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家语》精读笔记

 红谷斋主人 2016-08-09

——第五卷. 在厄第二十.第二

 

             穷不改节

 

    提示:这是发生在孔子以及学生之间的误会。在孔子扼于陈、蔡的时候,在最困难的关头,老师弟子七天没有吃上饭了。子贡弄来一些米,煮给老师吃。煮饭的颜回,发现从屋顶上掉下一块黑灰,正好落在饭锅里,便捡出来,吃了。颜回是怕浪费,子贡则怀疑颜回偷吃,于是向孔子打小报告。孔子不信颜回会偷吃,问清楚之后,孔子感叹,“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实话实说,是做人的基础。孔子处理矛盾是含蓄的,委婉的,这就所谓的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这种性格,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改不掉的了……

    名句:仁人廉士,穷改节乎?

             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孔子周游列国,在前497到前484年间,凡14年,时年5568岁,人生最成熟的年岁。当他来到陈、蔡之地的时候,被困住了,前行不得,后退不能。跟随来的学生,七天没有饭吃了。)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子贡能言善辩,是经商的好人才。他用带来的货物,换来一石米。)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颜回和子路,在一间土屋檐下埋锅造饭,从屋顶落下一块黑灰,掉进饭里,把一团饭弄脏了,颜回把弄脏的饭拿起来吃了。子贡在井边看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这也不怪子贡,“瓜田李下”,本来就该避嫌疑,何况七天没有吃东西了,尝一口都在所难免。)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人是不是在穷困的时候,就会改变自己的节操呢?的确有这样的人,有吃有喝的时候,生活富裕的时候,顺利的时候,仁义道德挂在嘴上,调门也高,口号也响,道貌岸然,令人不敢小觑,一旦生活发生了变化,前途暗淡,四处碰壁,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一切都变了,调门也低了,口喊也变了,仁义道德变成了无所不用其极,成了有奶就是娘了。)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子贡打小报告,诬告颜回,孔子不信。颜回为仁,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不是装样子的,等我问清楚再说吧。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急,弄清楚再说。)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孔子没有不分青红皂白,把颜回招来大骂一顿,兴师问罪。他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了,难道是祖宗在保佑我吗?把你做好的饭端上来,我要祭奠祖宗。孔子这一招很绝,祭奠祖宗的饭食,无论谁都不能先尝,如果颜回偷吃了饭,他就不敢拿给孔子去祭奠祖宗。人说中国人含蓄,委婉,给人留情面。怎么含蓄?怎么委婉?怎么留情面?孔子的所作所为就是榜样。这是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与人交往的方式,是中国人与人相处的哲学。要想改变是很难的,也没有必要改变。)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颜回实话实说,以实相告,何况还有人证。颜回只管说实话,没有说谁是人证,没有把子路牵扯进来,这也是颜回品德高尚的表现。自己做事与子路没有关系,是不是调查人证,不是他的事情。让人家不怀疑的办法,就是以实相告;对于诬蔑和诋毁,就是用事实说话。别人信吗?信与不信,是他的事;是不是说实话,是你的事情。说实话,吃得下饭,睡得着觉,心里坦然。说实话仍然被怀疑,事实被歪曲,那就是有意为之,与这件事情不相干了。)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颜回是一以贯之,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自己的志向越是坚定,矢志不渝,坚如磐石。“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见《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相信事实,就是孔子。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福气;有这样的领导,是下属的福气;有这样的长辈,是儿孙的福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