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别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书画艺术圈 2016-08-08

该不该看三国,暂且不论,什么“少不看水浒”,这话我听着便有气。记得我那年刚满十一,读到跳涧虎陈达对

九纹龙

史进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顿觉胸襟为之一阔,眼界为之一宽。梁山泊提出的“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百姓们都快活”的奋斗目标,不正是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么?纵观我读过的所以小说,没有一部能像《水浒传》这样,有酣畅淋漓之感,可一读而再读。

为什么别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金圣叹

认为,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其右者,读水浒便可得读天下文章之法,地位直逼庄子、屈原、司马迁、杜甫,为天下第五才子书。甚至还从书中总结出什么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鸾胶续弦法之等等。然而水浒之善,岂是文法所能尽道。

为什么别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韩昌黎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水浒之作,为施耐庵借以鸣胸中之不平。观水浒主要人物,不是落第秀才、下级军官、乡间保正,便是村学先生、刀笔小吏、渔夫赌徒。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郁郁不得志。或负韬略、或怀忠心,或有惊人武艺、或具义胆包身。然而上进阶乏路,报国无门,下屈沉乡野,不能独善其身。如

林冲

被奸邪所害,走投无路,逼上梁山;似鲁达因扶危济难,竟丢了工作,流落江湖。或如武松,惩奸除恶,出手如霹雳,磊落似天人;或若石秀,路见不平,智勇双绝,大名府只身劫法场,视千军万马如无物。这些好汉同上梁山,共聚杏黄旗下,结为异姓兄弟,做替天行道的义举,正如阮小七拍着胸脯所言:“这一腔热血,只卖与识货的!”古人曾以《汉书》下酒,读水浒,虽无酒,亦足以浇心中块垒。

为什么别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前人写书,即使是艳史、逸史之类,结尾也要说几句劝人向善的话。如《金瓶梅》,于香艳旖旎之后,也说天道循环,报应不爽;豪横淫佚,必尝恶果;看经念佛,乃得善终。水浒洋洋一百二十回,所言者,无非忠孝节义四字耳。忠如宋江,虽处江湖之远,不失报国之心。孝不言王进携母避祸,单说那黑旋风李逵,看见宋公明取爹,公孙胜探母,想起老娘在村里受苦,也不禁坐在关下放声大哭,要接娘上山,快活几时也好,铁石心肠,亦闻之泪垂。节如林冲,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断金亭上,火并王伦,是英雄有所为也;于血泊中拉过交椅,推晁盖为山寨之主,不居功贪位,是君子有所不为。至于义者,更不必说,梁山好汉,宜乎众矣。

为什么别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水浒传一书,读之宜饮烈酒,掩卷当舞龙泉,非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读也。金圣叹十一岁读水浒,儿子刚满十岁,他便以此书相授,是愿其学豪杰之事,立壮士之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流行歪批水浒,妖魔化梁山好汉之风。什么拳打镇关西是宣扬暴力,智取生辰纲是拦路抢劫;武松是暴徒,林冲是懦夫;晁盖之死藏着惊天秘密,宋江上山含着巨大阴谋。推倒偶像,毁尽三观,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思金翠莲父女如无鲁达相救,会遭何结局;不想生辰纲从哪里搜刮而来,不取会饱谁私囊。竟怨梁山好汉破坏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怪不得如今见义勇为,如凤毛麟角;碰磁敲诈,竟敢横行。仗义刚烈,斥为暴力;耿直纯朴,责为无能。笑义气为傻,视忠勇为呆。致使社会正气不扬,男人缺少担当,美丑不辨,娘炮频现,上失其德,下违所和,皆此之罪也。

为什么别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水浒一书,虽也写梁山好汉逞武勇之能,杀人劫掠之事。然而想其缘由,假使高俅不陷害林冲,哪有日后的火并王伦夺水泊之乱;如果阳谷县秉公处理武松的报案,哪有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之祸。所以善读书者,先正其身,诚其意。身正意诚,书中虽言草莽之事,也能从中汲取到正能量;心若不正,你就是让他读圣经,他也会避善从恶,只关注犹大。

为什么别人常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红楼梦》中,才子佳人是主角;《三国演义》中,帝王将相是主角;《西游记》中,神佛仙怪是主角;只有《水浒传》,关注的都是普通人的命运。因此说,水浒这部书,不是该批判,而是该多看。“山不在高”李志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