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松 |真理之碑意象的破灭——科学的真理石碑及铭文之意象(二)

 博浪椎 2016-08-08


作者 田  松(本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责编 刘小编


导读

真理之碑上的铭文,并非是冥冥之中由上帝刻上去的,是永恒之真理,而是科学共同体刻上去的。科学共同体手中拿着的,不是拂尘,而是锤子和凿子。科学规律之永恒与普遍,并非实然,而是应然。本文是《在历史中稳定的生活——从时间维度重述地方性与普遍性》中的第一部分。原文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7期。



◆  ◆  ◆  ◆  ◆  


从时间维度上考虑,则会发现,科学知识是一种当下的知识。


按照真理之砖的意象,科学是冥冥之中的知识,当然是某种超越时间的永恒的知识。但是,人们又同时接受一种与之矛盾的观念,即科学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

发展就意味着现在的知识否定了过去的知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知识要否定当下的知识。这个过程被赋予了正面的价值与合理性。新的科学知识替换旧的科学知识被说成是更新,意味着进步与发展。所以,这种替换是被褒奖的。比如接受营养学指导的人们,常常会很高兴地接受新的结论,放弃与之相冲突的旧结论,是因为他们觉得接受了更好的生活指导。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意味着人们以前是在一种错的知识的指导下生活的,并且也意味着,现在也是在一种错的知识的指导下生活的——因为科学会发展。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科学依据来生活,这种指导是不稳定的。比如,关于某种营养素的价值判断,就不断被颠覆;很多早期的抗生素现在成了禁药。但是,这种不稳定却不被认为是科学的问题,反而被解释成科学的进步!

康德相信存在某种超越性的具有绝对确定性的知识,称之为先天综合命题(判断,知识),来自理性,又与经验相关。[i]这种先天综合命题,就是冥冥之中的真理之砖。然而,此后,作为康德两大佐证和案例的欧式几何与牛顿物理学先后被非欧几何与相对论所否定,两者都不再被视为冥冥之中的真理。

1930年代,波普尔提出证伪说,科学变成了有待证伪的假说。至于证实,则永远不可能。这就意味着,当下的科学知识,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理之砖。

因而实际上,科学在时间维度上的永恒性(普适性)已经被否定了。

当然,科学主义者并不甘心,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说法:没有科学不能解释的事物,只有科学尚未解释的事物。意思是说,某件事情,即使科学当下无法解释,将来总是能够且必然能够给出解释的。或者可以这样理解:那个永恒的真理的铭文,是存在的,即使现在没有掌握,没有获得,总有一天,会被科学所掌握,所拥有。[1]

这个说法把科学的永恒性推向了无穷远的未来。按照波普尔的说法,这个命题本身是不可证伪的。因而这个命题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向好处理解,是个一厢情愿的决心;往坏处理解,是个谎言。


还有一种常见的观点,叫渐进说。渐进说认为,尽管科学当下还不是真理之铭文,但是在趋近。借用计算机术语的比喻,叫做向下兼容。就是说,科学不断在发展,去粗存精,比如相对论之取代牛顿力学,并未彻底否定牛顿力学,而是吸收了牛顿力学中正确的部分。即使将来相对论被新的理论所取代,那些正确的内核也会一直留着,于是科学会一天比一天地趋近于永恒之真理。

渐进说其实是一种循环论证。即首先假设了真理之砖的存在,然后论证了自己在趋近真理之砖。如果预先不知道目标在那里,怎么能知道,自己是在趋近它,而不是在远离它?渐进说的另一个问题是,不符合科学“进步”或者“发展”的实际过程。按照库恩的观点,理论与理论之间是范式转换,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格式塔转换,范式之间不可通约。新理论并非是精致化的旧理论,并非是在原来的素描稿上填了色,加了装备;而是截然不同的图案。比如在牛顿物理学中作为基本概念的引力,在广义相对论中被理解为空间曲率的一种表现形式,变成了一个导出量,甚至是一个不必要的物理量。

科学并不是真理之砖,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如果我们以真理之碑作为比喻的话,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家手里拿着的,不是扫帚和拂尘,而是锤子和钢钎。科学知识是科学共同体的产品,那些铭文正是科学共同体自己刻上去的。

况且,即使将来的科学能够获得所预期的普遍性,那也是将来的事儿。凭什么现在就要求占有那种普遍性的绝对的知识才可能有的话语权?而当下的科学,注定是有缺陷的科学。永恒的科学只是科学的理想状态,是科学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科学当下所已经达到的状态。[ii]


参考文献


[1]注释:对于冥冥之真理之砖的假设,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出,不需要从本体论角度加以讨论,只要在认识论层面不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则必然会走向相对主义立场——不存在唯一的绝对的知识,各种知识是平权的。在相对主义和地方性知识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参见田松,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视角与相对主义,科学与社会,2015年第四期,pp62-69。

[i]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5页。

[ii]田松,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J],科学的越位(“我们的科学文化”第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收入《警惕科学》[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4。

2015年5月22日

北京 向阳小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