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西域回响——新疆古代舞乐文物展”正在国家大剧院展出。展览中的国家一级文物数量多达15件,其中,距今约2500年的竖木箜篌(kōng hóu),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出土年代最早的拨弦古乐器。 此次展览是国家大剧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首度携手,经过两年的精心策划、跨越三千公里的对接合作,成功推出了这场建国以来北京首个大型新疆古代舞乐文物特展。 千姿百态的雕塑、富丽堂皇的绘画、各具特色的乐器、古朴泛黄的文献……种类繁多的艺术载体立体丰富地呈现了西域舞乐文化博大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 箜篌是一种古代弹拨乐器,源于中亚,经新疆传入中原地区,盛行于汉、唐时期。箜篌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在文物展上展出的其中一件箜篌出土于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葬,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出土年代最早的拨弦古乐器,距今2500年。该箜篌是用整块胡杨木削刻而成,外表打磨光滑,基本完整。共鸣箱呈半葫芦形,口部残留有蒙皮痕迹,蒙皮应为粘贴方式。共鸣箱腔内加工相对粗糙,内壁有刃器加工的痕迹。 另外一件箜篌出土于吐鲁番洋海墓地,距今依然是约2500年。该箜篌出土时保存状况较好,除了共鸣箱、琴颈和弦杆外,保留有一根琴弦和大部分蒙皮。尤为珍贵的是共鸣箱和琴颈都是用整块胡杨木挖刻而成,并经打磨抛光。 埙(xūn)是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经考古证实,出现在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陶埙作为一种乐器,3000年前就已出现在新疆地区,到了南北朝至宋代一直在使用,无疑填补了新疆音乐史上的空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维吾尔语中将陶埙称之为“雀拉”或“雀洛克”,直到现在维吾尔族也还在使用着。 此次展出两件陶埙。其中一件是哈密伊吾县出土,年代为青铜时代,该陶埙保存完好,呈海螺状,小巧玲珑。长10厘米,两端细,中间粗,基本呈橄榄形。一端有吹奏用的圆孔,腹侧4个排列整齐的孔,用于发音。专家称,这件乐器说明在3000多年前,当地居民已掌握了制作陶埙的方法,并且他们还会吹奏这种乐器。 另外一件为墨玉县库木拉巴特遗址出土,年代为南北朝到唐代之间。该陶埙整体灰粗砂土烧制,颜色为棕红色,长6.6厘米,高2.3厘米,宽2.7厘米,手工捏制。整体形状似兽,由颈部、腹部、尾端和底部四部分构成,颈部向上翘起,为手扶之处,颈下部有一呈三角状的孔,作吹气用,腹部鼓起,中间有小孔,为发音部位,尾部呈三角状凸起,造型独特,雅拙朴实。 看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观众,都会喜欢那首深情与豪情并重的插曲《怀念战友》,其中有几句歌词:“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当我和她分别后,好像那都它尔闲挂在墙上……”知道和看到过冬不拉的人比较多,可是“都它尔”长成啥样子很多人或许没见过。 在此次展览中,几件形状构造不尽相同的“都它尔”很抢眼球。据资料显示,“都它尔”的琴声浑厚、悠扬,是新疆维吾尔族钟情的传统弹弦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都”意为“二”,“它尔”是“琴弦”之意,即两条弦的乐器。 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年代久远的手鼓、冬不拉、热瓦普等文物。 而一把隋代的三弦琵琶也很醒目,整个乐器为木质,造型协调美观,面板光滑平整,背部呈拱形。琴头、箱体、覆手尚存,琴头上装置弦轴的六个孔位置精确,大小统一,但弦轴已失。 展览还展出了很少见到的新疆拉弦乐器——胡西塔尔,在维吾尔语中“胡西”是“非常悦耳好听”,“塔尔”意为琴弦,合起来即“悦耳的琴弦”之意,久已失传。 此次展出的几件古乐器,制作造型相当精致完美,令人赞叹。 图文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
|