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漪:倾听每个生命的呼唤

 太赫兹 2016-08-09

我觉得桃李满天下只是一种形容,真正的快乐是看学生成长,并不是培养一个怎样职务的人,而在于一种民族的优秀精神能够在学生身上延续。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什么是中国教育?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我们要培养的绝对不是那些只给外国人打工的人,而是要培养有中国自信、中国自尊的,能放眼世界的,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人,也就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人。如果只重技能技巧,忽视大目标,就会贻误我们的未来。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教化,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可能靠教师、校长、书记做几个大报告,就把学生成长当中的需求、问题都解决了。班主任带一个班级三年,学生身上都会有班主任的影子。 教育是细水长流,点点滴滴在心头。


有一种误解,认为基础教育不过是传授一般性的文化,没有惊人的发明创造,没有众所周知的灿烂辉煌,有什么战略可言?殊不知我们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浩浩荡荡的大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能不能形成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关系到今后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关系到国力的强弱,其战略地位、 战略意义还能小视或熟视无睹吗?眼光千万不能短浅!


教书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在“教书”的同时“育人”,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塑造学生生命,塑造学生灵魂的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是每个任课教师须精心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育”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培养一个学生,对他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力的强弱、智力的高低、体质的情况等等要有总体的设想,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教育要面向全体,不是面向一部分或小部分,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具有战略意义,所有学生都有权利受到良好的教育。从树立观念到落实措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以国家为重,不以人为重,办学措施就会变味,再动听也无用。


说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行的却相去万里 。由于教育思想的偏差 ,急功近利的作祟 ,施教时人为地突出某一方面 ,削弱某些方面 , 在不经意中造成了受教育者成长中的某些不足与缺陷 , 严重的甚至出现做人基本准则的残缺 ,这是不能容忍的 。


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 ,离开了真,善就是伪善,美就是假美 。因此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是跟它诚信的程度 、真实的程度成正比的 。


社会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学校就是小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尊重、宽容、利他、各得其所,必不可少。各有各的美丽,善于聚集,才能奏响生命的和谐乐章。


我们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要抓住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重点。提出这样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从青少年学生开始,就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学生具备了这种意识与精神,将来在合适的条件下,就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结出创造的果实。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 ,是能力的最高境界 。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总是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作是一 种运动的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不拘守过去,总是规划当今,展望未来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要靠引导、培养、激发 。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育、激发,必须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学习生活中有思考、探究、发展的空间。办教育的要着力于把受教育者的心灵唤醒,价值感唤醒,而不是用各种各样的训练把学生学习时间塞满,更不是 用“一刀切”的办法画地为牢,把生动、活泼、多样的学生圈入其中,把同 一性发挥到极致。创造意识不能抑制,创造精神要开发。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人的精神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知识、技能是帮助精神攀升的阶梯。实施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命体本身蕴含着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在教育过程中,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干扰很大,育人异化为育分,发展常呈跛脚。这不能容忍,必须改变。



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



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从以知识为本 ,以知识体系为本转换到以学生为本 ,这是对人的尊重 ,对学生的尊重 ,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应努力改变有意无意地重技能技巧 ,轻人的总体素质的培养 ,切实改变把 “人性 ”置于“技性 ”“物性 ”之下的种种做法, 还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 。


教育就是“仁而爱人”。办教育的 、实施教育的都要“仁而爱人 ” 。什么是“仁而爱人”?就是心中有别人,有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有队伍中独特的每一个人 。“ 仁 ”是人字旁有个“ 二 ”,心中没有别人还怎么爱人?



“仁而爱人”就是心中有别人,有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有队伍中独特的每一个人 。



一个社会是不是尊师重教,不仅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反映了这 个社会有没有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不仅是现实问题,更是战略问题。要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人才辈出,而人不可能自然成才,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培养。


学校教育经常碰到的苦恼事是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协调乃至冲撞。学校教育的权威性常受到光怪陆离的某些社会现象的冲击,在学生身上,负面影响超过正面教育的效果。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当然势在必行,但在合适的情况下,可运用法律武器,保障教育的有效性。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环境做规范,对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能起极大的保护作用。


办教育 ,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全过程,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 。要真正做到,既有牢固树立理念的问题,又有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探寻各具特色的规律问题 ,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提高育人效果。要充分利用多种德育资源,如各学科教学力量、社会实践基地力量 、家长力量等 ,形成合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




教育要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学会做社会人。


中小学教育是公民教育,要把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的人,懂得人与人、人与物、人 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经验是了不起的,要实践,要磨炼,单靠书本是教不出来的。


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且是全社会、全民的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序言说得好:“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校外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特长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校外教育涵盖了教育的广阔空间,不但具有基础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有科技、艺术、体育等专门化教育的训练,同时更是社会道德、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校外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校外教育无论如何不能再有应试、应考的痕迹。要让孩子全身心放松,展现他们的童心,发展他们的潜能。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的内容与方法,供他们选择,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有重视学生个性并彰显其本色,教育才富有活力,学生才会富有创造激情,快乐地成长。



“难度很大,但必须坚持做,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作为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应该有一种气象,有一种境界,是时代的良知,智能的火把,教育精神的代表。在多元经济并存、多样文化碰撞的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教育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拒绝急功近利的诱惑,远离陈腐文化,维护社会公正。这种气象,这种境界,要有辐射作用,让更多从事基础教育的人对此不懈追求。


一切教育成果的精髓在于“真”。办教育,要敢于高举求真的崇尚科学的旗帜, 去除耀眼的包装,挤去教育质量的泡沫。不为假象所迷惑,不带主观偏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当作全部,不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结论无限扩充、夸大,没有经过实践条件下的反复论证,不轻易相信,更不贸然下结论。“真”,是办教育的灵魂所在。


文章节选自山西教育出版社《于漪知行录》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


教育无痕 | 生命无限

▼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教育研究(微信ID:hantoped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