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安时报

 吕ha 2016-08-09

■李川韶

对于故乡的它山堰,心中一直存着一种深深的歉疚。我已经有多年没去探访她,虽然我从小和她生活在一起。这段古堰曾经非常的耀眼和炫目,把不同年代的水利工匠们压抑得透不出气来。

它不妩媚,远及不上不远处奉化溪口喧嚣的人文,更抵挡不住天一阁悠久的浓郁。千年以来,她只是安静地横在一座叫做它山的小山边,无声无息。像一件三四十年代旧上海女人穿用过的旗袍,被沉沉地压在了这个繁华都市厚重的箱底之中,弥散着暗香。

她谦逊,心中透着美,却不招摇。你去看她时,她会不加妆饰地把一张被水洗过了千年的素面全然地向你袒露,千年以来,天天如此。

它山堰,其实也不长,百多米的条石垒成的面,一忽儿便走完了。一段不长的堰,却围护过一段悠长的历史,在它的围护之下,古明州的平安史和发展史延续千年。

历史上溯千年,让我们来仰视一下在唐太和七年时它山下所发生过的事:公元833年,来自山东琅琊的文官王元纬来到这里做鄞县令。它山堰,注定要与这位山东汉子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在他手中,一把倚天之剑就要被铸成。

事实上,不是只有王元伟有铸剑的机会,公元832年,这样的机会就出现了。

大堰未成之前的宁波鄞州鄞江百姓受尽咸潮倒灌之苦,来则沟浍皆盈,去则河港皆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也就在王元伟赴任鄞县令的前一年,他的顶头上司,时任宁波刺史的于季友,就在县西南40公里处置仲夏堰于四明山下,引流入城,供城区用水。平心而论,于刺史的仲夏堰在当时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曾“灌田数千顷”。但仲夏堰致命的硬伤也是这样的明显:选址不当,分流不够,设计不精。堰成当年底,弊病就已凸现:蓄水不足,咸潮倒溯,沙土堆积,未及周岁的仲夏堰已是疲惫不堪。

公元833年初,水利专家王元伟悄然来了。

他几乎是一眼就洞穿了仲夏堰的疲惫与踉跄。此时,王元伟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稳稳地做他的县令,然后等待升迁,明州刺史的距离似乎并不遥远,它已经被证明是一条坦途!第二种选择:横下心来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鄞西拦河大堰,惠及明州大众,但这势必要废掉一年前刚刚建成的仲夏堰,明州刺史于季友的功德碑将肯定要淹没在一个小县令的施工图下!

他不停地剥离,不住地否定、再否定。终于一种凝固在他脸上显现!他长吁一口气,坚定地将目光射向千里之外的四川岷江,都江堰上李冰父子勃发的豪情已把他深深打动!

公元833年初夏,它山堰正式开建。王元伟几乎是以个人的力量在樟溪边撒下了第一粒火种,而真正使它山沸腾的是四明山下众志成城的几万百姓。没有政府拨款,没有报酬,甚至还有数十个生命的陪葬,但不久之后,堰,竟成了。

35块水跳石,36级消能石阶,105块搭水石板,152块过水条石,数以几十万计的人工,神秘的堰体倾斜线,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粘土碎石夹层,机巧的堰身中空木石构建,种种它山堰专属的典藏,如今都收敛成它身旁一段历千年而不腐的梅梁。

堰,飞横它山下。一场大暴雨后,它下游仅五公里处的仲夏堰就永远地消失了。时年,王元伟刚刚33岁。明州刺史于季友似乎已隐隐感受到一种喷薄的生机扑面而来。没有人能够猜度当时于刺史的真实心理活动,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还是发生了:公元833年至大唐衰亡的百多年间,它山堰竟没有承受过任何来自官方的嘉勉,虽然它是如此挺拔峻美和苍劲有力。一直等到1168年,宋乾道四年七月八日旨赐“遗德”功额,它山堰身上才真正有了政府的印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段三百多年的历史残留空白?

几点残阳打在堰面上,它山堰是如此庄重、肃穆、安祥。它山下,樟溪边,一位唐朝小县令用心编撰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流淌,虽静静悄悄,但从从容容。

(作者单位: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区分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