图通过掌控一切的方式来利用能量、物质和信息的巨大 宝藏的话,那么必然会陷入失败。 我们正在以所能达到的速度,尽可能快地把我们这个已经建好的世界装备起来,指令它自 我治理、自我繁衍、自我认知,并赋予它不可逆转的自我。自动化的历史,就是一条从人类控 制到自动控制的单向通道。其结果就是从人类的自我到第二类自我的不可逆转的转移。 而这些第二类自我是在我们控制之外的,是失控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最聪慧的头脑也未 能发明出一个超越古代的海伦所发明的自我调节装置,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此。伟大的列奥纳多. 达.芬奇 192建造的是受控制的机器,而不是失控的机器。德国的技术史学家奥托.麦尔说过,启 蒙时代的工程师们本可以利用在当时就已经掌握的技术建造出某种可调节的蒸汽动力的。但 是,他们没有,因为他们没有那种放手让他们的造物自行其事的魄力。 另一方面,古代的中国人尽管其创造从来没有超出过指南车,却拥有一种正确的关于控制 的无念心态。听听老子这位神秘的学者在 2600年前的《道德经》中所写的,翻译成最地道的现 代话语就是: 智能控制体现为无控制或自由,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智能控制; 愚蠢的控制体现为外来的辖制, . 192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意大利文艺复兴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博学多才著称。 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光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 方面都有不少创见或发明。 因此它是不折不扣的愚蠢控制。 智能控制施加的是无形的影响, 愚蠢的控制以炫耀武力造势。193 老子的睿智,完全可以作为 21世纪饱含热忱的硅谷创业公司的座右铭。在一个练达、超 智能的时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将体现为控制缺失的方式。投资那些具有自我适应能力、向自 己的目标进化、不受人类监管自行成长的机器,将会是下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要想获得有智 能的控制,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机器自由。 至于这个世纪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时间,则是为了 21世纪那个首要的心理再造工作而预留 的彩排时间:放手吧,有尊严地放手吧。 . 193《道德经》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第八章封闭系统 8.1密封的瓶装生命 旧金山史坦哈特水族馆194一长溜展品的尽头,灯光照耀下怡然自得地生长着一丛密集的珊 瑚礁。水族馆的玻璃墙后面,几英尺的完备空间就将南太平洋海底一英里长的珊瑚礁上的各种 生物集中展现了出来。 这浓缩的礁石以异乎寻常的色调和怪异的生命形态,营造出一种新纪元音乐般的氛围。站 在这个长方形容器的前面,如同脚踩着和谐的节点。这里每平米生物种类数目超过了地球上其 他任何地方。生命密集得不行了。那异常丰富的自然珊瑚礁,已经被进一步压缩成了超越自然 富集程度的人造堡礁。 两扇平板玻璃窗让你一览充满异域生物的爱丽丝奇境。嬉皮士般色彩斑斓的鱼瞪着眼看橙 色底白条纹的小丑鱼,抑或是在看一小群亮蓝雀鲷。这些艳丽的小精灵时而在栗色软珊瑚那羽 毛般的触手中间疾速游走,时而又在巨型海蚌那缓慢翕动的肥唇间穿梭。 对这些生物说来,这里不单是圈养栏,这里就是它们的家。它们要在这里吃、睡、打闹, 在这里繁育后代,直到生命的尽头。不仅如此,如果时间充足,它们还会共同进化,共享天 命。它们所拥有的是一个真正的生命群落。 在这个珊瑚展示池后面,一堆隆隆作响的泵机、管道和各种机械装置,在电力的带动下维 持着这个玩具礁体上的超级生物多样性。一个游客,打开一扇没有任何标志的门,从水族馆昏 暗的观景室中跋涉到泵机这里,一开门,就有眩目的外星人似的光线奔涌而出。这里的房间内 部刷成了白色,弥漫着温热的水汽,耀眼的灯光令人感到窒息。头顶的架子上挂着炙热的金属 卤素灯,每天放射出 15个小时的热带阳光。盐水涌动着穿过一个四吨重的水泥大桶,桶里装了 满是净化菌的湿沙。在人工阳光之下,长长的浅塑料托盘里绿色水藻生长旺盛,过滤着礁石水 体所产生的自然毒素。 . 194史坦哈特水族馆: Steinhart Aquarium 对于这个礁体来说,工业管道装置替代了太平洋。一万六千加仑的再生海水旋转着流过仿 生系统,冲刷着这块珊瑚礁,像南太平洋那长达数英里的海藻园和沙滩给野生珊瑚礁提供的东 西一样,带来了过滤的、湍急的、富含氧气的海水。这一整套带电的展示,是精细脆弱、来之 不易的平衡,每天都需要能量和照料。一步走错,整块珊瑚礁就可能在一天内分崩离析。 古人都知道,一天就可以摧毁的东西,要想建成它,可能会需要几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 间。在史坦哈特珊瑚礁建成之前,没有人确定是否能通过人工方法建立起珊瑚礁群落,如果可 以,也没有人知道这样的工作到底需要耗费多长的时间。海洋科学家清楚地知道,作为一种复 杂的生态系统,珊瑚礁必须按照正确的顺序才能组合成功。但是没有人知道那个顺序到底是什 么。很显然,当海洋生物学家劳埃德.高梅兹起先在学院水族楼那阴湿的地下室中转悠的时候, 他也不知道这个顺序到底是什么。高梅兹一桶桶地把微生物倒在大塑料槽里搅和,按照不同的 顺序逐样添加各个物种,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成型群落。但基本上每次尝试都是失败的。 每次尝试开始的时候,他都会首先培养出一份浓稠的豆色海藻培养液,排放在正午的阳光 下,乱糟糟地冒着泡泡。如果系统开始偏离形成珊瑚礁的条件,高梅兹就会冲洗培养槽。用了 一年不到的时间,他终于获得了演化方向正确的原型珊瑚培养液。 创造自然需要时间。高梅兹启动珊瑚礁(项目)5年之后,礁体才形成自我维持系统。直 到前不久,高梅兹还必须给栖息在人造礁石上的鱼和无脊椎生物提供食物。不过在他看来,现 在这块礁体已经成熟了。“经过持续了 5年的精心照料,我已经给水族箱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食 物网,因此,我不必再给它喂食了。”唯一要提供的就是阳光,卤素能源不断地燃烧,生成人 造日光倾泻在这块人工礁石上。阳光哺育海藻,海藻养活水生物,水生物养活珊瑚、海绵、蛤 蜊和鱼。而归根到底,这块礁石是靠电力维持生命的。 高梅兹预测说,当这个礁石群落最终稳定下来时,还会发生进一步的转变。“在我看来, 到满 10岁之前它还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因为到那时候礁石会发生融合。基脚珊瑚开始向下扎根 到松散的岩石中,而身处地下的海绵会在底下挖洞。所有这些会整合成一个大型的生命群。” 一块有生命的岩石就从几个种子生物体中发展起来。 大家都没料到,在所有融进这块玩具礁石的生物里面,大约有 90%的生物是偷偷进来的, 也就是说,最初的那锅培养液里没有它们的影子。其实,当初那培养液里就存在着少量且完全 不可见的微生物,只不过直到 5年之后,等到这块礁石已经做好了融合的准备,才具备了这些 微生物参与融合发展的条件,而在此之前,它们一直隐匿而耐心地漂浮着。 与此同时,某些在初始阶段主宰这块礁石的物种消失了。高梅兹说,“我没有预料到会出 现这种情况。这让我非常震惊。生物接连死去。我问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实证明我什么 也没有做错。这只不过是群落的循环而已。这个群落启动之时需要大量的微藻类。之后的 10个 月内,微藻类消失。接着,某些开始时很旺盛的海绵消失,另一种海绵却突然冒出头来。就在 最近,一种黑色海绵开始在礁石里扎下根。而我却完全不知道它是从哪来的。正如帕卡德的北 美大草原以及温盖特的楠萨奇岛的复原工作,珊瑚礁在组合的初始阶段,而不是在维护阶段, 需要某些伴护性物种的帮助。礁石中的某些部分只不过是“拇指”。 劳埃德.高梅兹的这种建造礁石的技巧在夜校里大受欢迎。对于那些痴心不改的业余爱好 者来说,珊瑚礁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最新出现的挑战。这些人登记入学,就是为了学会怎样把浩 瀚的大洋微缩到 100加仑。高梅兹的这个微缩盐水系统,把方圆数英里的生物收入一个带附件 的大型水族箱里。附件也就是定量给料泵机、卤素灯、臭氧发生器、分子吸附过滤装置,诸如 此类的东西。每个水族箱 1万 5千美金,价格不菲。这套昂贵的设备运转起来,就像真正的海 洋一样,清洁、过滤着礁石周围的水体。珊瑚的生存环境需要水溶气体、微量化学元素、酸碱 度、微生物种群、光照、波浪模式和温度等种种因素上达到非常精细的平衡。而所有这一切, 都是由机械装置和生物制剂的互联网络在水族箱中提供的。按照高梅兹的说法,常见的失误, 往往在于试图往生物栖息地塞入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生物,或者,正如皮姆和德雷克所发现 的,没有按照正确的顺序来引入这些生物。那么,顺序到底有多么要紧?高梅兹的说法:“生 死攸关。” 要获得稳定的珊瑚礁,重要的是要做好最初的微生物母体。夏威夷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克莱 尔.福尔索姆曾经根据他对广口瓶中的微生物培养液所作的研究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任何一种 稳定的封闭生态系统的基础,基本上都是某种微生物。”他认为,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里,微 生物都肩负着“闭合生物元素之环”的作用,使大气与养分能够循环流动。对此,他通过微生 物的随机混合找到了证据。福尔索姆所做的实验跟皮姆和德雷克所作的实验非常相似,唯一的 区别就是,他把广口瓶的盖子给封上了。他仿制的不是地球生命的一小部分,而是自给自足的 整个地球的自我循环系统。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处于某种循环之中(除了些许无足轻重的轻气 体的逃逸,以及陨石的少量坠落)。用系统科学的术语来说,地球在物质上是一个封闭系统。 而另一方面,从能量/信息的角度来看,地球又是开放的:阳光照射着地球,信息则来来去去。 像地球一样,福尔索姆的广口瓶在物质上是封闭的,在能量上是敞开的。他从夏威夷群岛的海 湾挖出含盐的微生物样本,把他们用漏斗倒进实验室用的那种 1升或者 2升的玻璃烧瓶中,然 后密封起来,再通过一个采样口抽取少许来测量它们的种群比率和能量流,直到它们稳定下 来。 如同皮姆发现随机混合物是多么轻易地形成自组织的生态系统时一样,福尔索姆也是大吃 一惊。他惊讶地发现,即使对封口的烧瓶中生成的封闭营养物质循环回路施以额外挑战,也阻 止不了简单微生物群落获得均衡状态。福尔索姆说,在 1983的秋天,他和另外一个叫曹恒信的 研究者意识到,封闭式生态系统,“哪怕它的物种类别再少,也几乎都能成活。”而那时,福 尔索姆最初的那些烧瓶,有些已经存活了 15年。最早的那一瓶是在 1968搭配封装的,到现在 已经有 25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没有向里面添加过一点空气、食物或者营养物质。尽管如 此,他这一瓶以及所有其它的瓶装生物群落,仅凭着室内的充足光照,在此后多年里仍然生长 旺盛。 不过,无论能够生存多长时间,这些瓶装系统都需要一个启动(www.kungua.com)阶段,一个大概会持续 60 到 100天的波动危险期,在此期间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高梅兹在他的珊瑚微生物中也看到了 这种情况:复杂性的开端植根于混沌之中。不过,如果复杂系统能够在一段时间的互相迁就之 后获得共同的平衡,那么之后就再没有什么能够让它脱离轨道了。 这种封闭的复杂系统到底能够运行多长时间?福尔索姆说,据说巴黎国家博物馆展出过一 株 1895年封入一个玻璃罐中的仙人掌,正是这个传说激发了他制造封闭的物质世界的最初兴 趣。他不能证实传说的存在,但据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株仙人掌上覆盖的藻类和苔藓的 颜色会依序从绿到黄循环变换。如果这个封闭的玻璃罐能获得光照和稳定的温度,那么,从理 论上说,这些苔藓没有理由不能生存到太阳毁灭的那一天。 福尔索姆的封闭微生物迷你世界有它们自己的生活节奏,也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星球的生活 节奏。在大约两年的时间内,它们重复利用自己的碳,从二氧化碳到有机物质,再从有机物到 二氧化碳,循环往复。它们保持着一种与外界的生态系统相类似的生物生产率。它们生产出定 量的氧气,比地球的氧水平稍高。它们的能源效率与外部大生态系统相当。而且,它们赡养的 生物数量显然是不限定的。 福尔索姆从自己的烧瓶世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微生物——这种细小细胞构成的微型生 命,而不是红杉、蟋蟀或者猩猩——进行了最大量的呼吸,产生了空气,最终供养了地球上无 穷的可见生物。隐形的微生物基质引导着生命整体的发展进程,并将各种各样的养分环融合在 一起。福尔索姆觉得,那些引起我们注意的生物,那些需要我们照料的生物,就环境而言,可 能仅仅是一些点缀性的、装饰性的东西。正是哺乳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还有黏附在树根上的 微生物,使树木和哺乳动物在包括地球在内的封闭系统中有了价值。 8.2邮购盖亚 我的书桌上曾经摆放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它甚至还有一个编号:58262号世界。我不必 为我的星球做什么,只要时不时地看看它就行了。 1989年 10月 17日下午 5点 04分,在突然袭来的旧金山地震中,58262号世界变成了齑 粉。在大地的震动中,一个书架从我办公室的墙面上松脱,砸在我的书桌上。一眨眼的功夫, 一本关于生态系统的厚重的大册子就把我的这个生态球的玻璃壳压得粉碎,像搅和打碎的鸡蛋 那样把它的液体内脏彻底地搅和在一起。 58262号世界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生物圈,制作者精心地让它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以求它 能够永远生存下去。它是福尔索姆和曹恒信的那些微生物广口瓶的后裔之一。曹恒信是加州理 195196 工学院喷气推力实验室 为 NASA高级生保计划 工作的研究人员。与福尔索姆的微生物世界相 比,他创造出来的世界更具多样性。曹恒信是第一个找到包含动物在内的自维持生物的简单组 合的人。他把小盐水虾和盐卤藻一起放进了一个永续的密闭环境中。 他的这个封闭世界的商业版名称叫做“生态球”,基本上是一个跟大柚子差不多大小的 玻璃球。我的 58262号世界就是这些玻璃球中的一个。被彻底地封在这个透明球体中的有四只 小盐水虾、一团挂在一根小珊瑚枝上的毛茸茸的草绿色水藻,以及数以百万计的肉眼看不见的 微生物。球的底部有一点沙子。空气、水或者任何一种物质都不能出入这个球体。这家伙唯一 摄入的就是阳光。 打从开始制作时算起,年头最长的曹氏人造微生物世界已存活了 10年。这让人很意外, 因为游弋其中的盐水虾的平均寿命通常在 5年左右。照理说这些生物能在封闭的环境中一直繁 衍下去,但是让这些生物在这样的封闭世界里繁衍生息总归是个难题。当然,个体的盐水虾和 海藻细胞会死。获得“永生”的是群体的生命,是一个群落的整体生命。 你可以通过邮购买到一个生态球,就好像买到一个盖亚或者一种自发生命的实验。你从塞 满填充物的包裹中拆出这样一个球体来。在经历了剧烈震荡的旅程之后,那些小虾看起来仍然 . 195喷气推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 196高级生保计划:Advance Life-support Program 很健康。然后,你用一只手托起这个炮弹大小的生态球,对着光照,它会闪烁出宝石一样纯净 的光芒。这是一个被吹制进瓶子的世界,玻璃在顶部整齐地收拢在一起。 这个生态球就呆在那里,生存在它那种脆弱的不朽之中。自然学家彼得.沃肖尔手里有一 个第一批制造出来的生态球,一直放在他的书架上。沃肖尔的读物包括那些已故诗人的隐晦诗 作、法国哲学家的法语著作,以及关于松鼠分类学的专题论文。对于他来说,自然就是诗歌的 一种;生态球则是一个大肆宣传实体的皮书套。沃肖尔的生态球生活在善意的忽视下,几乎相 当于某种不用去照料的宠物。关于他的这种“非嗜好”,沃肖尔写到:““你不能喂虾。不能 去除残腐。你也不能去摆弄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过滤器、充气机或者泵机。你也不能把它打开 来用手指去测试水温。你所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如果‘做’在这里还是合适的词汇的话—— 就是观察和思考。” 生态球是一个图腾,一个属于所有封闭的生命系统的图腾。部落民众选出某种图腾物,作 为连接灵魂与梦想这两个相互分离的世界的桥梁。而生态球,这个被封闭在晶莹剔透的玻璃里 面的独特世界,仅仅凭着“存在”,向我们发出邀请,让我们去沉思那些难以把握的图腾似的 理念,比如“系统”、“封闭”、甚至“存活”。 “封闭”意味着与流动隔绝。一个树林边上修剪整齐的花园,独立生活在自然形成的野生 状态的包围中。不过,花园生态所处的分离状态是不完全的——是想像多于现实的分离。每一 个花园,实际上只是我们都身历其中的更大生物圈的一小部分。水分和营养物质从地下流入其 中,氧气和收获物又会从中“流出”。如果没有花园之外的那个持续存在的生物圈,花园自己 就会衰败消失。一个真正的封闭系统,是不会参与外部元素流动的;换句话说,它所有的循环 都是自治的。 “系统”意味着相互连通。系统中的事物是相互纠结的,直接或者间接地连接到一个共同 的命运。在一个生态球世界中,虾吃藻类,藻类靠阳光生存,微生物则靠两者产生的“废料” 生存。如果温度上升得太高(超过华氏 90度 197),虾蜕皮的速度就会超过它进食的速度,这样 一来它们实际上就是在消耗自己。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光照,藻类的生长速度就达不到虾所需要 的水平。虾摇摆的尾巴会搅动水,从而搅起微生物,让每个小虫都能得到晒太阳的机会。生态 球除了个体生命,更有整体生命。 . 197华氏 90度:约合摄氏 32.2度。 “存活”,意味着惊喜。完全黑暗的环境里,一个普通的生态球可以生存 6个月,与逻辑 预期相反。而另外一个生态球,在一个温度和光线非常稳定的办公室里呆了两年之后,突然有 一天爆发了繁育潮,在球里平添了 30只小虾仔。 不过,静态才是生态球的常态。沃肖尔不经意地写过这样一段话:“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个 生态球太过平静,和我们匆忙的日常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我曾经想过要扮演一次非生物的上 帝。拿起它摇晃一阵:来点地震怎么样,你这小虾米!” 对生态球世界来说,像这样时不时地让其公民混乱上一阵,还真的是一件好事。纷扰维护 着世界。 森林需要破坏力巨大的飓风来吹倒老树,以便腾出空间让新树生长。大草原上的流火,可 以释放必须经过火烧才能摆脱硬壳束缚的物质。没有闪电和火焰的世界会变得僵硬。海洋既有 在短期内形成海底暖流的激情,也有在长期的地质运动中挤压大陆板块和海床的激情。瞬间的 热力、火山作用、闪电、风力以及海浪都能够让物质世界焕然一新。 生态球中没有火,没有瞬间的热力,没有高氧环境,没有严重的冲突——即使在它最长的 循环周期里也没有。在它的那个小空间里,在数年的时间里,磷酸盐——所有活细胞的重要成 分,会跟其他元素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把磷酸盐剔出这个生态球的循 环,就会逐渐减少产生更多生命的希望。在低磷酸盐的环境中,唯一能够繁荣兴盛的只有大块 的蓝绿海藻,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物种势必在这些稳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给这玻璃世界加点东西,比如能够产生闪电的附件,也许能逆转磷酸盐的沉降,以及摆脱 随之而来的蓝绿海藻必然的接手。一年有那么几次,让这个由小虾和藻类组成的平静世界产生 几个小时的灾祸,噼啪作响、嘶嘶作声、沸腾起来。它们的休假当然会就此泡汤,但是它们的 世界却可以从此焕发青春。 在彼得.沃肖尔的生态球中(除了他的遐想之外,这个球多年来一直放在那里没人打 扰),矿物质已经在球体的内部凝成一层坚实的晶体。从盖亚理论的角度来说,就是生态球制 造出了陆地。这块“陆地”——由硅酸盐、碳酸盐以及金属盐组成——之所以在玻璃上形成, 是因为电荷的作用,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电解沉积。唐.哈曼尼,那个生产生态球的小公司的主 要负责人,对他的小型玻璃盖亚的这种趋势非常熟悉,他半真半假地建议说,可以通过给这个 球体焊上一根地线来阻止石化层的形成。 最后,盐晶会因为自身的重量从玻璃球的表面脱落下来,沉积到液体的底部。在地球上, 海底沉积岩的累积,也正是更大范围的地质循环的一部分。碳和矿物质通过水、空气、土地、 岩石进行循环,然后重新返回到生命体中。生态球也是如此。它抚育的各种元素,也是通过大 气、水和生物圈所组成的循环达到了动态平衡。 绝大多数的野外生态学家都感到惊讶,这样一种自我维持的封闭世界居然能够如此简单。 看来随着这种玩具式的生物圈的出现,那种可持续的自给自足状态也可以轻易地创造出来,特 别是如果你对这种系统维持的到底是哪些生物不太在意的话。可以说,邮购的生态球证明了一 个不同寻常的断言:自我维持的系统“主观上”愿意出现。 如果说简单的小型系统唾手可得,那么我们到底能够把这种和谐扩大到什么程度,而不至 于失去这样一个除了能量输入之外完全封闭的自我维持的世界呢? 事实证明,生态球按比例放大后仍很完好。一个巨大的商业版生态球可达 200升。这差不 多是一个大垃圾箱的容积——大到你无法环抱。在一个直径 30英寸漂亮的玻璃球里,海虾在 海藻的叶片之间戏水。不过,与通常只有 3、4只食孢虾的生态球不同,这个巨大的生态球里装 了 3000只虾。这是一个有自己居民的小月球。大数定律在这里应验;多则意味着不同。更多的 个体生命让这个生态系统更具活力。事实上,生态球越大,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就越长,破坏它 也就越困难。只要处于正常状态,一个活系统的的集体代谢过程就会扎下根,然后一直持续下 去。 8.3人与绿藻息息相关 下一个问题显然是:这种与外界流动隔绝的玻璃瓶,到底要多大、里面要装些什么样的活 物,才能保障人在里面生存? 当人类的冒失鬼们冒险穿越地球大气这个柔软的瓶壁的时候,上述的学术问题就具备了现 实意义。你能通过保证植物持续存活,来让人类在太空里像虾在生态球里一样持续存活吗?你 能把人也封闭在一个受到日光照射、有充足的活物的瓶子里,让他们相互利用彼此的呼吸吗? 这是一个值得动手去探寻的问题。 小学生都知道,动物消耗植物产出的氧气和食物,植物则消耗动物产出的二氧化碳和养 料。这是一个美好的镜像:一方生产另一方所需要的东西,就好象虾和水藻那样,彼此服务。 也许,可以按照植物和哺乳动物对等的要求,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它们就能 够相互扶持。也许,人也能在一个封闭的容器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物体化身。 第一个足够疯狂来做这个尝试性实验的人,是一名莫斯科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俄罗斯研 究员。在对太空研究热火朝天的头些年里,叶夫根尼.舍甫列夫 198于 1961年焊了一个铁匣子, 匣子的大小足以把他还有 8加仑的绿藻装进去。舍甫列夫的精心计算表明,8加仑的小球藻在 钠灯的照射下可以产生足够一个人使用的氧气,而一个人也可以呼出足够 8加仑的小球藻使用 的二氧化碳。方程的两边可以相互抵消成为一体。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是行得通的,至少 纸面上是平衡的,在黑板上的演算也非常完美。 但在这个气密的铁仓里,情况却全然不同。你不能凭理论呼吸。假如绿藻发育不良,那天 才的舍甫列夫也得跟着倒霉;反之,如果舍甫列夫玩完了,那绿藻也活不下去。换句话说,在 这个匣子里,这两个物种几乎是完全共栖的关系,它们自身的生存完全依赖对方的存在,而不 再依赖外部那个由整个星球担当、以海洋、空气以及各种大小生物构成的巨大的保障网络。被 封闭在这个舱里的人和水藻,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由其他生命编织起来的宽广网络,形成一个分 离的、封闭的系统。正是出于对科学的信念,干练的舍甫列夫爬进了舱室并封上了门。 . 198叶夫根尼.舍甫列夫(Evgenii Shepelev):第一位在封闭的生命系统内中生活的人类。构成该系统生物再生部分的 只有小球藻。 绿藻和人坚持了整整一天。在大约 24个小时的时间中,人吸入绿藻呼出的气息,绿藻吸 入人呼出的气息。之后腐败的空气把舍甫列夫赶了出来。在这一天临近结束的时候,最初由绿 藻提供的氧气浓度迅速降低。在最后一刻,当舍甫列夫打破密封门爬出来的时候,他的同事们 都被他的小屋里的那令人反胃的恶臭惊呆了。二氧化碳和氧气倒是交换得颇为和谐,但是绿藻 和舍甫列夫排出的其他气体,比如甲烷、氢化硫以及氨气,却逐渐污染了空气。就好象寓言中 那个被慢慢烧开的水煮熟的快乐青蛙,舍甫列夫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恶臭。 舍甫列夫带有冒险色彩的工作,受到了远在北西伯利亚的一个秘密实验室中的其他苏联研 究人员的严肃对待,后者继续做了舍甫列夫的工作。舍甫列夫自己的小组能够让狗和老鼠在绿 藻系统中生存最长 7天。他们不知道,大约在同一时间,美国空军航空医学学院把一只猴子关 进了由绿藻制造的大气里 50个小时。在此之后,舍甫列夫他们把一桶 8加仑的小球藻放在一个 更大密封室里,并且调节了绿藻的养料以及光线的强度,创造了一个人在这个气密室里生存 30 天的记录!在这个特别持久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绿藻和人的呼出物并不完全相称。要想保 持大气的平衡,还需要使用化学滤剂去除过量的二氧化碳。不过,让科学家们感到鼓舞的是, 臭臭的甲烷的含量,在 12天之后就稳定下来了。 到了 1972年,也就是十多年之后,这个苏联的研究团队,在约瑟夫.吉特尔森的带领下, 建立了能够支撑人类生存的第三版小型生物栖息地。俄国人管它叫生物圈3号。它的里面很拥 挤,仅可供三人生存。4个小气密室里装进了好几桶无土栽培的植物,用氙气灯照射。盒装的 人在这些小房间里种植、收获那些俄罗斯出产的作物——土豆、小麦、甜菜、胡萝卜、甘蓝、 水萝卜、洋葱和小茴香。他们的食物一半来自这些收获的作物,包括用小麦做出的面包。在这 个拥挤、闷热的密封暖房里,人和植物相依为命共同生活长达 6个月之久。 这个匣子其实还不是完全密封的。它密封的空气倒是没有气体交换,但它只能再循环 95% 的水。苏联科学家事先在里面存储了一半的食物(肉类和蛋白质)。另外,生物圈 3号不能对 人类的排泄物或者厨房垃圾进行回收;生物圈 3号的住客只得把这些东西从匣子里排放出去, 这样也就排出了某些微量元素和碳。 为了避免所有的碳都在循环中流失,居民把死掉的植物中那些不能吃的烧掉一部分,把它 变成二氧化碳和灰烬。几个星期里房间就积累了不少微量气体,源头各有不同:植物、建材还 有居民自己。这些气体有些是有毒的,而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如何回收这种气体,于是,只好 用催化炉把这些东西“烧”掉。 当然,NASA对在太空为人类提供食物和住所也非常感兴趣。1977年,他们发起了一个持 续至今的计划: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 199。NASA采用的是简约式的方法:寻找能够生产出人类 消耗所必需的氧气、蛋白质以及维他命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事实上,正是在摆弄这些基本系 统的过程中,身为 NASA一员的曹恒信偶然发现了虽然有趣但在 NASA眼中并不是特别有用的虾/ 藻搭配。 1986年,NASA启动了面包板计划 200。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那些在桌面上 获得的试验结果。面包板计划的管理人找到一个“水星号”宇宙飞船 201遗留下来的废弃的圆 筒。这个巨大的管状容器,曾经用作安在“水星号”火箭顶尖上的小型太空舱的压力测试室。 NASA给这个双层结构的圆柱体外面添加了通风和给排水管道系统,把里面改装成带有灯具、植 物和循环养料架的瓶装住宅。 与苏联的生物圈 3号试验的办法一样,面包板计划利用更高等的植物来平衡大气、提供食 物。一个人一天能勉强下咽的绿藻实在有限,而且,就算一个人只吃绿藻,小球藻每天能为人 类提供的养分也只达到人类所需的十分之一。正是这个原因,NASA的研究人员才放弃了绿藻系 统而转向那些不仅能清洁空气,而且还能提供食物的植物。 看起来每个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了超密集栽培。超密集栽培能够提供真正能吃的东西,比如 说小麦。而其中最可行的装置,就是各种水培装置,也就是把水溶性的养料通过雾、泡沫的形 式传输给植株,或者用薄膜滴灌的方式给那些遮盖了塑料支撑架的莴笋之类的绿叶植物输送养 分。这种精心设计的管道装置在狭窄的空间生产出密集的植物。犹他州大学的弗兰克.索尔兹巴 利202找到了不少精确控制的办法,把小麦生长所需的光照、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养 料等控制在最佳状态,将春小麦的种植密度扩大了 100倍。根据野外试验的结果,索尔兹巴利 . 199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 . 200面包板计划:Breadboard Project . 201“水星号”:是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总共进行了 25次飞行试验,其中 6次是载人飞行试验。“水星号”飞船计 划始于1958年 10月,结束于1963年 5月,历时 4年 8个月。 . 202弗兰克.索尔兹巴利(Frank Salisbury):1955年获加州理工学院植物生理学/地球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波摩纳学 院、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任教,1966年到犹他州州立大学农业学院担任新建立的植物科学系主任直至退休。研究范围包 括开花生理学、雪下植物生长、受控环境下的植物生长(以向宇航员提供食物和氧气)以及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等。 估算出在月球基地之类的封闭环境下每一平方米超密集播种的小麦能够产出多少卡路里。他的 结论是,“一个美式橄榄球场大小的月球农场能够供养 100名月球城居民”。 100个人就靠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蔬菜农场过活!这不就是杰弗逊的那个农业理想国的愿景 吗!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近邻的星球聚居着无数带有超大圆顶的村庄。每一个村庄都可以为 自己生产食物、水、空气、人以及文化。 然而,NASA在创造封闭的生存系统方面给许多人的感觉是,过于小心谨慎、速度缓慢得令 人窒息,而且简约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事实上,NASA这个“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可 以用一个很贴切的词来形容:“受控”。 而我们需要的,却是一点点的“失控”。 8.4巨大的生态技术玻璃球 那种比较合适的失控状态,发端于靠近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一家年久失修的大牧场。在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也就是公社最繁荣的时代,这家牧场收拢了一群文化不适应的典型叛道 者。当时,绝大多数公社都在随心所欲地运转。而这个被命名为协作牧场的大牧场并未随波逐 流。这个新墨西哥州的公社要求其成员遵守纪律,辛勤劳作。大灾变来临时,他们不是听天由 命,怨天尤人,而是致力于研究怎么做才能摆脱社会的疾患。他们设想出几个制作巨型精神方 舟的方案。那异想天开的方舟设计得越是宏大,大家对整个的构想就越感兴趣。 想出了这个令人振奋的主意的,是公社的建筑师菲尔.霍斯。1982年,在法国开的一次会 议上,霍斯展示了一个透明球体太空飞船的实体模型。这个玻璃球里面有花园、公寓,还有一 个承接瀑布的水潭。“为什么仅仅把太空生活看成是一段旅程,而不把它当做真正的生活来看 待呢?”霍斯问到。“为什么不仿造我们一直游历其中的环境建造一艘宇宙飞船呢?”换句话 说,为什么不创造一个活的卫星,来替代打造出来的死气沉沉的空间站呢?把地球本身的整体 自然环境复制出来,做出一个小型的透明球体在太空中航行。“我们知道,这是行得通的。” 富有魅力的牧场领导者约翰.艾伦说道,“因为这其实就是生物圈每天在干的事情,我们要做 的,只不过是找出合适的规模。” 在离开牧场之后,协作牧场的成员仍在继续努力实现这隐秘的生活方舟的梦想。1983年, 德克萨斯州的艾德.巴斯,前牧场成员之一,利用家族非常雄厚的石油财富的一部分,为建造这 个方舟的实证原型提供了资金。 跟 NASA不一样,协作牧场人解决问题靠的不是技术。他们的想法是尽可能多地在密封的 玻璃圆顶屋内添置生物系统——植物、动物、昆虫、鱼还有微生物,然后,依靠初始系统的自 我稳定倾向自行组织出一个生物圈的大气。生命经营的事业就是改造环境使其有益于生命。如 果你能把生物聚拢成为一个群落,给它们充分的自由制造自己茁壮成长所需的条件,这个生物 集合体就能够永远生存下去,也没有必要知道它是怎样运转的。 实际上,不仅它们不知道,生物学家们也并不真正知道植物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它到底 需要什么,又生产出了什么——也根本不知道一个封闭在小屋子里的分布式微型生态系统到底 会怎样运转。他们只能依靠分散的、不受控制的生命自己理出头绪,从而达到某种自我加强的 和谐状态。 还没有人建造过这么大的生命体。就连高梅兹那时也还没有建造他的珊瑚礁。协作牧场人 对克莱尔.福尔索姆的生态球也只有个模糊的概念,而对俄罗斯的生物圈三号试验的了解就更少 了。 这个小团体——如今自称为太空生物圈企业 SBV 203——利用艾德.巴斯资助的数千万美 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设计建造了一个小棚屋大小的试验装置。小棚屋里塞满了一个 暖房那么多的植物,一些负责水循环的别致的管道,几个灵敏的环境监控装置的黑箱子,还有 一个小厨房和卫生间,当然还有很多玻璃器皿。 1988年 9月,约翰.艾伦把自己封闭在这个装置中进行了第一次试验,为期 3天。跟叶夫 根尼.舍甫列夫那勇敢的一步类似,这也是一次基于信念的行动。虽然是通过理性的推测精选出 来了植物,但这些植物作为一个系统怎样才能工作得好,却是完全不受控制的。和高梅兹辛苦 得来投放顺序相反,SBV的家伙们只是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往里一扔。这个封闭的家园至少 能依靠某些个品种的植物来满足一个人的肺活量。 测试的结果非常令人鼓舞。艾伦在他 9月 12日的日记中写到:“看起来,我们——植 物、土壤、水、阳光、夜晚还有我,已经接近了某种均衡”。在这个大气循环达到100%的 有限生物圈中,“可能原本都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47种微量气体的含量降到了微乎其微的水 平,这是因为小棚屋的空气是透过植被土壤传送的——SBV把这种古老的技术现代化了。跟舍 甫列夫的实验不同的是,当艾伦走出来的时候,里面的空气是清新的,完全可以接纳更多的人 进去生活。而对于外边的人来说,吸一口里面的空气,就会震惊于它的湿润、浓厚 |
|
来自: tony52enzzxz3m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