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的精髓(一)
《金刚经》的含义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圣成佛。在读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过程中,南怀瑾先生的开示同样让人消除烦恼,帮助我对金刚经要义的理解。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古今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修道见道的境界;“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这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
苏轼的“书到今生读已迟”告诉我们读书要早读,这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告诉我们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故名如来。”不生不灭,不动不静,不垢不净,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永远存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
菩萨,是菩提萨锤的音译,“觉悟有情”,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善护念”是金刚经的重点。好好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人生中常常“无故寻愁觅恨”,“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念心是最重要的。通过念心去掉烦恼。
人的念头如大海上的波浪,念头就是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明心见性,大慈大悲,大彻大悟,心善,口善,行为善。对于念头,过去不留。苏轼有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心默念“阿弥陀佛”“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让心念止住,求得清净。
金刚经告诉我们,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住。而不是嘴念金刚经不去行善,就得到佛的保佑。
好人要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最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洪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解脱烦恼靠自己,不是靠它力。
要忘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就是观念,这是人类众生共通的、牢不可破的、顽固的主观观念。
人不要得意忘形,也不要失意忘形,这两种都是没有修养的。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人生最难得就是丢开,真丢开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内布施。做到了内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内布施就是“应无所住”,念念皆空,随时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一切不留,无论喜怒哀乐!
《金刚经》里的精髓(二)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行云流水”这是说做人应该有的胸襟,佛学上叫内布施。无所住,不是空。
世界有两个苹果成了人类的文化,拿西方文化讲,一个苹果被亚当和夏娃吃掉了,所以造出了人类的历史来;另一个苹果被牛顿看见了,世界文明又变了一下。(乔布斯咬了苹果一口,手机技术变化了,但有多少青少年盲目追逐,多人青少年的视力下降,多少学生的学业荒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这就是人生!
要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一个人要把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洗刷干净,平等、慈悲,爱一切世人,设法除掉见思两惑。这是做人的修养。
学问深时意气平。
信解受持是修行的四个阶段,也就是教、理、行、果。相信、解悟、修行、证果。学习不也是如此吗?不相信老师,不跟老师走,你能学到真东西吗?
布施,并不是让你舍钱,而是把一切的习气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
持戒,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时心是清净。
忍辱,是最难的。忍,能也。蔺相如,韩信、司马迁都是忍辱的典型。得成于忍。
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到。这是信心有逆,要做到信心无逆。
一个教书教了几十年的人,南怀瑾认为是受罪,是罪业深重才教书。一切众人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是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文字不足以表达人的意识。“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也是这个道理。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虽行善而不著行善之念,这是真正的善法。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