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徽仪 美国《TIMES》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总结了成功孩子父母的11个特征,其中有一项就是,他们会很早给孩子进行数学思维启蒙。这种启蒙不一定是通过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也不一定是每天刷题、做练习册,而是融会贯通在生活的细节里。今天就集中和大家说说数学启蒙。 咱们先看看数学能力大致包含哪几个方面。有机构研究,数学能力包含观察力、推理、运算、动手操作、记忆力、空间想象、表达能力这七大方面。运算、推理、空间、动手更像是“技术”,而理解、观察、记忆、表达则是“软实力”。 听起来似乎玄妙高深,但如果经常和孩子沿着下面的思路玩耍,这七大能力是无时无刻都在得到锻炼的。
培养空间感很重要。咱们只要一回忆就能想出当年的数学大体分为代数和几何,代数拼的是计算、推理能力,几何则需要空间想象力。有追踪研究发现,孩子从小多玩拼图、积木、水、沙子、泥巴,都有助于感知不同的形体和空间。 关于培养空间感的玩具有很多,我比较推荐的有下面几种: 1、插座圆柱体:作为最著名的蒙氏教具,插座圆柱体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感官刺激帮助孩子认知立体形状。每个圆柱体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要想准确的放进去,对于一两岁的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套教具适合低领娃,在孩子一岁到一岁半左右即可开始玩耍,建议家长让孩子自己试错,慢慢ta就明白了大小、胖瘦、高矮这些形容词的意思了。对于小龄娃,最有效的学习一定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过程! 2、乐高&积木:大颗粒乐高和积木带来的都是创作的快乐,在自己想象的故事里进行无拘无束的拼插或搭建,这些都是空间感养成的基础,从口欲期就可以开始玩了。真正的挑战是乐高小颗粒——根据图纸来摆弄手里的小部件,按照图纸规定找到位置搭建好。对孩子来说,看懂图纸是非常困难的一关,我下面会说到一个很有效的游戏,这个游戏能帮助孩子养成看图的习惯。 3、结构 弹珠类玩具:比如Thinkfun的重力迷宫是非常适合4岁左右开始玩的智力开发玩具。和乐高或者积木不同,这类玩具引入了内部结构,让孩子明白空间不只是大小、高矮、长方体、球体……一个长方体内部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组成的隧道,不同空间的组合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这款玩具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看图。没错,又是看图能力!下图的左上角是游戏开始时的场景,先按照图示摆好柱子(如右上角),这就是由俯视图转化为立体效果的过程。不要小瞧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可是将二维和三维联系起来的能力,对小朋友而言不简单哦! 接下来我要说说前文中提到的空间游戏啦。除了依靠玩具,培养空间感有一个秘方,那就是画地图! 最初想和孩子一起玩地图是因为他对我手机里的导航感兴趣,每次叫车等待的过程,他就很好奇地盯着叫车系统上的地图,车开到哪里了?接下来要左拐还是右拐才能到我家?一开始的时候他总对不上号,不明白俯视图的含义。后来我灵机一动,咱可以画地图啊。 我先是画了地图版的跳棋,在之前的文章中有过分享。(查看晚上三小时,我是这样陪伴的(完整版)中的棋类部分)。这是一个虚拟世界的地图,路线单一,比较容易理解。只想给孩子一个概念:地图是真实世界的缩影。 接下来我画家里的俯视图,然后玩藏宝游戏。把目标藏到地方后,就标出它在地图的位置,让孩子按图索骥。再扩大范围,画小区、画街道,甚至旅游的时候随手画。 下图就是我们上个月去宁夏西夏王陵的路线图。只需要一个便携纸加一支笔,一般景点门口就有地图,不妨慢下来,抽出十分钟,和孩子一起研究一下地图,复制个简易版本,然后和孩子一起规划线路,随着旅行的深入,在地图上指出身处何位。旅途也会变得如同探险一样好玩儿。 画地图为啥是个神奇的游戏?我用上面的小例子来说明。对照着文章开始时说的几大能力,可以看到画地图的第一步是看懂景点的原图,这就需要用到观察力、理解力;再落到纸面形成自己的画时就需要用到表达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跟着地图走,随时随地能说明身处何处则需要逻辑推理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表达力。一个小小的游戏能动用这么多能力,当然神奇! 等娃熟悉了看图,就试着让ta自己画图,画幼儿园班级里的区域布置,画操场,画回家的路,画ta心目中的城市和未来世界…… 下一个阶段,等娃熟稔了二维的,可以再进阶尝试三维立体图。
运算是数学的核心。研究表明,幼儿的加、减计算能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因此,大部分学龄前孩子都得依靠游戏和玩具来练习运算。关于玩具和游戏我建议采用三类:一是带有数字的卡片,二是实物单元,三是融入计算的情景式玩耍。 数字卡片方面,可以自制,也可以直接用扑克牌代替。扑克牌的游戏规则千变万化,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网络搜索都可以找到。我建议入门时不用复杂,就从最简单的“比大小”开始。大的数字可以压倒小的数字。如果怕孩子混淆,可以抽掉大王小王JQK,再设定2和A比3小。重复的玩,可以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基本功。没事打打扑克,孩子的数感自然就强了。 实物单元方面,正方体积木块是完美的教具,乐高也不错。有了实物,孩子对于加减有了直观的认知。不仅是加减法,乘法、分数都可以用这些教具。比如下图,让孩子数一数有几个木块,再把这些小木块分分组,站成四队,每队一样多,给孩子对乘法有个概念。 游戏方面,超市过家家是我常用的游戏。哥哥扮演收银员,我和妹妹扮演顾客。收银员有权利给“商品”定价,顾客选好商品交给收银员算账,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开始我们手写钱币,要多少写多少。后来换成了扑克牌作为钱币,这就引入了加减法。 比如一辆玩具小汽车,价格为20元。可是顾客手里只有一张10元、一张8元、一张3元怎么办?收银员要借助计算器,算出10 8 3=21,21-20=1。然后找零一元。对于15以内的加减法,我鼓励孩子手脚并用的自己算,数目大了可以借助外力。会使用计算器,在我看来,也是一项非常重要和了不起的本领。 计算力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但对处于实物操作和半具象半抽象阶段的儿童,孤零零的数字总是枯燥无味的。父母应当发挥想象力,把各种数学训练巧妙地融合在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中,日积月累,孩子的基本功当然会很扎实,最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热情之火没有被熄灭,反而越点越旺。
咱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中国人讲究个“意会不可言传”。比如烧个菜,我们用“盐少许”,人家用“盐三克”。这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文化不同而已。但从科学启蒙的角度,我还是鼓励父母多和孩子用精确的语言。 多用方位性语言,比如“上下”、“左右”、“东西”等。让孩子拿东西,不再用手一指,取而代之说“打开书橱左起第一扇门,从上往下数第三格”,“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抽屉”,和孩子饭后散步,不说“朝这边走”,而说“朝左边、朝右边”……尽量不用代词,用准确的词语。 多用数量性语言,比如数字、单位,坐公交车和孩子一起认路“我们往南再坐三站”,“看,我们离超市还有大概100米就到了”,“这个饼干要38元,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的预算只有20”…… 同时鼓励孩子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比如玩藏宝游戏,可以加一条,找到的人要大声准确的说出位置才能算赢。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可汗学院,https://www./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非营利组织,有网站和app,完全免费。可汗老师什么都教,从数学,物理,化学,一直到理财人生。 我们家看过数学的低幼部分,比如会教怎么快速理解1-100的数,又怎么写出来。因为教学语言是英文,所以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其实英语也得到了熏陶呢! 最后,我想说数学的启蒙不应局限于知识点的输入,和语言类所倡导的“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不一样,题海战术和浸泡式磨耳朵不适合数学启蒙。数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举一反三。 而对于1-6岁的学龄前孩子,数学启蒙不应该从枯燥的教条出发,而应该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的概念来引导,再辅以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进行理解。每一次吃披萨、看钟表、出行看地图都可以成为一次完美的数学早教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