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有很多故事,却总说自己日常很平淡;他写出了最出名的相思,却从不说爱情

 雨雪霏霏vwngx3 2016-08-08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唐朝300年,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明星偶像层出不穷。先有初唐F4(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后有“最强二人组”李白、杜甫…


可见唐朝的人民群众在茶余饭,即使没有酒吧、夜总会、广播电视这些,精神生活那也是相当丰富,多姿多彩。


纵观诸位明星,总有好事者喜欢拉出来做个排位赛,排名最靠前的当然就是难分伯仲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了。


李白可以将世俗的事以天外飞仙的技法去表达,飘逸夺人耳目,这是神技!


杜甫沉重用力,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论哪种事都有杰作给他“凿”出来,这是本事!


而排列第三的,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诗佛”王维,但他的诗却只是被评价为“有佛相”。


事实上,这个排位一点都不科学,因为在当时的唐朝,可能王维兄的名气远在李白、杜甫之上。





这么说依据大概有两点:一是王维出生高贵的门第,二是王维多方面过人的才华。


根据人事局档案馆提供的三位文艺青年的人生履历来看,比起郁闷不得志而纵酒狂放的李白,以及一生颠沛流离最后客死在船上的杜甫来说,王维无疑幸福得多。


他出身望族之一的河东王氏,自小就接受了全面的贵族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能诗、善画、通书法、懂音乐。据说王维九岁时便能写出非常好的诗文。


二十一岁中进士而且是状元,做过监察御史,官至尚书左丞,这是四品的官,相当于今天的副省部级。


这在非常看重门第、学历的盛唐,这些都是关乎排位的重要因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那年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恰逢九九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了人们共有的感情,以至于从古至今得到赞誉无数。






社交场合的王维,同样如鱼得水。


20岁不到时,他就勇敢地奔往长安,做了一个京漂。要知道,这是盛唐,人才济济的盛唐,有多少志得意满的唐朝大V在此折戟?!


初来乍到的王维,虽然有出身,不缺钱,有学历(乡试中考取第一名的解元),有诗名,颜值也很高,也依然只能外围徘徊,无法进入京城社交圈内部。


好在他还有一首绝活——弹琵琶。好巧不巧,当时京城社交圈的头号名媛玉真公主正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于是在别人的举荐下,王维以乐手的身份,参加了玉真公主的私人晚宴。


那一天,王维穿着华丽的服装,捧着琵琶,从容地站在第一排,将一首《郁轮袍》弹得哀哀切切,欲断人肠,满座宾客无不动容。


玉真公主看到如此小鲜肉,大感兴趣。要知道公主可是长安西城区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捧红无数小男生,可像王维这样阳光男孩,她还是第一次见。


一曲作罢,举荐人趁热打铁的说“此人不仅精通音乐,诗词文章也无人可及。”


当公主看到王维的诗文时,大惊道:“这些诗都是我平时喜欢吟唱的,原来一直以为是古人所作,想不到竟然是你写的!”简直就是相见恨晚!


自此,王维在京城主流社交圈名声大噪,收获一批迷弟迷妹。但他也没有忘乎所以,而是把各种事情处理的很完满,在京城那样的名利之地畅行无阻,挥洒自如。这也说明,比起死读书,有一门兴趣爱好是多么的重要!


次年,王维中状元,时年二十岁。


出仕后,他不久便在京郊修了一处辋川别墅,5+2的生活方式,公务之余经常呼朋唤友在此诗酒流连。活得那叫一个恣意潇洒!





但再潇洒的生活,也抵不住大厦将倾的波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唐朝社会进入了最黑暗,最恐怖的时期。


叛乱爆发后,唐玄宗匆忙出逃,文武百官只有一小部分跟他走了,更多的大臣其实是压根都不知道。第二天仍兢兢业业地照常上班,在大殿里久候皇帝不至,才知道自己被帝国抛弃了,而此时再逃为时已晚,因为长安彻底沦陷了。


王维就是这些官员中间的一个。






叛军攻入长安后,由于王维名气实在太大,“兵油子”安禄山也对其敬重三分,派人将他迎到洛阳,要委以官职,王维装哑不从,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于是安禄山将其软禁在菩提寺,委以给事中一职,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有一次,安禄山在皇宫凝碧池畔大宴群臣,召集了很多乐师演奏。


其中有一个叫雷海青的乐师,忍耐不住亡国之痛,对着安禄山,举着琵琶,奋力往地上一摔,琵琶被砸得粉碎,然后面西放声大哭,安禄山气的暴跳如雷,下令将雷海青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


当时王维被囚禁在菩提寺,没有机会参加这个宴会,得知雷海青死难之事后,很感慨,创作了一首《凝碧诗》,并“口传”给探望自己的挚友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凝碧诗》



这首诗大意是说:千家万户在战乱中被叛贼杀掠洗劫,只剩下劫后的青烟缭绕。百官何时才能再见到天子?秋天,槐树叶子落了,皇宫一片凄凉之景。而叛贼正在凝碧池头庆祝胜利,听着乐工为他们演奏管弦。






757年9月,长安收复。10月,洛阳也被收复。因投靠叛军,王维与其他接受伪政府职位的官员,统统被锒铛入狱,按律当斩,命悬一线。


此时,有人将这首诗拿出来作证,说王维仍然忠于唐王朝。唐肃宗一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这一句,立即来了精神。


这一句,不正是对大唐表忠心的吗?他随后找来裴迪,让他为王维作证,裴迪当然说是啊,说那天我去看王维,他亲口吟诵给我听的。再加上王维的弟弟、宰相王缙请求削去自己官职为王维赎罪,就这样,王维被赦免了,免于起诉。


所以,写诗不仅是一种兴趣爱好,还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性命。


其实王维能免死,根本的原因还是门第太盛,皇帝不得不给面子。





经历了这么多风波,王维对于官场也厌倦了。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官职,上元元年(760年),王维转任尚书右丞,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盘点那么多大诗人,像王维这样潇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仕隐双得的还真是凤毛麟角。


史书记载,大唐诗人王维自妻子去世后,“孤居三十年。禁肉食,绝彩衣。居室中除去茶档、茶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僧的生活。每当退朝之后,净室焚香,默坐独处,冥想诵经。


而让人费解的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王维悲悼妻子的诗歌,是失传了,还是压根没有写?也许,至情无语,大爱无声。有些痛,只能以沉默的方式来诠释吧。


至于大名鼎鼎的《相思》,另一题作《江上赠李龟年》,也是与妻子无关。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为妻子没写过诗,但是对另一个男人,王维却写了好多首诗。这个男人就是田园诗人裴迪。


王维给他写的诗有《菩提寺禁裴迪》、《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酌酒与裴迪》、《赠裴十迪》、《口号又示裴迪》……特别是《赠裴迪》,看出他对裴迪真是情浓如蜜:“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当然,裴迪给王维写的诗也不少。翻开《全唐诗》,裴迪所存诗二十多首,都是与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


他们因为互为知音走到一起,都爱好山水,性情淡泊,而且称得上是生死之交。




但可以肯定的是,过着隐居生活的王维,心中也有苦衷与挣扎,可他却从来没有在他的作品中真实的反映出来。


除了和裴迪的书信往来以外,王维只是很清淡地说“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很清淡地看木末芙蓉花就在无人深涧“纷纷开且落”,很清淡地“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渐渐的他开始变得什么也不说,不说政治,不说理想,甚至不说自己。这种什么都不说,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


王维的诗,特别是五言诗,有很强的偈味,经典如下面两首: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


诗人是因“自我”而存在,而这些诗却抽离出自我,他不带着谁的眼睛,他的“眼”就是自然,与雾霭云霞,花草松风一样。






古语说:诗言志,诗是抒情的且是有感情的,什么有感情?当然就是诗人。


但后来王维天才般创作出的诗中却渐渐变得没有人,你没看错,王维很多诗里面没、有、人。比如: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这首诗中诗人的影子已经开始变得模糊。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这首诗人隐藏的差不多了,可还是能听到点声音。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里面诗人已经彻底藏好了。“涧户寂无人”,花开花谢,跟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


这个更深入,人提都不提一下,纯粹是写景写物。






唐代诗人的诗,大体都温柔敦厚,而王维又是温柔敦厚到了极致。


他的“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他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的“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哪一首不是温柔敦厚到了极点?


那个世道曾对他残忍不留情,而在他的诗里却丝毫不见端倪。他一如既往地温柔敦厚地作诗,仿佛他的世界里从来都是一派风和日丽。


因为,诗才是美好的,他爱诗,所以不愿将诗作为发泄怨愤的工具。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留言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