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刮刮痧,活到八十八!推拿专家教你如何刮痧

 轩辕颦菲艾草堂 2016-08-08


刮痧可宣泄邪气。若体内邪气未去,贸然进补,易使邪气愈加强盛。

立秋刮痧,驱邪了才宜进补

受访专家  张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刊于《家庭医生》杂志2016.9(上)

《家庭医生》记者  凌茜雯

民间俗语有云:立秋刮刮痧,活到八十八。为什么要在立秋刮痧?

这要从“痧”字说起。

刮痧主要属泻法,逐邪外出
古代中医典籍里,痧证是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所引起的病症。

刮痧,为中医外治法之一,根植于经络俞穴学说。

经络沟通人的脏腑与体表。外感六邪经由皮毛,循经络进入脏腑;内伤之邪也可以从脏腑,经由经络出于皮毛。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体表的特殊部位,为俞穴,即人们常说的穴位。

用硬物刮拭体表,可刺激经络俞穴,起到疏通经气、调整脏腑气血之效,从而削损、宣泄邪气,维护人体正气、治愈疾病。

立秋刮痧,为的就是逐邪外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张静解释说:“一年当中,春天和夏天,暑气、湿气、热气相对多一些。到了立秋,人体内的邪气已经积累一段时间了,有必要将它清出去。”

“入秋以后,渐渐进入秋冬进补的时节。如果还没驱逐体内的邪气,就贸贸然去补,邪气反而得到滋养,越来越强盛。滋腻的补品还不利于邪气外出,使邪气赖在人体里不走。”

这就好比如,感冒的时候不能吃西洋参、膏方等补药,否则感冒反而不容易好。

立秋刮痧,轻着点
以保健为目的的刮痧,对身体的刺激量无须太大。

也就是说,运板的力度宜适中,运板的速度不宜太快,刮到皮肤有点潮红即可。

刮拭方向,记一个大原则:从上往下,从内向外。

至于保健刮痧,可尝试下面三个部位——

【刮拭背部】
很多人刮痧保健,都会刮背部。

张静主任指出,这其中有着民间的智慧:“从中医来说,背部的脊柱为督脉,属阳脉,统领一身之阳气。不管要调整身体哪个部位的阴阳平衡,总归要刺激一下阳脉。

“用现代医学来解释,脊髓属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全身很多感觉都要经由脊髓,才能传导到大脑,大脑对四肢、内脏发出的信号,也要经由脊髓传递出去。”

此外,背部也是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

在十二经脉中,膀胱经包含的俞穴最多,特别是调节脏腑的俞穴,例如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小肠俞穴、大肠俞穴等。因此,通过刮痧刺激膀胱经,可调节各脏腑功能。

【刮拭胸前、右臂】
入秋之后,天气愈发干燥,燥邪伤肺耗津,很多人都会口干、咽痛、干咳,或感染呼吸道疾病。秋天养生,重在养肺。

手太阴肺经,主治肺、咽喉、气管等症。位于胸部的檀中穴,主肺痈咳嗽、上气吐痰;天突穴,主上气咳逆喘嗽。

立秋刮痧以上两大部位,有助于预防肺部疾病。

特别提醒,胸部皮肤较薄,刮痧力度切忌过重,以免导致疼痛、骨膜发炎。

【刮拭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交汇之处,故名为“三阴交”。

女性属阴,足三阴经与女性内分泌、生殖有莫大关系,故三阴交穴有“女三里”之称。按揉、刮拭三阴交穴,有养肝、益肾、健脾之效。

虚症者,不宜刮痧
坊间有说法:实证不艾灸,虚证莫刮痧。

张静主任分析道,这有一定道理。

艾灸属补法,艾叶性味辛温,灸法灼体疗病。体内有实火,如果还去艾灸,相当于火上浇油。而刮痧属泻法,对体质虚、气血差的病人来说,泻邪的同时很可能耗损正气,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这类人即使刮痧,也往往不容易出痧。

“体质好的人,皮下一出现破,大脑就会马上调动起‘防御大军’,飞快赶过来修复,所以治疗效果好,身体也恢复得快。用西医的说法,就是提高了身体的免疫力。”

“但若是体质差的人,体内的防御部队本来就零零散散、溃不成军,怎么刮免疫力都提不上来,自然不容易好。”

现代都市人,压力大、应酬多、每每加班熬夜,阴虚火旺的占了多数。两广地区的人,先天体质多偏于气虚,普遍个子瘦小,脾胃不佳。按“虚证莫刮痧”的说法,他们岂非都不能刮痧?

张静主任认为不然:“这些人与其说是‘体虚’,不如说‘身体有点不平衡’,还远远没达到虚证那么严重的程度,还是可以刮痧的。‘虚证莫刮痧’说的虚证,更多是久病之后,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很差的情况。”

虚证者,多脸色苍白、畏寒乏力,常出虚汗,稍稍运动也会气喘、头晕眼花。

链接:以下几种情况,不宜刮痧
○皮肤有破损、痣、脓疮、水疱等,刮痧易致伤口感染。

○身体水肿,刮痧易加剧水肿。

○正处于孕期,刮痧可致流产。

○存在急性扭伤、骨折,刮痧易加重创口充血、疼痛。

○有出血性倾向者,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糖尿病晚期等疾病,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刮痧易致其血凝不止。

○心衰患者,刮痧易致急性心力衰竭。

○肿瘤、结核、肾衰患者不宜刮痧。刮痧用力过度、时间过长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即肌肉中的肌红蛋白融入血液,阻塞肾小管,引起肾衰竭。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