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自身早年的心理困境不应当成为子女未来发展的阻碍

 hambol 2016-08-09

 

    最近看到一篇写中国独生子女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爸妈只有我的文章,当看到作者写的这个将近五十岁的女人,眼泪像断线的珠子,看着即将离开自己的女儿,竟伤心地哭成了孩子,我也泪眼婆娑。文章中说到父母的婚姻,是从未停止过争吵,妈摔烂了花盆,爸喝醉了深夜晚归。这样一幅家庭图景,无疑对幼小的作者是具有心理创伤的。

 

    从我的临床咨询工作中,常常能看到父母关系不和,其中一方,通常是母亲,开始将孩子当作自体客体,倾诉,寻求安慰,渴望从孩子那里获得认同。孩子过早地承担起照料成年人情绪的负担,无奈地发展出温尼科特所说的假自体。

 

    这样的孩子在发展自主性方面得不到支持。由于父母的心理困境或可能的创伤,他们将孩子的独立视作心理平衡的威胁——被抛弃的恐惧。所以当孩子接近成年时,会出现许多病理性的、独立与依赖之间的妥协——症状。

 

    有的青少年来访者在接近获得职业资格(象征性的成年资格)时,突发强迫症,所有的潜意识幻想都指向无法度过实习期,也就是无法成为社会人,幻想中只能待在家里。尽管意识层面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但是潜意识无数幻想都让TA在体验着接受惩罚,结局是个体化的失败,继续成为母亲的依赖对象。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投射性认同充分上演,通过强迫症的症状维持了暂时的平衡。

 

    还有的青少年来访者在大学期间(地域性的分离),数次休学、转学,始终无法完成学业,在分析中逐渐清晰的是,不是个人能力无法完成学业,所学的专业知识都在他们能力之内,甚至有些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学业。也不是地域的文化差异导致适应困难。最终他们开始认识到与母亲之间充满纠结的情感。这种对潜在丧失的防御,使得他们举步维艰,发展出抑郁的症状,进一步抑制自己,或者说自我阉割。

 

    James Masterson在1976年的著作《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of the Borderline Adult》第三章“A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Failure”(Masterson, 1976)中,首先回顾了马勒的儿童发展理论,尤其是分离-个体化的理论创建。他写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发展,到了分离-个体化阶段出现了问题。作为家庭代际创伤传递的一部分,母亲所发挥的作用不是促进分离和个体化的进程。“通常边缘人格患者的母亲也患有边缘特征的症候群。这类母亲在早年无法与自己的母亲分离,因此强烈地想与自己的孩子继续保持共生,所以鼓励依赖,以维持自身的情感平衡。”(Masterson, 1976, p. 37)并且这样的母亲常以撤出支持,威胁孩子走向独立与个体化。孩子内在生长和独立的需要,与来自母亲的阻遏形成剧烈的冲突,感受到的是被遗弃的威胁、抑郁、暴怒、恐惧、罪疚、无助、和空虚——边缘人格特征性的情感状态(Masterson, 1976, pp. 38-42)。

 

    现在我们来看看父亲的作用,其角色不是作为代表外部现实的第三方,将孩子拉出与母亲形成的退行性的共生二元体,从而将孩子推向成长与现实。在Masterson看来,边缘儿童的父亲也有着严重的性格病理(边缘、自恋等)(Masterson, 1976, p. 44)。临床工作中我常会看到长期缺席的父亲,而这样的缺席是被母亲默许的,从而母亲得以排他性地控制着孩子。所以工作中会发现母亲并不抱怨父亲的缺席,这种潜意识的共谋强化了母亲与孩子形成的排他性的、粘着的关系。

 

    当然,边缘病理是比较严重的情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亲自身早年困境导致的分离性困难,体现在家庭关系的黏着、纠缠、矛盾和冲突。这样的母亲常对将要成年的孩子说,你以后结婚我也跟着你,帮你带孩子,住在一个小区等等,实际上以这种方式传递了自身对分离的恐惧。有的威胁孩子搬出去住,将撤销经济上的支持。

 

    在这种情形中,心理咨询师的部分角色就是分离性的第三方,成为缺失的父亲角色的替代,在与来访者形成安全依恋关系之后,鼓励其继续完成分离和个体化的心理发展进程。当然,随着来访者的独立,来自家庭中具有分离困难的成员也会感受到心理平衡受到威胁。对他们给予情感上的支持,需要家庭治疗的配合。

 

    如果父母亲自身具有早年依恋关系的创伤,自身分离-个体化进程尚未完成,这种家庭对于子女心理成熟和成长的退行性拉力,应当在心理咨询中得以展现和分析,而不是成为现实中子女心理发展的阻碍。

 

    如果子女没有出现前文中说的病理性退行回家庭,无法完成学业或工作,通常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或者说这种家庭动力未强大到完全阻碍子女在现实中社会功能的执行,父母也没有极为典型的心理病理。但是父母自身应对空巢的恐惧,也同样激发早年的心理困难,尤其是父母无法彼此为对方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情形。

 

    这使我想到另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如何帮助父母过好退休后的30年。家族创伤代际传承的锁链必须在某一代人那里斩断,作为这一代父母,承受着上一代的心理创伤,还要有意识地避免将自己的创伤传递给下一代。所以,对于年轻的一代,思索一下为了父母不远行,不远嫁,不能活出自己,真的是想要的吗?对于承受分离痛苦的父母一代,真的愿意让子女付出这样的代价,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吗?为自己的空巢生活,加上心理咨询的陪伴、滋养、和观照自身的透彻,修通好自己的创伤,让进入30年退休生活的自己,继续心灵的成长,让年轻一代轻松飞翔!


本文版权归Caring心理和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