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吕永辉后裔 吕氏家族迁徙永城的情况

 梁园处士 2016-08-08
宁陵县吕坤思想研究会会长吕兴成介绍吕氏家族迁徙永城的情况
  【阅读提示】
  从宁陵到永城,约有130公里的路程。在隋唐时,一条大运河漕运将两地联系起来,隋炀帝杨广从京都出发,欣赏着隋堤烟柳的美色,沿途经宁陵、永城至江南。至宋、明时,两位大儒又将宁陵和永城联系起来,他们是“先忧后乐”的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和明代思想家吕坤。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家计”商丘宁陵。据《宁陵县志》记载,范仲淹立朝为官后,在宁陵奉养母亲,娶妻生子。据其同母异父兄弟朱氏家书载,范仲淹还在永城置有庄田:“永城庄田即宁陵家计作何擘画?”“永城志文立碣,亦可向西屡见也”(范仲淹《与朱氏家书二通》)。
  至明代,吕坤家族又上演了与范仲淹生活情景极为相似的一幕。吕坤的父亲除在宁陵置有田产外,还在永城购置了田产,并安排族人前去管理。吕坤为官后,将永城田产赠予了永城吕氏族人。之后,宁陵吕氏一支在永城繁衍生息。至今,永城吕氏一族仍为望族。
  因田产缘故,吕坤自幼便多居永城,并与永城的李良知、胡格诚、黄卷等几位名贤绅士交好,而成“油然三姓同胞”。
  永城置田 吕坤幼居永城
  宁陵吕氏传至吕得胜一代,家庭富庶,生活优裕,不但在宁陵家产丰厚,在永城还置有田产。因此,吕坤少时便常在宁陵与永城之间走动。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寓贤》“吕坤”条载:“公幼即居永城。”“家君有永城田,余往省之”(吕坤《胡锦屏传》)。
  明嘉靖中,吕得胜的侄子吕世道“以授徒徙永”(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孝友》)。《宁陵吕氏家志》亦载:“嘉靖中,世道公迁永城。”同时,为管理永城田产,吕坤父亲吕得胜派侄子吕世公等从宁陵迁往永城。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义行》:“吕世道,字鹤楼,儒官,孝友乐善,不遗余力。嘉靖末荒旱,偕兄世公助粟赈济,修邑堤池,族邻德之,立碑志焉。”“吕世公,字汝愚,义行重乡邑。明末,随县官修东门城楼,竭力守御,城赖保固,合邑感之。”
  按宁陵吕氏始祖洛来公吕成八个儿子“老八门”族系,吕坤为六门支系,吕世道为八门支系,两人同为吕成的六世孙。吕世道葬永城吕老家,《宁陵吕氏家志》“吕氏宗族支派茔墓图”:“八门鹤楼公茔在永城吕老家。”
  吕坤立朝为官后,将永城所有田产赠予了堂弟吕世道及永城吕氏族人。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寓贤》“吕坤”条载:“其田,公贵显后让与堂弟鹤楼先生。遂入籍永城,至今为永城右族(即豪门大族)焉。”吕世道的后人吕永辉在清宣统《宁陵县志·序》里亦述:“鹤楼公教授太丘,遂占永籍。”
  据永城历史文化学者盛朝新介绍,作为吕坤一族的吕氏在永城,至清代仍是一望族,名人辈出,如吕永辉(吕成14世孙)等。至今,吕氏在永城仍为大户,永城东关及其他乡镇有许多吕氏后人,仅在新老城附近就有好几个吕庄。
  永城交友 油然三姓同胞
  在永城,吕坤先后认识了李良知、胡格诚、黄卷,并与他们结为挚友。“封翁李孺野、胡推官格诚、黄封翁卷,皆公之金石友”(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寓贤》“吕坤”条)。封翁,古代对被封赠的长者的尊称。金石友,指友谊坚如金石的朋友。可见,几人的情谊非比一般。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21岁的吕坤有“涟川(洪武建元永城隶归德州,属涟川郡,此寓指永城)之行”,与永城李良知相识结为好友。两人“知同管鲍,义比庆廉,论文每至夜分,谈道忘其日昃,眷言夙昔,铭勒衷肠。至今凡五十年,慕恋常如一日”(清光绪《永城县志·词章志》之吕坤《祭李孺野文》)。李良知,字致卿,别号孺野。晚年司训兴化,继迁武学教授,归里“性好客,喜施予”(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隐逸》)。李良知去世后,吕坤为其写有《祭李孺野文》。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吕坤于李良知家结识该县的胡格诚,“识锦屏于李内翰孺野家”(吕坤《胡锦屏传》)。其间“孺野为余下榻”,胡格诚与吕坤“抵足眠者弥月”。胡格诚,字仲孚,号锦屏。“登进士第,授常州府推官,升安庆府同知。服阙后升任丘令。居乡为人作美,不平者就质盈门,有陈太丘风”(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仕迹》)。胡格诚去世后,吕坤作有《胡锦屏传》《祭胡锦屏文》。
  吕坤与李良知、胡格诚,三人间“道义切磋,情好绸繆,油然三姓同胞云”(吕坤《胡锦屏传》)。因此,吕坤认为“永城称好友,则言胡、李两君,皆一世人豪,平生欢款甚,两君与余倾盖也,亦欢款若平生”(同上)。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吕坤与胡格诚同举于乡,吕坤中河南乡试第三名。
  吕坤“应乡举后,即授教于封翁李孺野家”(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寓贤》),就馆于李良知家当塾师,教授李良知两子李楠、李晰,“李御史楠、主事晰,皆公之高弟”(同上)。清光绪《永城县志·李晰传》载,在李晰8岁时,吕坤教授他。李晰“英伟不凡,吕公异之”。他乡试考中举人后,常对老师吕坤说:“穷通命也,利钝时也,需自立根基,不随人俯仰,然后可以天下为己任。”吕坤甚为推重他。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秋,李晰应乡试还,过宁陵,访吕坤于其里居。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李晰举进士,除庐州推官,署六安守,擢南京户部主政。李晰兄李楠就学于吕坤后,明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中举,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举进士,除松江府推官,巡抚山西,后任湖广道监察御史。
  吕坤还与永城的另一位隐逸人物交好,即黄卷。黄卷(1524—1599年),字献猷,别号鹤楼。“学行蕴藉,尤工于草书。襟怀洒落,志趣飘逸”(清光绪《永城县志·黄卷传》)。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吕坤与黄卷在永城相识。黄氏去世后,吕坤为之撰写《黄鹤楼墓志铭》。黄卷为人乐善好施,生平以济人利物为乐事。如他曾在家乡捐建“碧梧书院”,并向馆内贫困学童提供馆谷帮助等。
  永城吕氏 多举仕为望族
  宁陵吕坤一族吕氏迁居永城后,除事生产外,举仕者甚多,且多善行,深受众人推戴。永城吕氏名人及善举在明清《永城县志》里记载可谓是连篇累牍。
  据载,其间吕氏有附监生(地方举荐进入国子监读书的书生)吕世道、吕世螽等17人;贡生(秀才成绩优异者入国子监读书的人)吕抒、吕祖良等19人;举人吕振、吕雯、吕先陟、吕遐绎4人;进士2人。
  永城吕氏以孝义善举著称。吕世道之子吕式尚“事双亲以孝闻”。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一月,邑人刘超据永城反明,刘超和其弟刘越带兵拥入御史魏景琦家,怒杀琦、祖、父、子、孙5世30余口。此时,李天目以幼子藏匿于吕式尚家,吕式尚冒着被杀的风险,慷慨应允。邑侯孙公奖其匾额“孝友家风”。长子吕抒为岁贡生,次子吕振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户科给事中,三子吕持、四子吕擢均为国学生。吕式标常“为人排忧解难”,“万历末河决,永城、归德一带郭庐几壑,率族邻修堤,有捍御功”(清光绪《永城县志·人物志·孝友》),与吕式尚同入县忠义祠。
  永城吕氏才子大家辈出。吕振“弱冠以文章名”,以堂祖父吕坤为楷模,“为政恪守新吾司寇公遗训,凡《呻吟语》《实政录》《去伪斋集》,皆手仇校刊”。其长子吕先醇候选州同知,次子吕先陟举人,三子吕先勋光禄寺典簿。吕先陟四子吕祖枚以诗为性命,著《鞠圃诗集》,《中州诗抄》多采之,称大家。吕祖瀍则画宗南北,字学钟王;爱好收藏,精于鉴赏;著《卧游录》4卷。吕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官山西寿阳县知县,嗜诗文成癖,著《绮园诗草》《致远堂时艺》;子吕隍亦工诗,著有《玉山集》。吕诲敏,“教授四方,不名一钱”,诗有豪气,著《晚香斋诗集》。吕履墐,书法得圭峰碑之神,诗得黄山谷之奥;匪乱,避兵原籍宁陵,弟子益众;著有《退思轩诗草》。
  吕祖瀍之后,以永辉为著。吕永辉,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拔贡,朝考知县,任四川冕宁、奉节知县,军功升同知、直隶州知府、候选道;军功赏二品衔;创立明道书院,培植人才,特旨赏四品卿衔(清光绪《永城县志·选举志·贡生》)。吕永辉父吕履泰为候选县丞,祖父吕溥为震泽县丞,曾祖父吕柱石为贵州开州同知,高祖即吕祖瀍。吕永辉的4个儿子吕遐纲(山东府经历)、吕遐绎(光绪十七年举人,朝考知县)、吕遐绾(江苏知县)、吕遐绂(南召县教谕)皆有政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吕永辉任职四川前,“应选诣宁,谒祖庙及司寇公祠,得与故乡人士游。由是往来宋汴,信宿话旧,稔闻先世轶事,辄眷眷不忍去”(清宣统《宁陵县志·序》)。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吕永辉携子从永至宁祭祖,与宁陵吕浚源等一起敬立先祖吕黑斯墓碑。《宁陵吕氏家志》中,载有吕永辉所撰《铭斋族兄家传》,文末落款“永城族弟永辉”。清宣统二年(1910年)腊月,吕永辉为清宣统版《宁陵县志》作序,开篇即言“宁陵为辉父母之邦”,桑梓情深跃然纸上。据永城历史文化学者盛朝新介绍,2013年年初,吕永辉数百年老宅几十间古色古香依然存在,占地约十余亩,居于永城老城最繁华地段,和永城千年县衙仅一墙之隔。新中国成立后,其大院改成永城县政府一直到1996年。2013年拆迁改造,今仅存遗址。
  永城吕氏以守护乡邻安全为己任。太平天国军攻破永城后,吕履泰首倡团练之举,遵照吕坤《守城书》行之;重修太丘书院,捐田百亩以为膏火;为学校捐置桌凳;修名宦诸祠、夫子岩、孔子庙。补纂《吕司寇集》。清光绪三年(1877年)省西饥民至,捐赈,亲督散放,积劳中风卒。清咸丰四年(1854年)捻军张乐行突至永城,吕永俭、吕永铭、吕永仪、吕遐初等迎战,皆殉难,入祀忠义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